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李宗仁回憶校長蔡鍔 我們對他敬若神明 | 陽光歷史

 

A-A+

揭秘:李宗仁回憶校長蔡鍔 我們對他敬若神明

2016年07月17日 近代名人 暫無評論 閱讀 163 次

  導讀:2014年12月18日,是民國元勳、近代軍事家蔡鍔誕辰130週年。岳麓山上靜臥著的這位特別的湖南人,是1916年中華民國頒布《國葬法》後,以國葬之禮下葬的第一人。年僅34歲就去世的蔡鍔,是教科書裡的「護國將軍」,但他的形象在很多人心中並不非常清晰,他用34年的時間演繹了怎樣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本文還原真實的蔡鍔。

  從底層出來的精英

  蔡鍔,原名蔡艮寅,1882年12月出生於湖南寶慶,也就是現在的邵陽市。他可謂出身寒微,是從底層出來的精英。

  蔡鍔學習刻苦,但從小就很瘦弱,從6歲讀書開始,從家中到學堂,都是他父親背著;稍大點以後,從武岡州到邵陽府,上百里山路,還是父親背著。蔡鍔小時候就已經習慣了晚上讀書讀到深夜。父親為了讓他少看點書,想了一個辦法,每天晚上在給他的油燈加油的時候,只加一點點油,油點盡了他就得睡覺。可是沒想到,蔡鍔把那個燈頭弄得很小很小,還是讀得很晚,父親心疼兒子,後來乾脆給他再多加一點油。

  1897年,湖南巡撫陳寶箴力推變法維新,在長沙創辦時務學堂,15歲的小秀才蔡鍔脫穎而出,成為時務學堂第一班年齡最小的學生。蔡鍔很幸運,遇到了譚嗣同、梁啟超、唐才常等這樣一群老師。維新變法失敗後,時務學堂的高材生一夜之間變成無人敢收的「問題學生」,蔡鍔奔赴日本求學。

  18歲決心投筆從戎

  1900年6月,自立軍在安徽大通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跟隨梁啟超學習的11個時務學堂學生,從日本千里迢迢趕回國內,想要參加唐才常在漢口領導的起義。

  唐才常捨不得讓蔡鍔犧牲,把他派到湖南來。幾天後,起義失敗,唐才常被殺,蔡鍔的11個同學死了8個,這是繼譚嗣同被殺、梁啟超流亡後,蔡鍔經歷的第二次大的創痛。

  回到日本之後,他的心態跟過去不一樣了,他認為中國不缺少學者,也不缺宣傳家、鼓動家,中國缺少優秀的軍人。於是,他改名蔡鍔,打定主意要做那種足智多謀的軍事領袖。1901年12月,蔡鍔進入日本東京成城學校學習陸軍,之後又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騎兵。1904年,蔡鍔以優異的成績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與步兵科的蔣百里、工兵科的張孝准並稱為中國「士官三傑」。

  這個時期,蔡鍔發表了大量文章。他的《軍國民篇》後來被日本編入教材,一版再版。他還參加了鄒容的《革命軍》的撰寫。那真是一個神奇的時代,中華民族一下子湧現了那麼多的天才,那麼年輕就那麼有見解,那麼有勇氣。

  李宗仁回憶校長蔡鍔:我們對他敬若神明

  1904年,22歲的蔡鍔從日本軍校畢業,成了各省督撫爭相延攬的對象,因為朝廷編練新軍急需人才。

  蔡鍔在廣西干了5年,當了若干個軍校的校長。李宗仁是廣西陸軍小學堂第三期畢業生,其實他在第二期就考上了,但在開學報到時遲到了10分鐘,蔡鍔堅決不要,讓他第二年繼續考。李宗仁說:「我們對他敬若神明。」蔡鍔率領著學生練習各種器械體操,他的技藝讓學生感覺難以置信。

