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萬年歌:魏蜀吳三分天下預言解密 | 陽光歷史

 

A-A+

[圖文]萬年歌:魏蜀吳三分天下預言解密

2015年03月06日 野史逸聞 暫無評論 閱讀 213 次


 


一枝流落去西川,


三分社稷傳兩代。


——《乾坤萬年歌》


前半句,透著強烈的三國演義人文觀念,隱含著一個前提——與絕世英雄曹操相比,劉備才是正統。天下江山本應該是人家大耳朵劉玄德的,可是讓曹阿瞞這廝給搶走了一大半……


正統之分也就是好人、壞人之分。小孩子看電視,一定要先問清楚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如果你說這部電視劇裡沒有好人、壞人之分,那麼孩子的眼神就會非常困惑——沒有壞人,他不知道應該防範誰;沒有好人,他就不知道應該依從誰。


兒童正是文明時代的野蠻人,他們心智未開化,對外界環境瞭解不足,思維中的未知範疇比較廣,而未知就意味著危險和恐懼,所以他們一定要弄清楚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以保護自己。


相比兒童,成年人對現實世界的觀察要充分得多、理性得多。但如果這種觀察與認知仍停留在原始思維階段,那我們的表現就會與孩子別無二致,反映在傳統文化中就是簡單的是非二分法、忠與奸的兩個極端性認知。國粹京劇之中,人物一定要有忠奸之分,沒有也要有,有忠奸對壘,忠奸不兩立,冰炭不同爐,並且還要將這種觀念直接體現在人物的外形上,奸臣必然是大花臉,忠臣就一定得是滿臉正氣。


陳壽一部《三國誌》混雜在眾史書中很難引起人們的注意,等羅貫中突發奇想以忠奸二分法將其修訂為小說體《三國演義》,就立即走紅大江南北,就是因為這簡單分類方法正契合在我們傳統文化的脈門上,最對我們脾胃。


說了這麼多,劉備到底是不是正統的呢?


他憑什麼正統?就因為他姓劉?那被他耍得淚流滿面的劉表和劉璋又該怎麼說?


把劉備當成正統,是最典型的家天下思維;實際上,劉備與曹操、孫權並無二致,都是亂世的梟雄。《世說新語》中有一段故事,可以形象貼切地為我們提供一個劉備的歷史定位:


曹公謂裴潛曰:「卿昔與劉備共在荊州,卿以備才如何?」


潛曰:「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為治。若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主。」


曹操問裴潛:「你以前在荊州時與劉備共處,你看劉備的才能怎麼樣?」裴潛回答:「倘若劉備在中原,只能擾亂人民,不能治理好;如果在邊遠險阻地方,他足夠做一個獨當一面的霸主。」看裴潛的話,可知所謂的「治世之奸賊」,原來說的是我們善良的大耳朵。


這個評價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說:劉備這個人天生就是給人添麻煩的高手,把他放在中原,他只會給人民群眾添麻煩,還談何治理?把他放在邊關,他就會給邊關外的人添麻煩,這當然是好事了。


那麼,劉玄德都是怎麼給大家添麻煩的呢?


史載,劉備曾下令禁止百姓釀私酒,凡是在百姓家中搜出釀酒器具者,一律問罪。有一天,簡雍與劉備一同出行。路上有男有女,簡雍就對劉備說:「快,快逮住那一男一女,他們要當街野合!」劉備大驚,問:「你是怎麼知道他們要幹這種事兒呢?」簡雍答道:「因為他們身上都帶著幹這事的工具啊!」劉備哈哈大笑,就廢除了禁酒令。


