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草根皇帝朱元璋:父母死後連葬地都沒有
安徽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古往今來多少英雄人物在此風雲際會,無疑,朱元璋在其中最具傳奇色彩。他從社會最底層的一個遊方僧,一個類似於叫花子這樣的人,最後走上了權力的巔峰。秦朝末年,在壟畝種地的陳涉曾經感歎地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後來,他終於揭竿而起。朱元璋的出身和經歷,對他後來的事業沒有影響嗎?要說朱元璋,就從他的身世說起。
說不盡的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事真不少。在他身上籠罩著重重迷霧,也籠罩了諸多的神秘色彩。為什麼數百年來人們談起朱元璋的話題來總是興致勃勃,熱衷程度始終不減?因為他的經歷實在太神奇了。最貧苦的農民和富有四海的皇帝,最無助的遊方僧人和擁有最高權力的統治者,最愛民的皇帝和最殘暴的君王,種種相互矛盾、反差極大的形象都集中於其一身。
還有,是什麼成就了朱元璋,除了時勢之外,朱元璋有哪些過人之處?朱元璋雄才大略,而他的子孫卻多有不肖,但是他建立的大明皇朝卻延續了277年!朱元璋怎樣為大明皇朝奠定了如此堅實的基礎?
朱元璋的名字家喻戶曉。在古今歷史上,具有知名度和傳奇性的人物,如果數出十個人來,朱元璋也應該算一個。他的奇都奇在哪裡呢?最奇之處,就在於他從一個社會最底層的赤貧者,經過十幾年時間竟然奪取了最高權力,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在他前面有過陳勝、吳廣,但陳勝、吳廣在起義時畢竟還是個小頭目,而且最終沒有成功。在他前面還有過劉邦,而劉邦起事時是泗上亭長,一個地方小官。只有朱元璋,「不階尺土」,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中國有一句老話,說:「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用文言說,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朱元璋成為不甘於命運安排、赤手空拳打天下最成功的榜樣。在中國的社會中,朱元璋的人生際遇,他的成功曾給過多少英雄豪傑以啟示!
朱元璋的另一個奇特之處,是他以貧寒的底層出身,竟然一躍成為皇帝,建立起綿延二百七十餘年的大明皇朝,在這個朝代裡,中華文明又一次被推向輝煌的巔峰。他所建立的制度,奠定了明清兩代的政治格局,他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影響了此後近六百年的歷史。而這個皇朝深深打著朱元璋個人的印記。
許多朋友都到過南京,遊覽過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都知道明孝陵前面有一座大石碑,但是很少有人注意那碑上鐫刻的是什麼字。那座碑上只有四個字,每個字都很大很大。那四個字就是「治隆唐宋」。什麼意思呢?那是稱讚朱元璋對國家的治理比唐朝宋朝還要好。這四個字是誰寫的呢?那可不是一般人,是清朝的著名皇帝玄燁,即清聖祖康熙皇帝。他曾經六次南巡,每到南京都要祭掃明孝陵,並且要行三跪九叩大禮,表示對朱元璋的尊重。玄燁是一個有胸襟有眼光的皇帝,他的話可不是隨便說的。從朱元璋的作為和影響上可以看出,他是完全擔當得起這四個字的。
但是,朱元璋又是一個被迷霧籠罩的神秘人物。他的身世,他的成功,他的種種故事,一代又一代,說不清,道不明。他還是一個人們對其充滿爭議、自身表現充滿矛盾的人物。愛民,節儉,精力過人,智慧超人;專制,獨裁,猜疑好殺。究竟哪些才是他的真面目呢?
我們就從他的出生和身世說起。
這朱家和朱熹根本不沾邊
中國人有一個傳統,就是喜歡修家譜,尤其是族裡有人當了大官或是發了大財,成了後世家喻戶曉的名人之後,更要顯擺一番,叫大家都知道。在新修的家譜當中,修譜人要把自己的家族說得很是枝繁葉茂,燦爛輝煌。人們這樣做的常規技巧就是要找一個曾經做過大官或者大學者等那種在歷史上風光過一陣的人,作為自己的先祖。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當然也有些御用文人想給他修家譜。大家可以從常理上揣摩一下朱元璋的心理,他是不是也同樣希望給自己找到一位很光鮮、很顯赫、很輝煌、很拿得出手的先祖呢?
