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歐洲人祖先來自中國西域後被匈奴趕走?
印歐語族的中國起源猜想
20世紀50年代,德國學者金布塔斯提出了印歐語族(現代歐洲人的祖先)起源於南俄大草原的觀點。1990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教授納蘭揚提出了不同觀點,他認為印歐語族起源於古代中國西域以及周邊的廣大地區。這個觀點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支持。
無論是史料記載,還是考古發掘,都顯示印歐語族中的吐火羅人與克羅馬農人均曾在今新疆地區繁衍生息數千年。
庫車9世紀佛教壁畫:左邊是青眼赤須、眉骨粗碩的吐火羅供養人,與右邊有著優雅地中海式容貌的女性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夏即吐火羅
在商代甲骨文和《易經》爻辭中都留存著與西方強梁民族「鬼方」長年作戰的記錄,不少學者推測鬼方與吐火羅人有關。
德國學者馬括德、嘉興沈乙庵氏根據《新唐書·西域傳》提出「大夏即吐火羅」一說,廣為近世史學界接受。吐火羅(Tochari)一詞,To即漢文的 「大」,「羅」為語尾,「火」相當於「夏」。 「大夏」「吐火羅」「敦薨」「去胡來」「睹貨邏」等等,是不同時代的漢文史冊對同一對象的不同譯音而已。古籍有「大夏茲白牛」(《逸周書·王會解》)、「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東」(《山海經·海外東經》)、「齊桓公西伐大夏,涉流沙」(《史記·封禪書》)等記載。「大夏」之國,看似神秘縹緲,事實上卻關涉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王朝——夏。現代著名史學家徐中舒解釋所謂大夏、小夏,指的都是夏民族。疑古學派宗師顧頡剛的高足劉起則說:「以其整個地區都是夏人之居,因而凡夏人居住的地方都可稱大夏,夏亡後稱為夏虛。」如此說來,大夏(吐火羅)就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
當年,夏桀被商湯打敗後,夏人餘部與姻族有虞氏(大月氏)一同向西北撤退至西域地區。
西域遺骸為印歐語族人
1980年,新疆考古所與中央電視台《絲綢之路》攝制組合作,組織考察隊,在羅布泊北端、孔雀河下遊鐵板河三角洲發現了兩處古樓蘭人墓葬,並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乾屍,她便是著名的「樓蘭美女」。
由於羅布泊低凹、乾燥、高熱的地理環境,很多遺址的發掘都伴隨著古人乾屍出土。令人驚奇的是,他們大部分都具有鮮明的白種人特徵。譬如距今3880 年的「樓蘭美女」,頭髮棕黃,深目高鼻,望之與現代歐洲人幾無二致。而1979年孔雀河下遊古墓溝原始社會氏族墓葬群發掘所得的一批遺骸,經著名人類學家韓康信等鑒別,均屬古歐洲人種,其中一具乾屍曾送南京大學地理系作碳14測定,距今6400年;另一個頭骨則與歐洲舊石器晚期克羅馬農人(距今5萬~1萬年)十分相似。此外,羅布泊、哈密曾出土大批距今1萬~7000年的細石器,其中的桂葉形石簇為克羅馬農人的典型石器。
古樓蘭國是《史記》《漢書》所記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公元前2 世紀,張騫出使西域,開闢聯繫歐亞的絲綢之路。樓蘭「數為匈奴耳目」,遮殺漢使。公元前77年漢使傅介子刺殺樓蘭王,更立國主,改國名鄯善。公元5世紀末,「鄯善為丁零所破,人民散盡」,樓蘭古國淪為空城,逐漸被「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吞噬。直到上世紀初才由橫越亞洲腹地探險的瑞典人斯文赫定發現。樓蘭曾使用過吐火羅語。吐火羅語是一種已消亡的原始印歐語,大量文獻於20世紀初在新疆庫車、焉耆、吐魯番、敦煌藏經洞等地發現。曾幾何時,新疆大部分地區,以至甘肅敦煌,都可納入吐火羅文化帶。庫車(古龜茲)的佛教洞窟壁畫上準確反映出吐火羅人的印歐種族體質。德國學者克林凱特說:「在庫車附近的克孜爾洞窟內,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吐火羅人是君侯供養人……是高大的白皮膚人物,有一部分是藍眼睛紅頭髮。」具有明顯印歐人特徵的「樓蘭美女」生活於古印歐語系吐火羅文化圈中心,毫無疑問,這位「美女」的身份只可能是吐火羅人。
西遷以至遠離中國
吐火羅人在西域從遊牧文化發展為城邦文明,無論商、周、秦、漢多麼強大,始終難以撼動其根本。直到匈奴崛起,稱雄漠北,攻破月氏,大月氏與大夏才再次相率遠徙,西逾蔥嶺,渡媯水(中亞阿姆河),從此離開中國,永遠消失於漢人視野。隨著數百年後西域諸國衰亡,吐火羅——大夏文明的影響亦泯滅無蹤,徒然留下蒙古、新疆草原上的巨石墓葬、陰山、天山的雙馬神(吐火羅人崇拜的神,也就是史籍裡的「龍」原型之一)巖畫等歷史遺跡,讓我們撫今追昔,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