其實釀酒這樁事只是小菜一碟,劉備攻取四川的時候還玩過更狠的。


劉備在攻劉璋之前,對士兵們宣佈:「只要拿下四川,庫府裡的金銀財寶你們隨便拿,都歸你們了,孤王不取一物。」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為了庫府裡的金銀財寶,三軍將士拼了老命,頃刻之間成都拿下。士兵們拋下兵器,每人拎麻袋數十條,蜂擁衝入庫府,霎時間就見原本充盈的庫府只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等士兵們興高采烈扛著一麻袋一麻袋的財寶出來,卻見門外早有告示:「為了統一市場,穩定物價,杜絕非法交易,維護廣大消費者權益,自即日起禁止非法交易,所有的交易都要在官市中進行,違令者沒收交易工具……」


士兵們扛著財寶到官市一瞧,嘿,這裡還有一招更損的:官市交易,必須要使用劉備鑄的大錢,別的貨幣統統無效;要想進行交易,你得先拿金銀財寶去劉備那裡換籌碼……結果士兵瘋搶了半天,白白落了個賊名,手中的財寶全部換成了籌碼,而劉備發財了。


《三國演義》中說劉備逃亡時數十萬老百姓哭爹喊媽地跟在後面,這就是羅貫中瞪大眼睛說瞎話了,老百姓跟著劉備幹什麼?還嫌被這廝玩得不夠啊?


不過話說回來,劉備確實沒給荊州人民添什麼麻煩,倒是諸葛亮把荊州地帶的遊客給蹂躪慘了。史載,曹操水陸大軍齊下,旌麾南指,劉琮束手……就在劉琮欲束未束之際,劉備考慮應戰,可是當地百姓數目太少,都送上前線去也不夠曹兵砍的。正發愁呢,諸葛亮獻上一計。諸葛亮說:「荊州的人口少,那是指有戶口的固定人口,其實流動人口並不少;我們搞一個流動人口統計,命令所有流動人口都如實上報,然後再把他們組織起來,送到前線去讓曹操砍,不信累不死他……」這就是荊州人民扶老攜幼跟在劉備後面跑路的歷史原貌了。不跟著劉備跑不行啊,你不跟著跑他宰了你。這就是裴潛所說的劉備不能治理人民的原因了——男女老幼都被他送到前線,把這種人放在邊關,那他的對手豈不是活活為難死?


不過話又說回來,把群眾組織起來送上戰場是戰國商鞅的首創,而且劉備玩這個還算不上是優秀的,曹操也是這方面的行家高手。


官渡之戰後,曹操拿下了冀州,於是就興沖沖趕去視察。到了冀州,當地名士崔琰來接待,拿出當地百姓的戶口來一看,足足30萬人。曹操大喜,立即吩咐道:「馬上把這30萬人編成軍隊,組織訓練,我帶他們去拿下荊襄……」崔琰說:「我反對。冀州百姓飽受袁紹的蹂躪,被迫拖家帶口上前線去打仗,這是何等不人道的啊!冀州百姓盼星星盼月亮,就盼著朝廷來解放他們,可是你曹操來了,不說恩惠百姓,反倒想再把他們拖入戰爭中送死,這豈不是讓他們失望?」曹操點頭:「你說的有道理。」然後就把崔琰抓起來,削光頭髮,押到勞改營中做苦役。沒過多久,曹操又說:「崔琰這廝不認真接受改造,天天捻著鬍子,分明是抗拒勞動改造,殺之。」於是崔琰就被定點清除了。


我們注意到,劉備能夠成為與曹操齊名的人物,那是因為他們都熟諳統御民眾的策術,這使他們成為了繼劉邦時代以來又一批風雲人物,一個人能夠把法家思想精華的御民之術運用得爐火純青,就意味著腦子不簡單,肯定不會停留在原始思維階段。這樣的人物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有市場,在東漢末年的特定時期那就更免不了撈得盆滿缽滿。


那麼,東漢末年這個時代又有什麼特點呢?