但是朱元璋的想法和普通人不一樣。他的確曾經命令儒臣給他寫自己的歷史,但是這些儒臣要揣摩太祖的心理—應該寫得好,還是寫得不好?是不是應該把太祖早年間生活貧窮困窘的事情,原原本本告訴大家?如果寫得很貧窮,太祖要是生氣了怎麼辦?如果得罪了太祖,或許馬上會給我們治罪,那可就吃不了兜著走了。因此這些人就對太祖的家世做了很多粉飾,總是說好話,說光彩的話。
可是沒想到朱元璋卻有更高的境界,他對儒臣們說:不能這樣寫家譜,要寫,就必須實事求是地寫,那種過於粉飾的文字,對後世子孫無益。他覺得儒臣們現在寫出的這些東西完全是虛假的、浮誇的,不能給後世子孫留下虛假的史實,讓他們來盲目地借鑒。他告訴修家譜的人們,你們一定要原原本本地把我的艱難身世講述給後人。由此可見,明太祖是一個「聖睿之益聖也」,也就是說,是在聖睿之人當中最聖睿的人。
明朝有一位學者叫做郎瑛,他寫過一本書叫做《七修類稿》。郎瑛在這本書中,對於朱元璋的身世,曾經做過一番評論。他說:「自古帝王之興,皆位逼勢敵,有以成其私志。」什麼叫「位逼勢敵」呢?就是有相當高的地位,有相當強大的力量,這樣才可以和自己的對立面抗衡。任何一位帝王,當他能夠抗衡對立面巨大壓力的時候,最後才能夠實現他的願望。接著他說:「漢祖雖微,亦為泗上亭長。」什麼意思呢?說漢高祖劉邦雖然出身低微,但他至少還是一個泗上亭長,也就是相當於現在我們基層的鄉長、鎮長這樣一個職務,也屬於國家幹部,哪裡有像我們太祖,這樣不階尺土而成就帝業的呢?「豈特有如我太祖不階尺土者耶?」沒有像我明太祖這樣連一尺土地也沒有的人。
現在的南京在元朝的時候叫集慶。在朱元璋蓄積了一定的軍事勢力,打下了南京之後,據說有一批在現在的江蘇省句容生活的朱氏家族的群眾,兄弟們一共四十多人,來到集慶找朱元璋。這些人並不是真心來參加朱元璋起義軍的,而是想借助朱元璋的勢力來給自己耀武揚威的。這些人觸犯了朱元璋的法律,朱元璋就對他們毫不留情,嚴懲不貸,所以記載上說:「或不法,疏外之。」只要你犯法,不做好事,我朱元璋也不認你這門親。這一個朱家之族是什麼人呢?朱元璋的先世確實在這裡生活過,於是有人就附會說這個句容的朱家就是歷史上南宋的大學問家朱熹的後代。這個傳說的起源是說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想要給自己尋找一個光耀的始祖,史料上原話怎麼說的呢?說:「上欲祖朱熹。」意思是朱元璋想要以朱熹為祖先。所以儒臣們就想要把他這一段事情,寫在朱元璋的家譜裡,給皇上貼點兒金。
那位給皇上寫家譜的人,繼續問太祖,說:「熹之後乎?」說您是朱熹的後人嗎?朱元璋回答說:「否!」不是!斬釘截鐵。所以那些妄意推測朱元璋想要找一個輝煌先祖的人,也就洩了氣。這些說法,說朱元璋想要把自己的祖先描述得很輝煌,是一種傳說,「蓋瞽說也!」閉著眼睛瞎說。能夠打下江山的明太祖還是非常自信的,「我就是我,我就是從社會最底層無依無靠,憑了自己的努力,憑了時勢得到了我現在有的一切。」那些寫家譜的人實在是不瞭解朱元璋的心胸。那麼,朱元璋不是貼金者牽強附會出來的名人之後,那他究竟是哪裡人呢?
