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通草畫:「中國熱」催生的歷史風俗畫如何被湮滅
通草畫是兩百年前中國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今天我們研究當時中國近代史的珍貴檔案,可以補充官修檔案和文人筆記等文獻記載之不足。
被湮滅的歷史風俗繪畫
古埃及有莎草紙,死海周邊有羊皮卷,古印度有佛經貝葉,越南有蜜香紙,中國唐朝有阿拉伯國家傳入的撒馬爾罕紙,宋代還有高麗進貢的高麗紙。現在,有誰知道中國在兩百年前曾經有過通草紙?
王文富是一位老油畫收藏家,在圈內已經遊走了20年。在他的收藏經歷中,多有足以自誇的斬獲,比如劉海粟、關紫蘭、周碧初、塗克等前輩大家的作品,有些還是直接得自他們的家屬。他對中國近現代史頗有興趣,尤其對晚清至民國這一時期的老油畫格外關注,順便也收藏了這一時期的佚名畫家作品。對一些商品屬性比較強的晚清仕女畫等也不排斥,這路東西現在也受到中國美術史和文化史專家的重視,有些經營飯店或會所的老闆間或也會買上幾張,與老傢俱一起點綴休閒空間,斑駁蒼老的情調相當不錯啊。但王文富看重的則是這些老油畫的文化價值,他想知道處於歷史大折轉中的古老中國,是如何領受西風東來的,又是如何借鑒西方繪畫技法來表現中國情懷的。
王文富經常涉足春秋兩季拍賣會,看準機會舉舉牌,有時也去海外淘寶。6年前,他在德國納高拍賣會上看到了十幾件以前沒有見過的畫作,大小如32 開的圖書。從技法上分析像水粉畫,題材為中國晚清時期的各等人物和風土特產,有些是成套的,比如反映中國燒瓷業和絲綢業的整套流程。但細看之下,他發覺這些畫片所用的材料相當特殊,非紙非絹,不知是什麼東西。
出於好奇,也考慮到拍品的稀有性,他即舉牌競拍,幾乎沒有遇到強勁對手。回到上海他經過一番研究,發現這原來就是曾經大名鼎鼎的外貿通草畫。這個時候,上海收藏界內幾乎沒人知道通草畫。
「中國熱」催生了通草畫
要瞭解通草畫,首先得知道什麼是通草。
王文富對記者說:「顧名思義,通草是一種植物,是一種具有多種用途的植物。最初的用途是用來治病,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通草,色白而氣寒,味淡而體輕,故入太陰肺經,引熱下降而利小便;入陽明胃經,通氣上達而下乳汁;其氣寒,降也,其味淡,升也。』其後演變出的用途是生產人造花。要說人造花啊,歷史更悠久了,從晉朝起就有人製作了,一直到唐、宋、明、清各朝,都在做。《紅樓夢》裡也提到通草做的人造花。根據記載,最遲到1825年,廣東一帶有人把這種植物樹心切成薄薄的切片,代替紙張創作水彩畫。為什麼不用水彩紙呢?你或許要問,那我告訴你,水彩紙在當時價格相當昂貴,廣東人買不起。而通草在廣東種植面廣,通草做紙成本低,而且上色容易,表現力強,經久鮮艷,便於外銷。」
外國人看到這種紙不知什麼名堂,它又輕又薄、接近半透明,就猜測可能是大米的漿水做成的,所以國際上早期給它的名字是Rice-paper(米紙)。
據王文富研究,通草水彩畫的興起,與當年國際市場的需求密切相關。從18世紀起,歐美國家掀起了一股中國熱。在攝影技術尚未發明前,走訪中國的西方人迫切希望能將自己在東方的所見所聞真實地帶回本國,向親朋好友傳遞美麗的東方風情。
從清康熙到道光年間,一直是中外貿易快速發展時期,中國的貿易長期處於順差狀態,而歐洲人拚命要將本國的貨物打進尚處於自然經濟形態的中國。在南方最大的港口廣州為此聚集了不少歐洲商人和傳教士。當時獲得朝廷允許與外商做生意的只有廣州十三行,18世紀中葉,十三行的商人就召集了一批廣州畫匠,他們在西方畫家的指引下,將西方繪畫原理引入本土畫中,創造出了中西合璧式的通草水彩畫。
通草紙非常適合水彩畫運色著墨的需要,水彩顏料運用到質感豐富的通草紙上時,經光的折射,能呈現斑斕繽紛的效果,極富質感,更可媲美漆器或刺繡,因而深受西方人青睞。只不過由於切割的樹莖尺寸有限,故而通草紙畫面十分小巧。
後來,隨著中國通商口岸的開通,中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通草畫的銷量進一步增長。
廣州十三行與通草畫的關係
王文富對記者說:通草水彩畫描繪的題材比較廣泛,反映的社會文化內容很為豐富,如廣州市井交易、市井生活風情、港口風情、十三行裡的生活情景、各行各業、各階層人物、動植物、司法現狀、珠江上航行的各類船隻等等。它們是歐洲人瞭解中國社會情況的鮮活文本,也可視作幫助商人做生意的「產品說明書 」。
據史料記載,1836年左右,在廣州十三行附近約有30家雜貨店經銷通草畫。1848年一位外國遊客在遊記中記載,他在廣州曾經有僱傭了兩三千人製作通草畫的「壯舉」。此數據或有誇大,但由此想見,通草畫在歐洲的市場還不小呢。