此時,民眾中暗潮湧動,知識界雄心勃勃想要問鼎權力,與太監集團展開了殘酷血腥的對搏,結果是中國的知識精英與太監們同歸於盡,最終迫使民眾追隨了天師教。


小吏張陵辭官不任,入山修習道術創天師道,固然是與人類文明的進展合上了拍,也與當時中國的政治特點有關。


漢光武帝劉秀以武力起家一統天下,加上邊關匈奴人馬跟著起哄,搞得文士書生紛紛投筆從戎,正所謂「寧為百夫長,勿為一書生」。


到了東漢第二代漢明帝時,理論上這個時期應該是狠抓思想教育了;文化輿論宣傳陣地,你皇帝不去佔領,知識分子就會跑上去趴窩。小吏張陵正是發現了這個問題,才躲入深山完成他的天師道理論建設;如果漢明帝腦子稍微明白一點,也會立即把儒術抓起來。


漢明帝捨近求遠,放著鉗制民眾思想的儒術不用,跑到西域去求佛——求佛是好事,應該表揚,可是佛學剛剛進入中國,怎麼也得有個適應期吧?這個適應期往少裡說也得三兩百年,漢明帝他等得及嗎?


理論建設上一片空白,導致了民眾思想混亂,知識精英們敏銳地抓住了這個難得的契機,跳了出來,企圖問鼎權力。但是比知識精英更快一步搶佔了權力真空的卻是太監,因為他們距離權力最近。


公元92年,東漢和帝厭惡竇太后之兄竇憲專權。竇氏專權到什麼程度呢?竇憲看中了沁水公主的私宅,不由分說就把自己鋪蓋卷搬了進去,往沁水公主的榻上一鋪,躺下便睡;沁水公主不敢吭聲,只能偷偷跑掉。漢章帝得知,對竇憲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教育,下不為例。


漢章帝時,竇憲的妹妹只是皇后,他就把公主欺負得連哭都不敢;等到和帝即位,竇憲的妹妹成為了太后,竇憲的權勢就擴張得更沒邊沒沿了。最後發展到了竇憲去朝廷的時候,大臣們商量是不是對他下跪並三呼萬歲。這時候的漢和帝形同傀儡,不唯是朝中官員都依附竇憲,連身邊的太監都靠不住了。


從光武帝到和帝,不過四代人,就又回到了王莽時代的局面了,可知這劉秀打的底子是何等的糟糕!


竇憲威風凜凜地接受眾臣的朝拜,漢和帝卻孤零零地坐在深宮裡,琢磨著能不能找個朋友來幫忙。他一個皇帝能找什麼人?只能找太監。中常侍、鉤盾令鄭眾謹慎而有心計,成為了漢和帝奪權力的唯一助手。


於是突然有一天,漢和帝在鄭眾的保護下出現在北宮,下詔命令執金吾和北軍五校尉備戰,駐守南宮和北宮,關閉城門,將朝中竇憲的親信死黨統統逮捕,送入監獄後處死,再逼令竇憲自殺,輕而易舉奪回了權力。


從此,太監正式走入政壇,成為皇帝身邊最可靠的力量。


漢和帝權力再大,遲早也是要死的。他死後兒子殤帝即位,聽聽這名字,就知道這孩子命太短——漢殤帝生下來不到100天就當皇帝,還沒過200天就死了。於是大家找了漢和帝的侄子劉祜即位,是為漢安帝。


權力落入了太后鄧氏及外戚手中,漢安帝忍啊忍,終於忍到了鄧太后嚥氣,於是反攻倒算,將鄧氏滿門幹掉。此役太監再立新功,宦官李閏、江京封侯。安帝的小舅子閻顯、保姆王聖及王聖的女兒王伯榮也都榮立戰功,獲得嘉獎。


不久,漢安帝就死了,於是他的小舅子及保姆就商量說:「要想保住我們手中的權力,最好是再立一個年幼的小皇帝。」於是擁立出生不久的北鄉侯劉懿,劉懿擺了閻顯等人一道,剛剛坐上龍椅就死了。安帝的兒子濟陰王劉保殺入宮來,奪得皇位,是為順帝。