貼士
自古帝王之興,皆位逼勢敵,有以成其私志。漢祖雖微,亦為泗上亭長。豈特有如我太祖不階尺土者耶?夫起自庶人,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莫不誇張先世,照耀未來,至有妄認其始祖者也。豈特有如我太祖特述其卑微者乎?此可見天生豪傑,上聖之資,不可與常人等也。瑛伏讀《御制集》中《皇陵碑》文,未嘗不三歎三頌而已。惜世人只知其事,而又未知太祖先已命臣下為文,述亦詳矣,仍以未稱而自撰。此尤見聖睿之益聖也。
先是,下集慶,句容之族父昆弟四十餘人皆來會,或不法,疏外之。聞之稗史曰:上欲祖朱熹,適徽人典史朱某,問之:「熹後乎?」對曰:「否。」因意寢。此蓋瞽說。非知太祖者也。
—郎瑛《七修類稿》
淘金戶窮得什麼都沒有
有一本叫做《翦勝野聞》的書,是明朝人徐禎卿寫的。他在書裡引用了《朱氏世德碑》來介紹了朱元璋的家世。這個《朱氏世德碑》當中這樣寫道:「本宗朱氏」,就是說朱元璋姓朱;「出自金陵之句容」,金陵是一個很寬泛、很大的地名,句容是金陵地區之下的一個小地名。
朱元璋的家裡是做什麼的呢?他家裡既不是做官的,也不是讀書人,而是「上世以來服勤農業」,自他的祖先以來就專門從事農業,也就是農民。朱元璋的五世祖叫做仲八,尊稱仲八公,仲八公娶了陳氏,生了三個男孩子:老大叫做六二,就是朱六二;老二叫做十二,就是十二公;最小的一個,叫百六公。
那麼,朱元璋的高祖是這裡面的哪位呢?就是這個叫做朱百六的。這個高祖朱百六成年以後,又娶了老婆胡氏,生了兩個孩子,老大叫朱四五,老二叫朱四九。這個朱四九就是朱元璋的曾祖父。就這樣,從高祖、曾祖,一代一代排下來,到了他的曾祖朱四九,又娶了侯氏,侯氏一輩子生了四個男孩子:初一、初二、初五、初十,也就是朱初一、朱初二、朱初五、朱初十。
大家可以想啊,在當時,如果是一個有錢人家的孩子,長輩都應該讀過書,知書懂禮,很可能會給孩子們起一個儒雅一點、有文化一點的名字,而不會像這樣,幾代人的名字都是湊合了事。他的曾祖父生了四個孩子,就叫初一、初二、初五、初十,分析一下,就可以想見他們家境的貧寒程度。朱元璋的祖父,也就是這位朱初一,娶了王氏為妻,又生有兩個男孩。這兩個男孩一個叫做朱五一,一個叫做朱五四。
現在我們說得越來離朱元璋越近了。朱家因為貧窮顛沛流離,一再遷徙,他們在金陵句容的時候,是做什麼的呢?淘金戶。
淘金,這兩個詞大家都不陌生。現在我們經常說到什麼地方去淘金、去發財,已經是一個引申的說法了。在元朝末年,淘金就是真的去從沙子裡淘金子,沒有任何的引申含義。淘金是個苦差事,怎麼苦呢?因為按照元朝的戶口制度規定,每個人都有一個固定的戶籍,有民戶、有軍戶、有匠戶,有淘金戶、陰陽戶、醫戶、儒戶等等。一旦定下來你們家是什麼戶,就必須要做什麼事,世世代代不可改變。你是什麼戶,就要根據你的戶口,要向國家交納有關的賦稅。淘金戶可不是為自己淘金,而是負責給官府淘金的。他們在泥沙當中淘取金子,用來交稅。有金子好淘,可以交稅;沒有金子好淘的話,如何交得起繁重的稅務?
