西安事變前張學良曾兵諫老父未遂 | 陽光歷史

 

A-A+

西安事變前張學良曾兵諫老父未遂

2015年12月17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128 次

大家都知道張學良在1936年發動「西安事變」,兵諫蔣介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富有反叛精神的張學良早在9年前就曾醞釀過一次兵諫。


1927年春,盤踞在長江流域的孫傳芳、吳佩孚等大軍閥被南方的北伐軍打得落花流水,向北逃竄,投靠「東北王」張作霖。張作霖決定派長子張學良統率奉軍三、四方面軍精銳進入河南,對抗北伐軍。


然而奉軍遠非北伐軍的對手。一向主張「息內爭、御外侮」的張學良無心再戰,決心謀求南北妥協,結束內戰。一天,張學良對心腹葛光庭說:「這仗不能再打了,打贏、打輸都是中國人吃虧,日本人還在打我們東北老家的主意哩。所以我打算撤軍。老帥(即張作霖)可能不會同意。你先拿我的親筆信交給蔣介石總司令,就說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我願意服從國民政府的領導。但是請他們給我一點時間,容我慢慢勸說老帥。」葛光庭很快秘密南下,與北伐軍的將領進行和平談判。


但葛光庭方面遲遲沒有回音,張學良一次又一次勸說張作霖罷兵休戰,也無結果。為了阻止進一步的同室操戈,一個大膽的計畫浮現在他的腦海中。一天,張學良以召開軍事會議為名,密令奉軍炮兵司令鄒作華等心腹將領到河南新鄉開會。人員一到齊,張學良就開門見山地說:「你們都領教了北伐軍的厲害,再打下去對我們也沒好處。你們也知道我是反對打內戰的。老帥想武力統一中國,做大總統,我看是白日做夢。這都是楊宇霆這個狗頭軍師出的餿主意。你們看,奉軍一直打到了河南,可我們連一個像樣的縣長都派不出去。我們的縣長都是貪官污吏,只知道刮地皮,整得老百姓怨聲載道,到處都是土匪,這都是被我們奉軍逼出來的。」


鄒作華等人心裡早有厭戰情緒,當即表示:「請軍團長明示。」張學良感歎地說:「最近我想來想去,還是覺得老郭的主張對。現在要想停止內戰只有以武力逼老帥停戰。」


張學良所說的「老郭」就是他的老師,原奉軍精銳三、四方面軍的副軍團長——郭松齡。1925年底,為反對張作霖擴大內戰,郭松齡以「停止內戰」、「開發東北,造富桑梓」相號召,在河北灤州發動起義,統帥三、四方面軍回師東北,企圖推翻張作霖的統治,但不幸兵敗身亡。當時張學良雖然同意郭的觀點,但拘於「子不悖父」的封建倫理,最後還是幫助其父平息了這次起義。此後,張作霖仍不醒悟,在狗頭軍師楊宇霆的慫恿下,繼續擴大內戰。因此張學良一想起此事,就對鎮壓郭松齡起義深感後悔,感覺對不住郭松齡,對不起東北老百姓。


張學良雖然在上次事變中最終站在父親一邊,但對參與起義的鄒作華等將領概不追究,深得奉軍上下的一致擁戴和信任。參加這次新鄉會議的鄒作華等人當即表示:「一切聽從軍團長的指揮!誓死追隨軍團長!」隨後,張學良決定發動兵諫,主要目標是逼張作霖停戰。根據曾參與此事的高仁紱回憶,當時主要部署如下:


公推鎮威上將軍張作霖為北方革命軍總司令,率領奉、吉、黑、熱、察、直、魯、豫八省軍隊起義;公推閻錫山為北方革命軍副總司令,率領晉綏軍起義。孫傳芳負責消滅張宗昌在山東的軍隊,張學良負責消滅張宗昌在河北的軍隊。高仁紱則指揮在北京附近15個奉軍步兵和炮兵團,消滅張宗昌在京津地區的軍隊。如果張作霖仍然不採納張學良的建議,高仁紱即率奉軍包圍張作霖居住的順承王府,切斷王府同外界的一切通信聯絡和交通,但不能向王府開炮。行動具體時間等候張學良的命令。


從這個部署來看,當時京畿警備區的高仁紱所負責任最大,承擔的風險也最大。張學良之所以選中他,是因為高仁紱及其族兄高紀毅均是郭松齡和自己的舊部,也參加過灤州起義,自己對他也有不殺之恩。但不知為什麼,張學良把孫傳芳這個老軍閥也拉了進來。


會後,張學良專門派鄒作華去向高仁紱傳達指示。高一聽說還要造反,當場表示拒絕。他說:「郭茂宸(郭松齡字茂宸)領導的灤州起義,是軍團長與郭茂宸聯合下的命令,我才誓死追隨,不意到了錦州起了變化,造成相反的後果。這一次我決不接受這個任務。」


鄒作華只好耐心解釋道:「這次是軍團長個人負責,決無意外的變化。從今天起,你只接受軍團長一個人的命令,任何人的命令你都不要接受。」為了讓高放心,鄒作華還當場寫下字據,蓋上印章,交給高仁紱。


高仁紱實在推托不過,只好向鄒保證,願對北京兵諫負絕對的責任。鄒作華大喜過望,當即返回新鄉向張學良匯報。


這時北京地區的奉軍、憲兵和警察的負責人也先後收到張學良的命令:絕對聽從高仁紱指揮。高仁紱也開始進行起義前的部署工作,接受西直門的警戒工作,又借口在北京城郊區進行局部軍演習,逐漸形成對北京城的包圍。


眼看兵諫時機越來越成熟,張學良卻因封建倫理的影響,遲遲下不了決心。這年10月,正當高仁紱因遲遲得不到張學良的指示而寢食難安的時候,他突然接到張學良副官的電話:「軍團長已經到了北京,叫你馬上來!」高當即趕往張學良在新建胡同的公館。在門口正巧遇上奉召前來的鄒作華。鄒作華神秘地對高說:「計畫變更,停止演習。」直到此時,高仁紱才如釋重負,馬上通知部屬停止演習,部隊回營房待命。張學良響應北伐軍而策劃起義的兵諫就這樣流產了。


根據高仁紱後來的回憶,這次兵諫失敗的主要原因除了張學良的猶豫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原本同意新鄉計畫的孫傳芳背信棄義,向張作霖告了密。張作霖勃然大怒,把張學良叫去痛罵一頓。但對參與謀劃的人並沒有追究。後來,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張學良接管東北大權,對鄒作華、高仁紱、高紀毅都委以重任。這三人都忠實執行了張學良的鑄劍為犁的政策,為東北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至於壞了張學良大事的孫傳芳,在張學良處死楊宇霆不久,擔心張學良找他算賬,從瀋陽逃到日本人統治下的大連,作了寓公。


對於這次兵諫,當時只有張學良和幾個心腹等少數人知道,一些人雖然也有耳聞,大多不敢相信。天下哪有兒子反父親的呀!但是熟悉張學良性格的人都知道,張學良做事與常人不同,有些別人做不來的事情,他卻能做出來。在1936年的「西安事變」中,張學良把蔣介石抓了起來,逼其聯共抗日,就是證明。而且張學良正是吸取了第一次未遂兵諫的教訓,才使西安兵諫做得天衣無縫,取得成功。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