於是漢順帝進宮,逮住一群美貌的妃子幸御起來。後宮嬪妃如花,就等他這一個大男人,爭寵之鬥尤為激烈。佳麗三千,漢順帝最喜歡的是一個姓梁的妃子,奇怪的是,梁妃對漢順帝沒什麼感情,建議漢順帝最好去找別的女人洩火——「夫陽以博施為德,陰以不專為義。《螽斯》則百福所由興也。願陛下思雲雨之均澤,小妾得免於罪」——漢順帝驚奇之,冊封她為皇后。梁皇后的哥哥梁冀一路陞官,眨眼升到了大將軍之職。


梁冀此人是歷史上少有的狠撈之主,別人撈錢弄錢好歹還有個名堂,梁冀連名堂都懶得搞。他朝一位大商人索要5000萬錢,對方擠出3000萬,梁冀大怒,當即將對方全家下獄,罪狀上說商人80歲的老媽夜盜皇府,背著一麻袋珠寶翻牆而逃,這樣的罪名擺明了逗你玩,存心讓你憋氣窩火。


沒幾年,順帝死了,梁冀先是立了一個2歲的劉炳,是為沖帝,做了5個月的皇帝就死了;再立一個8歲的小朋友劉纘為帝,是為質帝,不想小朋友亂講話,竟然有一次指著梁冀說:「此跋扈將軍也!」


梁冀大怒,不要以為你是皇帝就可以亂講話,拿一塊毒餅塞進劉纘的嘴裡。之後梁冀再立15歲的劉志為帝,這就是漢桓帝了。


《三國演義》中經常提到的一句話是「自桓靈二帝以來……」意思是說天下事都是讓漢桓帝和漢靈帝這兩人搞壞了。實際上這是冤枉了漢桓帝,他不過是梁冀菜板上的魚肉,活命尚且艱難,哪還有什麼心思搞亂國家啊?漢桓帝委曲求全活到28歲,仍然生活在梁冀的陰影之下,朝不保夕。於是漢桓帝哭求太監幫忙,大太監單超表示願意為國家分憂,桓帝激動之餘狠狠地咬了單超的手腕一口,咬得鮮血直流。漢桓帝以太監的血發誓:「我以你血茬軒轅,不惜一死奪皇權。」


公元159年,五名大太監唐衡、徐璜、具璦、左倌,單超衝出皇宮,率兵包圍了大將軍梁冀的府邸,梁冀自殺,皇權回落到漢桓帝的手上。於是,五名大太監得以封侯,此後又有多名太監的英勇事跡報了上來,統統封侯。從此宦官用事,朝政陷入混亂。等知識精英們興沖沖出了書齋,跑來問鼎權力,卻發現早已沒有了他們的機會。


《世說新語》開篇:「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這個李元禮又是誰呢?什麼又叫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呢?


李元禮名叫李膺,是當時的知識分子領袖,所謂的「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就是說他要當官,要與惡勢力不屈不撓作鬥爭。這惡勢力當然就是太監了,李膺一出現在歷史上就和太監們血拼了起來。


小黃門張讓有個弟弟叫張朔,張朔貪污的事被李膺發現了。知道李膺這傢伙專門跟太監過不去,張朔撒腿狂逃,一口氣逃回洛陽,逃到了哥哥張讓家裡。還感覺到不安全,乾脆躲進了夾壁牆裡,心想:這次應該沒事了吧?萬萬沒想到,李膺追到長安,率吏卒破開張讓家的牆壁,生生將張朔從裡邊掏了出來,當場刑訊,立即斬首。


張讓是為漢桓帝奪權立過大功之人,當即哭訴於桓帝之前。桓帝惱怒,召李膺問話;李膺脖子一梗,明確告訴皇帝:「我就是要跟天下的惡人過不去,只要觸犯刑律,哪怕是他上天入地我也不會放過他!」