但是朱家世代的戶籍都是淘金戶,故土的金子越來越難淘,生活根本無法繼續維持,百般無奈之中,只得舉家動遷,脫離了金陵句容這個地方,來到了現在江蘇蘇北的盱眙。現在我們如果有機會到蘇北去,還可以在盱眙看到規模宏大的明祖陵,也就是朱元璋的祖先的陵墓,這是朱元璋當皇帝以後,給他的祖先修的。
朱五一的一家在泗州盱眙居住了一段時間,發現這裡一樣無法維生,於是再次舉家遷徙。最後落腳到濠州鍾離之東鄉。朱五四一家則流落到了靈璧虹縣,後來也隨五一到了東鄉。
濠州鍾離之東鄉,就在現在安徽省的鳳陽縣。這時,淘金戶是不做了,改為種地,租種別人的土地。但朱家的生計依然貧困。朱初一死後,朱家的家境日益敗落,朱氏後人在一路的遷徙中,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一個不同尋常的孩子即將誕生。這家貧窮,卻多子多孫。
朱五一娶妻劉氏,在盱眙生了朱重一、重二、重三;朱五四呢,娶了陳氏,在盱眙生了朱重四和一個女兒。到了鍾離以後,朱五一的家裡又添了一個朱重五。也就是說這兩個兄弟生的男孩都按照老規矩,進行統一的排行:重一、重二、重三、重四、重五。朱五四又在靈璧生了朱重六,在虹縣又生了朱重七和一個女兒,遷到了鍾離東鄉之後,又生了一個兒子,按照排行的規矩,這個兒子叫朱重八,這就是我們要敘述的主人公—朱元璋。朱元璋的出生是在什麼時候呢?是在元朝末年的天歷元年,九月十八日,也就是公元1328年10月21日。
資料:
朱五一,娶劉氏,生重一、重二、重三,在盱眙
生重五,在鍾離
朱五四,娶陳氏,生重四、一女,在盱眙
生重六,在靈璧
生重七、一女,在虹縣
生重八,朱元璋,在鍾離
資料:
與他同時代的人物,當時,
宋濂十九歲;
陶安十九歲;
劉基十八歲;
李善長十五歲;
湯和三歲;
元順帝九歲。
由此看來,朱元璋就是普通平民家庭出生的苦孩子,他憑什麼能夠建立這些業績呢?為什麼一個這麼強大的帝國能夠被草野之民出身的朱元璋所取代呢?我們要從朱元璋的出生說起。
凡是名人都有種種傳說。像朱元璋這樣的奇人,又是大明皇朝的開國皇帝,他的傳說更是多如滿天星斗。別的不說,有關他的出生,無論是民間口頭相傳,還是文人筆墨記載,都神乎其神。即便是明清兩代的官方文獻,也都把朱元璋的出生說得很神異。這些傳說和記載,是真的嗎?
因為是皇上,連出生都被神化了
在安徽地區,關於朱元璋的神話流傳甚廣,可以說是婦孺皆知。作為朱元璋的家鄉人,對本地出了個皇上,無不津津樂道,彷彿這個人就曾經生活在他們當中,而且曾經和他們一樣普通、平凡甚至貧窮。而朱元璋與普通人的唯一區別是他身旁總伴隨著靈異。
有一部明朝人寫的講述朱家皇帝家世情況的書,叫做《天潢玉牒》,裡面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朱元璋的母親陳氏(後世人稱陳太后,但是當時還是個村婦而已)正在麥場上幹活,忽然看到從西北方向來了一個道士。這個道士長得什麼模樣呢?修髯,也就是留著長鬍子;簪冠,用簪子把頭髮梳起來插上;紅服,一身紅色的道袍;象簡,手裡還拿著一個象牙做的板子,一般當作記事本來用。這位道士走到近前,就坐在了麥場當中,拿出自己手中這個像簡,又掏出幾粒白色的丸子放在手裡頭。
