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最後魂歸何處?成吉思汗陵墓謎案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崛起朔漠,把草原的旋律借助雷鳴般的馬蹄傳到了西亞東歐,奏出了空前絕後的宏偉樂章……700多年過去了,曾經的輝煌早已化作歷史的煙塵,功過留與後人說。然而,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成吉思汗最後魂歸何處,卻始終是個謎……
公元1226年秋,64歲的成吉思汗仍然雄心不已,率領大軍「去征唐兀(西夏),以夫人也遂同行」(據《蒙古秘史》)
公元1227年,吞併西夏的戰鬥還沒有結束,已近古稀的成吉思汗感到了不適。戎馬一生的一代天驕和眾多老人一樣,無法抗拒歲月沉重的枷鎖。他留下大軍繼續攻打西夏都城,自己帶著親信怯薛軍(禁衛軍)移到六盤山避暑。這次移兵就如牧人率領自己的羊群到一處水草更豐美的地方駐牧一樣自然,然而這竟是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次遷移。
是年8月,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終於向死神低下了桀驁高貴的頭顱,病逝於薩裡川哈剌圖行宮,享年66歲。臨終前,他命令自己的子孫將出降的西夏國王及王族全部處死,以此作為一個強者給予敵人的最後裁決。
傳說中,成吉思汗的手下將領遵循遺詔「密不發喪」,由最忠心的部下把遺體運回故鄉,下葬到趕造好的陵墓中。部下出動了萬千駿馬來回奔跑將墓地踏平,然後植木為林,並以一棵獨立的樹作為墓碑。最後,為首的將領命令800名士兵將造墓的2500多名工匠全部殺死,而這800名士兵旋即也遭滅口。而另據元末葉子奇的《草木子》記載,成吉思汗下葬後,除馬匹踏平墓地外,為便於日後能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墳上殺死了一隻駝羔,將羔血撒於其上,並派騎兵守墓。等到第二年春天小草長出以後,墓地與其他地方分辨不出時,守墓的士兵才撤走。子女如想念成吉思汗,就讓當時被殺駝羔的母駝作為嚮導,如果母駱駝停在一個地方久久徘徊,哀鳴不已,那麼這個地方就是陵墓所在地。
700多年過去了,漫漫草原,茫茫戈壁,神秘的成吉思汗陵墓就如同從來不曾存在過一樣,渺無蹤跡……
成吉思汗地墓地找到了嗎?
一旦找到成吉思汗陵墓,將使發現特洛伊城和埃及法老圖特安哈門陵墓的轟動效應相形見絀,成陵中的珍寶將比秦始皇陵中的還要壯麗。——日、蒙聯合考古隊
2004年10月6日,一條爆炸性新聞在國內外媒體出現——一支日本和蒙古的聯合考古隊日前宣佈:他們找到了成吉思汗的「靈廟」!如果靈廟身份得到確證,那麼將會在靈廟方圓12公里內鎖定成吉思汗的陵墓。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此發現屬實,那麼它將比特洛伊城和圖特安哈門陵墓的發現更加激動人心,或許會成為21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10月4日,日本、蒙古聯合考古隊在位於距離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約150英里的阿夫拉加市達爾根哈安村附近,發現一座建在四角形基座上的13到15世紀的靈廟遺址。在靈廟的下方是一座幾乎已成廢墟的石頭平台,在石頭平台的下方藏有許多坑洞,裡面埋葬著許多戰馬的骨灰和遺骨。從戰馬遺骸的數目之眾來看,這座陵墓的主人顯然地位非比尋常。在方形的基壇上約11米見方的範圍內還發現了作為靈廟遺存的基石和柱穴,因為沒有發現瓦和磚,所以推測上面所建應該是帳篷。考古學家認為,這個石頭平台應該就是陵墓的原始地基。在靈廟內,還發現從上面看為「凸」形的、高約40厘米的石壁,上面有燒火的痕跡。基壇的周圍發現了埋灰和馬骨的坑,考古隊認為這是為祭祀成吉思汗而燒馬等「燒飯」儀式的證據,這與中國史書的記載一致。另外,在靈廟的南側,出土了刻有作為皇帝象徵的龍的紋樣的香爐,這則與14世紀波斯歷史書的記載相一致。
考古發掘隊的負責人之一、日本新瀉大學的白石典之助教授介紹稱,距這個陵墓7英里之內密佈著各個時代的蒙古首領陵墓。種種跡象顯示,這裡應當就是傳說已久的成吉思汗陵墓。
各國考古專家對成吉思汗墓地確切位置的圈定,比較認同4個地點。一是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南,克魯倫河以北的地方;二是蒙古國杭愛山;三是中國甘肅的六盤山;四是內蒙古鄂爾多斯鄂托克旗境內的千里山。不過,這些都只是推測,至今仍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證明。
此前,2000年8月,美國探險家、億萬富翁穆裡·克拉維茲率領著由科學家、考古教授和翻譯組成的考古探險特別小組,來到烏蘭巴托尋找成吉思汗陵墓。2001年8月16日,克拉維茲的考古隊在烏蘭巴托東北300多公里處的森林中發現了一個被城牆環繞的墓地,裡面包括幾十座沒有打開過的陵墓。探險隊由此向外界宣佈「找到了成吉思汗的陵墓」,但後來被證明是匈奴墓。
2002年4月,這個考古隊又在蒙古首都烏蘭巴托東北322公里處的肯特省巴士利特鎮(音譯)發現了一個由城牆環繞的墓地,裡面至少包括30座沒有打開過的陵墓。這個古墓被稱為「非常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陵墓」。然而,4個月後,考古隊突然放棄挖掘行動並撤出蒙古。有傳言說,在考察過程中,美國考古隊的一些工作人員被陵墓牆壁中忽然湧出的許多毒蛇咬傷,而且他們停放在山邊的車輛也無緣無故地從山坡上滑落,考古隊人員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脅,於是決定放棄挖掘。不過,真實情況據說是考古隊受到了蒙古政府和民間的阻止。
美國考古隊這次出師未捷的考察給人們留下了重重謎團和極大的希望,尤其是蒙古政府的阻撓,更讓人們深信,為蒙古民族所崇拜的聖祖成吉思汗就安葬在那裡。
然而,這次蒙日考察團的「重大發現」,雖然證明了克拉維茲考古隊所指出的地點確實有驚人秘密,卻非但沒能讓人們感到撥雲見日般的快感,反而引起了一系列爭論,其中最大的反對意見是,作為一個遊牧民族,蒙古民族的風俗和文化決定了蒙古族不大可能進行這樣大規模的墓葬,即使是這個民族的締造者也不能例外。那麼,這個遊牧民族地喪葬方法究竟是怎樣的呢?