漢桓帝聽了,眨眨眼,對身邊的太監們說:「你們閒著沒事,就不要出去了,被李膺殺了,別怪我不管這事……」如此說起來,漢桓帝還是明白道理的。


太監們嚇得不敢出門了,但惡勢力卻仍然在活動,這次是一個算卦的術士,河南人張成。


張成精研風角之術,尤其對《乾坤萬年歌》有獨到的研究。據他測算,漢桓帝馬上就要大赦天下了,於是他帶著兒子拎切菜刀一把,從大街這頭直殺到那頭,再從那頭復又殺回來,大白天的公然殺人,被李膺率吏卒拿下。被押到堂上,張成笑曰:「李膺,你殺不了我的,因為皇帝大赦天下的詔令已經下來了。」話音未落,詔令到了李膺的案頭,詔令中明確要求,皇帝心慈,但凡有百姓殺人放火搶劫搶奸者,一概無罪,批評教育並立即釋放。


當時李膺就急了,心說你惡勢力邪惡咱不怕,怎麼還帶玩算卦的呢?這真是太不像話了!當即將詔書丟在一邊,全當沒看見,將殺人犯張成推出去砍了。張成的家屬聞知,大怒,開始上訪,控告李膺目無王法,於是李膺下獄,連帶大批的知識精英一同去吃牢飯。


趁此機會,太監們瘋狂反攻倒算,將反對他們的知識精英統統列為黨人,掀起了一場清剿運動,舉凡有點名氣的讀書人都進了監獄。


單說那位後來大破黃巾軍、砍下張角哥仨腦袋的皇甫嵩,此人素以名士自居,這次大批的精英落網,他琢磨著怎麼也得算他一個,不曾想抓到最後名單上竟然沒有他,這讓他沒面子,認為這是朝廷對他的污辱,於是憤然上書,力證自己也是知識精英,也要坐牢。漢桓帝看他的奏折,怎麼看看不明白,一費腦子,就死掉了。


漢桓帝退場,漢靈帝走上了前台。與此同時,另一個知識分子領袖陳蕃出場了。


《世說新語》開篇第一句:「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這個陳仲舉就是陳蕃了,因為和竇太后一家關係友善,所以他被推到了*的最前沿。而陳蕃不負世人所望,上演了一出轟轟烈烈的宮門血戰。


起因是出在竇太后身上。漢靈帝劉宏是她千挑萬選選出來的皇帝。竇太后的哥哥竇武身為大將軍,要求解除黨錮,重用知識精英;竇太后卻覺得太監更好玩、更乖巧,不喜歡知識分子。於是竇武就去找陳蕃商量,陳蕃既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當然要出個狠主意。於是陳蕃建議:大家趁夜進宮,將太監殺得光光,則天下自然而然就澄清了。


竇武就去宮中再找竇太后商量,而竇太后是絕無可能答應這種建議的——噢,把太監殺光,難道知識精英們願意割了自己進宮給太后她老人家倒尿罐嗎?


工作沒做通。做不通倒也罷了,偏偏竇太后還把竇武的意見洩露給太監了。


168年九月初七夜,竇武、陳蕃糾合了知識精英計80餘人,各拎利斧一柄,摸入宮中,不料太監早有所備,也糾合了一批隊伍,迎戰於金水橋邊。竇武作為大將軍,命令軍馬助戰,太監則大搞政策攻心,向士兵們喊話:「過來吧,不要跟著竇武干,跟著竇武是沒有前途的,要干就跟著太監干……」這喊話硬是靈光,竇武手下的士兵嘩啦一下子都投奔了太監,竇武和陳蕃當場被捉——天下還沒等澄清,這兩個人先掉了腦袋。


此戰過後,大批知識分子遭到整肅,被定點清除。


知識精英被殺乾淨了,東漢滅亡進入了倒計時。竇太后傻眼了,才知道太監的厲害。此後竇太后落入太監之手,如何被修理不清楚,未及兩年就憂死,太監不許其用棺木下葬,就丟在一間陰暗潮濕的房間裡。


知識精英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和太監集團搏殺是相當不理智的,至少他們的行為得不到孔子的認可。子曰:「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意思是說,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如果國家政治清明,那就出來做大官;如國家政治混亂不堪,那就快躲起來,千萬別讓人找到你。


知識精英都躲藏起來,那誰來擔當拯救國家的重任呢?這個答案,不需要打開儒家經典我們就會知道。在我們之中,有誰不知道曹操與劉備?在我們之中,又有幾個知道李膺和陳蕃是何許人也?