陳氏看見道士手裡的白丸,就好奇地問:「這是什麼東西?」道士回答說:「這是一顆丹藥,可不是一般的丸藥,不過呢,你要是想要,我就可以給你一顆。」陳氏想也沒想,就伸手接過來,放在眼前仔細地看了看,沒想到這顆丹藥就像有生命了一樣,直接就跳進陳氏嘴裡去了,她稀里糊塗地就給吞下去了。陳氏還沒有鬧明白怎麼回事,再一看,道士也神奇地消失了。
這事過去了沒多久,陳氏就莫名其妙地懷了孕。後來在生小孩的時候,據說有一股白氣自東南方向上飄來,穿過陳氏家的屋子,並且伴隨有異香,整整一夜都沒有散去。
還有的傳說更奇怪,說是在朱元璋誕生的時候,屋上「紅光燭天」,就是說那房子上空的紅光把天穹都照亮了。在他家不遠的地方,有一座皇覺寺(這個寺院的名字就很耐人尋味),寺院裡的僧人被沖天的紅光驚醒,都以為是「回祿」了。所謂「回祿」,就是火災的代名詞。一大群和尚跑到那裡一看,結果根本沒火災,而是這戶人家喜得貴子了。和尚們都是嘖嘖稱奇,連聲唱誦「阿彌陀佛」。
有這麼神奇的出生經歷,這個孩子當然是天賦異稟了。陳氏所生的這個小孩就是日後的明太祖朱元璋。
貼士
先是,陳太后在麥場,見西北有一道士,修髯、簪冠、紅服、象簡,來坐麥場中,以簡撥白丸置手中。太后問:「此何物也?」道人曰:「大丹。你若要時與你一。」不意吞之,忽然不知何往。及誕,白氣自東南貫室,異香經宿不散。
誕時二郎神廟徙去路東數十步,攜浴於河。忽水中浮起紅羅一方,取為襁,今名紅羅幛雲。聖祖始誕,屋上紅光燭天。皇覺寺僧望見之,驚疑回祿也。明發扣問,告以誕。
—《天潢玉牒》
陳氏家裡的境況很差,連溫飽都算不上,純粹屬於赤貧家庭,但是剛落地的小孩,怎麼著也得給他好好地洗個澡啊,於是陳氏就抱著剛剛出生的朱元璋,來到她自己經常漿洗衣物的河邊,就在這兒開始給他洗了起來。
這時候就又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從河的上遊正好漂過來一方紅羅,要多巧有多巧,正好漂到陳氏的手邊。她當時也沒多想,從水裡頭把這塊紅布撈起來作為襁褓,給朱元璋包裹身子。大家細想一下,這可是皇袍加身的兆頭啊!於是,在朱元璋稱帝以後,這個地方被後來的人們傳得神乎其神,並且從此落得了一個地名,叫做「紅羅幛」。
正史,反映的是統治者的意志
聽到這裡,有的朋友就會提出問題了:現在你說的故事都是出於野史、筆記,可是我們看到的可是一部堂堂正正的正史—《明太祖實錄》。
我要提醒大家認清這一點,正史是為當朝的統治者服務的。
《明太祖實錄》是由明朝的建文帝(也就是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和後來的永樂帝(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先後三次來組織人手進行編修的。《明太祖實錄》記載了明太祖朱元璋從出生到最後起兵成功,做了皇帝以及做皇帝期間的所有政事,是一部大型的史書。有人覺得,這樣一部正規的、官方的歷史書,裡面所記的還能是假的嗎?