  1910年7月,蔡鍔成了廣西軍界的大佬。他很善於掩藏自己,出進都坐著大轎,開口都是官方語言,這樣使得同盟會的成員很不放心讓他掌握廣西的軍權。廣西的經濟實力支撐不了那麼多新軍,要裁剪學員,於是考試決定去留。然而考試及格的多是湖南人,蔡鍔又是湖南人,同盟會抓住這一點,鼓動廣西學生造反,要求驅逐蔡鍔。地方官感覺到這麼鬧下去不行,跟蔡鍔說:「你辭職吧!」蔡鍔一聽二話不說馬上辭職。

  發起「重九起義」

  1911年初,應雲貴總督李經羲之邀,蔡鍔來到雲南,7月就任新軍第19鎮第37協協統。在等待任命時,蔡鍔編了一本書,就是中國十大兵書的最後一本《曾胡治兵語錄》,「論持久戰」、「遊擊戰」等詞語其實都出自其中。

  武昌起義爆發,消息傳到雲南,蔡鍔與唐繼堯等人歃血為盟,決定10月30日深夜起義,蔡鍔為總司令。那一天是舊歷的九月初九,故稱「重九起義」。11月1日,「大中華國雲南軍都督府」成立,蔡鍔被推為都督。這一年,他29歲。

  蔡鍔是個道德感極強的人,重情義。李經羲對蔡鍔有恩,恩人在敵對陣營怎麼辦?蔡鍔動員李總督起義,遭到拒絕,於是在發動攻勢前,將其帶到法國領館避難。起義成功後,蔡鍔把李經羲和家屬都接到臨時軍政府,最後送出雲南。古人說:慈不掌兵。蔡鍔卻偏偏以仁慈之心掌兵。他的人道精神,使他與傳統的武人區別開來。

  以風月場所作掩護重回雲南

  1913年10月,蔡鍔離開雲南,去了北京。袁世凱說:「孫氏志氣高尚,見解亦超卓,但非實行家;黃氏性質直,果於行事,然不免膽小識短;蔡鍔遠在黃興及諸民黨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在袁世凱眼裡,孫中山、黃興都遠不如蔡鍔,甚至宋教仁也未必比得上蔡鍔。袁世凱把蔡鍔調到北京,應該是準備重用的。

  1915年,袁世凱加快了稱帝的進程,蔡鍔從此流連於京城的風月場所。他跟梁啟超商量好,由梁啟超先寫文章公開反對帝制,然後他離京回雲南。蔡鍔以小鳳仙為掩護,以治療喉病為理由,從北京出走天津,又從天津登上了去日本的輪船。據黃興的後人回憶,當輪船到達日本時,蔡鍔與黃興派來接頭的使者互換了服裝,對方喬裝成蔡鍔下船,而真正的蔡鍔卻乘同一條船回到了上海,然後途經香港前往越南河內,再經陸路直奔雲南昆明。1915年12月19日,蔡鍔終於抵達昆明。

  四川苦戰

  1915年12月,雲南正式宣佈獨立。雲南獨立後,按商定的計畫,蔡鍔領第一軍攻四川,李烈鈞率第二軍取兩廣,唐繼堯統第三軍留守雲南。

  1916年1月,蔡鍔率軍入川,開始與袁軍戰鬥。這是蔡鍔最後一次走上戰場,也是他一生中打得最艱苦的一場戰爭。袁世凱有10萬援川大軍,而蔡鍔親自帶領的第一軍只有3130人。從1月到3月,打得很艱苦,很艱難。朱德是那場戰爭的親歷者,他回憶當時看到蔡鍔的情景說:「我大吃一驚,說不出話來,他瘦得像鬼,兩頰下陷,整個臉上只有兩眼還閃閃發光。」

  3月15日,廣西宣佈獨立,蔡鍔乘機發起反攻。因為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爭和奇跡般的勝利,蔡鍔被譽為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軍神」。蔡鍔和他的人馬就是一面旗幟、一個象徵,只要旗幟不倒,那些不贊成袁世凱稱帝的人就可以站起來。

  戰爭結束後,蔡鍔東渡日本就醫。這一去,就永遠地告別了他的故土。1916年11月8日,蔡鍔在日本逝世,年僅34歲。(據《三湘都市報》)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