傳統文化崇拜的是暴力英雄,如曹操、劉備,他們有著把老百姓從床上拖起來,送到戰場上去送死的本事,所以他們就流芳千古。陳蕃敢帶80多人殺入皇宮「澄清四海」,那就為天下笑。


原始思維崇尚暴力,而暴力的崇尚者勢必會淪為暴力工具。


既然太監集團戰勝了知識精英,掌握了國家資源,就必然會有優秀人物從他們之中走出來:曹操!


曹操雖不是太監,但他的父親卻是大太監曹騰的養子,這麼算起來,曹操就是從太監的陣營中出現的精英人物。


曹操早期的仕途之路是四平八穩的,如大太監蹇碩置西園八校尉,曹操和袁紹這哥倆同時入選,而劉備卻在大街上賣他的草鞋。


此後漢靈帝死,子劉辨嗣位,為少帝,政權掌握在劉辨生母何太后的手中。也就是說,何太后的哥哥何進現在是朝廷中說話算數的人。抗擊太監集團的歷史重任落到了何進的肩膀上。


何進欲誅太監集團,曹操和袁紹都參與了這一密謀。一日,何太后傳何進入宮,何進晃悠晃悠去了,一進去就被太監逮捕,腦袋被砍,然後當皮球扔給了等候在宮外的袁紹。


袁紹大驚。他可不是陳蕃,當即下令士兵殺入皇宮,大殺宦官。大太監帶著皇帝跑路,沒權沒勢的小太監們被砍得一個不剩。


我們注意到,袁紹手下的士兵就沒有像陳蕃手下的士兵那樣投奔到太監陣營去。與知識精英相比,民眾更願意接受一個像袁紹這樣的人物。


這時候董卓來了,殺光了太監,挾持了少帝劉辨。董卓琢磨得幹點什麼事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於是劉辨被廢,他的弟弟劉協被立為新皇帝,是為漢獻帝。


再往後,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代。「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傳統文化思維給曹操定的一大罪狀,可這條罪狀禁不住邏輯思維的推敲。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那就是說大家承認漢獻帝的權威;既然承認漢獻帝的權威,那董卓扶立漢獻帝有錯嗎?如果董卓是對的,那大家紛紛起兵討董卓,這豈不是大錯特錯?如果大家都錯了,那曹操挾一個錯誤的皇帝,又如何來「令諸侯」呢?


面對這些問題,原始思維的人會瘋掉。何以董卓挾天子就令不得諸侯,諸侯該打就打,該殺就殺,等輪到曹操幹這活的時候,唯有劉備與孫權不服,與之一論長短呢?


曹操與董卓的區別又何在呢?我們來看看董卓幹的事情吧。


立了新皇帝後,董卓率眾大臣上書,要求重新審理陳蕃竇武案,為知識精英*。這是對頭的,但問題是董卓在*的道路上走得比任何人更遠。


董卓下令:將官員和百姓中兒女不孝順父母者、臣屬不忠於長官者、官吏不清廉者,以及弟弟不尊敬哥哥的,統統殺掉。


不像刑事犯罪,刑事犯罪是需要證據的,這幾條罪名什麼證據都不需要,說你不孝你就不孝了,先殺了再說。京城飛血,冤死者數以千計。


董卓的智商,進化程度遠不適應他所在的位置。而這就意味著曹操的機會。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