大家要記住,古代的官方文字,都是經過選擇的。統治者對於自己有用的東西才要記述,沒有用的反而要刪除,需要為他們的統治製造言論的,他們要編造,所以這就產生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這個《實錄》竟然採用了當時民間流傳的傳說!所以《實錄》當中也有母親奇怪地受孕、朱元璋出生的時候滿室紅光等傳說。
甚至到了清朝的時候,在官方修訂的《明史》當中,居然也保留了這樣一些記載。為什麼清朝人也要這樣記載呢?同樣是出於他們的統治需要。你想,清朝的皇帝拿下了本來屬於明朝的江山,明朝的江山是朱元璋打下的,朱元璋是如此了不起的一個人物,那麼,取代朱元璋而得到天下的人,當然更是了不得。所以,惺惺惜惺惺,英雄惜英雄,清朝的帝王就也指示史官,把朱元璋的出生經歷,描寫為皇權神授,弄得非常神秘。這實際上也同樣是為了提高自己作為帝王的身份。
出生地:鳳陽與盱眙之爭
關於朱元璋出生地在濠州鍾離之東鄉這件事,在明初是沒有疑問的。明朝大臣危素根據朱元璋口述寫的《皇陵碑》中寫道:「皇考五十居鍾離之東鄉,而朕生焉。」《明太祖實錄》的一些記載也這樣說。
但是後來,朱元璋的出生地在傳說中逐漸發生了歧異,形成了一種「朱元璋生於泗州盱眙縣」的說法,而且種種靈跡越來越豐富,二郎廟(土地廟)、紅羅障、躍龍岡等地名都可以在盱眙地區一一找到。
看來,不論是濠州鍾離還是泗州盱眙都想爭得這份「龍興之地」的光榮。
在明朝弘治年間的文人—文林的一本著作《琅琊漫抄》當中,對朱元璋出生於盱眙的種種傳說所述甚詳。他在書裡記載道,明太祖朱元璋是出生於盱眙縣靈跡鄉的土地廟。當地的老鄉們中間流傳著一個傳說,說是朱元璋「生時夜晦,唯廟有火光」。生的那一天正是月亮不亮的時候,「夜晦」,意思就是當時沒有月色,天非常黑,只有這個土地廟附近有一片紅光沖天。「明日,廟移至東麓」,朱元璋一出生,這個廟自己就移了位置,非常神奇。而且廟宇移動了以後,廟原來所在的地方,大約有方圓丈許,從此,寸草不生。這個地方叫什麼呢?叫靈跡鄉。為什麼叫靈跡鄉呢?因為這裡有神靈。
後來,到了正德、嘉靖年間,又是幾十年過去了,又出現了更加神奇的傳說。
泗州有一個楊家墩,墩下有個土窩,朱元璋的祖父曾經躺在裡面休息。有兩個道士經過這裡,他們是師徒二人。師傅指著朱元璋的祖父躺著的地方說:「如果有人在死後被埋葬在這裡,他的後代就會出天子。」徒弟問:「為什麼呢?」師傅回答說:「此地氣暖。不信你拿枯枝栽種在這裡,十天之內一定會長出樹葉來。」
這時候,朱元璋的祖父卻突然從土窩裡爬了起來,道士看了就問:「你聽見我們的話了嗎?」朱元璋的祖父假裝耳聾,連連擺手。於是這兩位道士在那裡插了一段枯枝之後就離開了。朱元璋的祖父把道士的話記在心裡,每天就在這裡等候枯枝生葉。十天過去,那枯枝果然長出葉來。
朱元璋的祖父很有心計,他不願讓別人知道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於是就把長出樹葉的枯枝拔去,又另外插了一段枯枝。兩個道士又來到土窩處,徒弟就問:「為什麼不生樹葉呀?」師傅說:「一定是被在這裡睡覺的那個人給拔去了。」 這時朱元璋的祖父又來到了土墩,他看事情瞞不住,就承認了。道士說:「你這個人有福,死了以後應當埋葬於此,你家將會出天子。」
朱元璋的祖父回家了以後,就把這件事告訴了朱元璋的父親,朱元璋的祖父死後就被埋葬在這裡。埋葬時,泥土自動壅起,成為墳堆。半年後朱元璋的母親就懷孕了。楊家墩方圓丈許,至今不生草木,人們都說此墩有天子氣。
貼士
泗州有楊家墩,墩下有窩,熙祖嘗臥其中。有二道士過,指臥處曰:「若葬此,出天子。」其徒曰:「何也?」曰:「此地氣暖。試以枯枝栽之,十日必生葉。」呼熙祖起,曰:「汝聞吾言乎?」熙祖佯聾。乃以枯枝插之去。熙祖候之,十日果生葉。熙祖拔去,另以枯枝插之去。二道士復來,其徒曰:「葉何不生也?」曰:「必此人拔去矣。」熙祖不能隱。道士曰:「但洩氣,非長支傳矣。」僧曰:「汝有福,歿當葬此,出天子。」熙祖語仁祖,後果得葬。葬后土自壅為墳。半歲後孕太祖。皆言此墩有天子氣。仁祖徙鳳陽,生於盱眙縣靈跡鄉。方圓丈許,至今不生草木。
—(明)王文祿《龍興慈記》
你看,這些傳說不是互相矛盾嗎?一個是說因為土地廟東移而方圓丈許寸草不生,一個是說在朱元璋祖父的墳旁方圓丈許寸草不生。這傳說的真實性不是令人懷疑嗎?