這些題材寫實性很強,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今天我們研究當時中國社會的極佳檔案,具有很強的真實性,可以補充中國傳統的官修檔案和文人筆記等文獻記載之不足。「通草畫是民間藝人的作品,屬於商品畫,但是對社會生活之描述和反映之深度和廣度都遠遠超過宮廷畫和中國傳統文人畫。」王文富強調說。
不過記者也注意到,通草畫的有些內容可能是根據外國人獵奇的心理需求畫的,比如刑法,時有腰斬、凌遲、挑腳筋等恐怖場景。事實上在清代中晚期,這些酷刑已經廢除了。可以肯定,外國人通過這種令人驚悚的「過去式」場面,會形成對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誤讀。
至上世紀初,通草畫慢慢退出歷史舞台。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攝影術的興起,另一個是日本浮世繪藝術受到西方青睞。目前,通草畫在國內幾近絕跡,主要收藏於西方的博物館中,比如英國牛津、劍橋大學博物館,英國國家自然史博物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甚至英國王室都珍若拱璧。
但令人遺憾的是,此後的近一百年裡,在通草畫的故鄉,卻極少有人知道它為何物。在中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裡,根本見不到它的蹤影,製作通草畫的作坊也人去樓空。
英國約克郡有一位熱衷於東方藝術的學者,名叫伊凡·威廉斯,他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系統地研究通草畫,足跡遍及歐洲、亞洲、美洲等地。2001 年他與廣州博物館和中山大學共同舉辦了《西方人眼裡的中國情調——伊凡·威廉斯捐贈 19世紀廣州外銷通草紙水彩畫》展覽。展後,就將他收藏的70餘幅通草畫捐給了廣州博物館。此舉大大推進了國內對通草畫的研究與搜尋。現在,廣州博物館擁有361幅通草畫,其中有些是外國友人幫助購買的,有些是從民間收購或來自國內收藏家的捐贈,還有一些來自文物商店的庫房。
廣州博物館的程存潔博士還於2002年兩次深入貴州貴定縣考察並看到了當地手工藝人生產「通草片」的全過程,由此找到了一位懂切割通草紙片的民間老藝人。他撰寫的《19世紀中國外銷通草水彩畫研究》一書,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通草畫的價值再發現
伊凡·威廉斯的捐贈行為,大大刺激了國內文化人和收藏家對通草畫的興趣與研究,遠赴歐洲淘寶的人也經常捎回一些,並送到網上或拍賣會上拍賣。在歐洲的古董店裡,還經常能看到兩百年前的通草畫,價格並不貴。王文富在國內大型拍賣會上,屢次購得通草畫,並掌握了鑒賞、評估等方面的知識。直接到歐洲尋覓通草畫,斬獲更加容易些,因為有這方面的知識,他與古董店裡的老闆就很談得來,最後總能以比較合理的價格購得。後來他還委託國外網站給他找通草畫,這是一條便捷的渠道。第一次他花了4萬元從歐洲買回一套採茶圖,回上海即被某畫廊老闆以10萬元收納。還有一次他買回的一套風格相近但品相更好的採茶圖12 張,送到國內某拍賣行,一露眼即被著名畫家周春芽購得,獲利翻倍。
「現在,國內有人關注通草畫了,這路貨色的行情立刻上去了。本來單幅的不過千把元,現在好一點的就要拍到1萬多。」王文富說。2001年,上海一家拍賣公司曾上拍兩張通草水粉畫,成交價格在2萬元左右。
網上也有通草畫露面,王文富一看到它露面就緊緊盯住,一開始才幾百元,臨近拍賣最後時限,經過多方叫價,一下子翻上去了。這說明通草畫有了明確的市場。在淘寶網或雅昌網上,王文富果斷出手,常常撿到便宜貨。他在雅昌網上還開了大藏雅集的頁面,與藏友交換。他還用自己收藏的老油畫從老外手裡交換到數十幅通草畫,當然更多是通過德國納高拍賣公司獲得的。現在經過篩選,他收藏的通草畫已經有300多幅了,在上海還沒有人可與之比肩。
「在英國、德國、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荷蘭、美國等海上貿易比較發達的國家,今天仍可以看到通草畫。現在的價格也慢慢上來了,古董店裡的顧客有很多中國人。再告訴你,廣東已經有人在重新種植通草了,接下來就有戲啦。」
王文富年底還將專門為通草畫去一趟歐洲。就在記者採訪他時,有家國內拍賣行來電希望他拿出幾張參加今年秋拍,王文富沒有立刻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