到了萬曆年間,有一本書叫做《帝鄉紀略》,把這些傳說都完完整整地描述得非常清楚,而且正式把泗州盱眙說成了是朱元璋的出生地。這些記載一直傳到清朝,清朝康熙和光緒年間先後兩次編寫的《泗州盱眙縣志》都有這樣的記載。
既然有兩種說法:一個說朱元璋生在泗州盱眙(今江蘇盱眙),一個說朱元璋生在濠州之鍾離,那麼究竟哪種說法是正確的呢?有這樣一首廣為流傳的民謠:
說鳳陽,道鳳陽,
鳳陽本身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這是安徽鳳陽一帶乃至全國都廣為流傳的一首民謠。這首民謠所包含的社會意義,我們以後再說。我們先說這首民謠當中的一句話—「自從出了朱皇帝」,這句話明明說朱元璋生在鳳陽,清楚無誤。為什麼古人會把這兩個出生地混淆起來呢?我們還是從歷史記載上考察一下,把它弄清楚。
據《元史?地理志》記載,濠州屬於安豐路,下轄鍾離、定遠、懷遠三縣。濠州在唐朝曾經叫過鍾離郡,在元朝叫過臨濠府。而泗州則屬於懷安路,泗州下轄五縣:臨淮、虹縣、五河、盱眙、天長。所以當時鐘離、盱眙兩地決不會混淆。但到了明朝,情況發生了變化,鍾離先被升為臨濠府(吳元年),後又改名鳳陽府(洪武七年),而鳳陽府下轄五州十三縣,包括鳳陽縣、臨淮縣、懷遠縣、定遠縣、五河縣、虹縣等縣,所轄州中就有泗州,下轄盱眙、天長二縣。這樣,在明朝,無論是濠州之鍾離,還是泗州之盱眙,都屬於鳳陽府。那麼,說鳳陽出了朱皇帝,無論是在盱眙還是在鍾離都沒出鳳陽府,都沒說錯。
那麼我們根據什麼來確定朱元璋的出生地呢?我想最好的根據是朱元璋自己的敘述。朱元璋怎麼說的呢?前面提到的《皇陵碑》中說:「皇考五十居鍾離之東鄉,而朕生焉。」意思是說,他父親五十歲的時候在鍾離之東鄉,朱元璋是在這個時候出生的。我們只能說,朱元璋對他父親年齡的記憶可能有誤,如果朱五四死時是六十四歲,朱元璋當時是十七歲的話,那麼朱元璋出生時其父朱五四就不是五十歲,而是四十七歲。如果確如朱元璋所說他是生在鍾離的話,那麼他父親肯定不是在五十歲時來到鍾離。貧窮之家,生計難為,顛沛流離,遷徙不定,記憶有誤或許是可能的。但是,既然重六、重七都不是生在盱眙,重八(朱元璋)就更不可能生在盱眙了。我們還是根據朱元璋說的「居鍾離之東鄉,而朕生焉」來確定他的出生地就是鍾離,也就是現在的安徽鳳陽。
就這樣,朱元璋的出生地之謎,我們已經初步破解了。那麼,朱元璋出生以後又將面臨什麼樣的境遇呢?
既然朱元璋的祖父已經葬在了風水寶地楊家墩,肯定就要降生龍種。可是,這樣一個家庭出生的孩子,怎麼也看不出龍種的模樣。其實,少年時代的朱元璋與一般孩子也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那些頑皮的惡作劇,難道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帝王之相嗎?既然是要做帝王的,怎麼又當了和尚呢?
父母死了,連葬地都沒有
朱家在朱元璋出生後十年,又遷到了鍾離之西鄉,後又遷到太平鄉孤莊。這樣搬來搬去,可見,朱元璋的幼年生活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
他們在鍾離十分窮,租種別人的田地,勉強維生。可這時偏偏發生瘟疫,「俄爾天災流行,眷屬罹殃」,大哥、父母先後死亡。朱元璋悲傷還不算,他們甚至沒有地方埋葬自己的父母。田主根本不理他們的哀告,對他們「呼叱昂昂」,「既不與地,鄰里惆悵」。在眾人束手無策時,田主的哥哥發了善心,給了他們一塊地,以下葬他的長兄和父母。
大家可以想像,家裡一貧如洗,以求來的一塊土地安葬自己的父母和長兄,埋葬的時候自然是非常淒慘。古人講究禮節,要有一定的儀式,即使生前吃不到、用不到的東西,死的時候也要想辦法給他上供一些。可是朱元璋連這樣最簡單的事也沒能力做。
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餚漿。
—朱元璋《御制皇陵碑》
沒有棺木盛殮,只用破爛的衣被裹了屍體,用黃土掩埋了,也沒有任何東西可用來祭奠。
大家知道,後來朱元璋可是做了皇帝的,皇帝在一般百姓的眼裡是至高無上的真龍天子。所以人們對他父母安葬時候的情景,做了很多附會誇張,非常神秘,匪夷所思。
在傳說裡,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死了以後,是「貧薄不能具棺穿穴」,因為貧窮不能夠準備棺材,也沒有地方來作為墓穴。朱元璋和他的小哥哥商議,只好把他的父母、大哥埋藏在山谷當中。他們抬著親人的屍體往山谷裡走,走到半路上,突然繩子斷了。小哥哥就跟朱元璋商量,想要再抬起來父母的屍體繼續走。這時候,忽然烏雲密佈,電閃雷鳴,暴雨如注。朱元璋和小哥哥在樹下躲雨,就聽見空中忽然有聲音傳過來,什麼聲音?是神明在說話,說:「孰襲我土?」意思就是,誰在動我的土地啊?又模模糊糊地聽見他們說到朱元璋父親的名字,說「為若人則已」,意思是如果是這個人動了我的土,那就讓他動吧,沒關係。神明所說的「這個人」自然就是指朱元璋的父親了。
這樣看來,當時朱元璋和他的小哥哥要埋葬他的父母的時候,他們所到的地方,是有神呵護的。神說著說著,揚沙折木的大風就來了,把地上的土掀起來,把樹木摧毀,剎那間一片天昏地暗。等到風停雨住,朱元璋他們再看父母的屍體,已經陷到了地裡,四周湧起了土,把他的父母埋葬了。這個地方在哪裡?其實不是什麼真正的神祐之地,而是田主的哥哥送給他們的那一塊安葬父母的土地,也就是現在安徽鳳陽的皇陵所在。
貼士
淳皇帝及後疾疫死,重四公繼之,貧薄不能具棺穿穴。太祖與仲兄謀草葬山谷中,行未抵所而綆絕。仲返計太祖,視屍。忽風雨雷電,太祖避樹下,聞空中神語曰:「孰襲取我土?」彷彿有應者,具淳皇帝諱。神曰:「為若人則已。」已而,暴風揚沙折木,天轉晦。比明,往視之,土裂,屍已陷。田伯劉大秀遂歸其地而棄責。今鳳陽皇陵其地也。
—(明)徐禎卿《翦勝野聞》
朱元璋本人的回憶寫得非常清楚,說自己的父親、母親死的時候埋葬得如此淒慘。民間傳說偏要把朱元璋父母和他的長兄去世的時候,安葬的情況描寫得如此神化,這反映出普遍的皇權神授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