蒙古族的喪葬習俗
不得損壞土壤,嚴禁破壞草場;不得將奶食與其他食物灑於地上,違者處斬;禁止在夏秋兩季白晝下水洗浴及在水中洗手……不得在草甸洗曬衣服;有失火、放火者,全家問斬。
——《成吉思汗大扎撒》
在蒙古遊牧民中流傳著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孩子問他的母親:我們蒙古人為什麼總是遊牧和遷徙,就不能定居在一個地方呢?他的母親告訴他,如果在一個地方定居,那麼地母神——額圖根會很疼的。蒙古人的遊牧和遷徙,就像血液在地母神身上流淌,使她渾身舒暢。
這個故事生動而簡潔地詮釋了蒙古人對於人和自然關係的理解。在他們看來,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所作所為要與自然維持一個和諧的關係。成吉思汗所制定的《成吉思汗大扎撒》,是蒙古人第一部成文法典,其中嚴格規定了對於草原保護的法令,如不准在草地挖坑、不准焚燒草地、不准向草地潑灑穢物等等。因為這些都是對「騰格裡」也就是長生天的褻瀆。
在這樣視人為自然一部分的思想之下,蒙古人對於死者的安葬,就與其他農業文明有著很大的不同。蒙古人沒有肉身崇拜的傳統,認為人的肉身來自於大自然,去世了也應該回歸大自然,早日安葬,靈魂方可升天。人去世3天內就應該處理掉,或者天葬、或者土葬、或者火化,為的是怕屍體腐爛,靈魂上不了天堂。從蒙古人信奉的薩滿教來講,祭奠先人主要是祭靈魂,不是祭屍骨。
按照蒙古民族的觀念,人將死時,他的最後一口氣——靈魂將離開人體而依附到附近的駝毛上。據記載,成吉思汗去世時,就是拿白色公駝的頂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嘴上和鼻子上,如果不喘氣了,說明靈魂已經附著在這團白色駝毛上,這時遺體就可以處理掉,而把這團駝毛保存在衣冠塚裡。因此,成吉思汗陵供奉的銀棺靈樞中,保存的是成吉思汗逝世時的靈魂吸附物——白公駝頂鬃,而不是成吉思汗的遺骸。20世紀50年代成陵落成時,銀棺被打開過,並發現了這團駝毛。可惜在後來的「文化大革命」中,這團駝毛連同衣冠塚裡的馬鞍、弓箭,全部被毀棄掉,真正屬於成吉思汗的貼身物品一件都沒有了。
成吉思汗逝世之後,靈柩運回蒙古草原。但是成吉思汗是如何安葬的,葬於何處,是否隨葬有大量珍寶,至今眾說紛紜。
有觀點認為:成吉思汗的遺體安葬於今蒙古國的鄂嫩河、克魯倫河、圖拉河三河發源的大肯特山的一處山谷中,建有陵墓。然而問題在於:成吉思汗逝世之時正當盛夏,遺體如何能運回數千里之外的肯特山一帶而不腐爛?路途遙遠,非數十日不可到達;而當時深受薩滿教影響的蒙古人的傳統觀念對屍體腐爛更為忌諱。
1935年,在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地下發掘出了一隻鐵製小櫃,櫃中所藏一本殘破的蒙文小書,系曾隨成吉思汗出征的蒙古將領突拔都所記成吉思汗逝後的情況。據1939年成書的《伊克昭盟志》所引,「大汗出征突薨,因大汗×××××(因字跡殘破難識,以×相代,下同)議舉天葬。……丞相奉汗衣冠寶劍,熏沐置七寶箱內(原按:即當今之銀棺),使神駝載運,擬葬××××。行大漠四十七日……,又行××日至平漠窪地,駝立不行,臣民以主喜悅,為營葬於窪地高原(原按:當系今伊金霍洛旗),設戍守護……四處覓寶劍,至百里外草地上尋獲,就其地置為為寶庫(原按:即今內蒙古之蘇勒定霍洛),四時享祭。」如果這一記載屬實,則成吉思汗逝後即擇時、擇地「天葬」,然後以靈柩盛骸骨、遺物,北返蒙古草原安葬。
自成吉思汗開始,蒙古帝王均實行「秘葬」。成吉思汗逝後10餘年,南宋朝廷曾派彭大雅、徐霆出使蒙古,回歸後合編《黑韃事略》,其中說,「霆見忒沒真(即鐵木真)之墓,在瀘溝河之側,山水環繞。相傳云:忒沒真生於此,故死葬於此,未知果否。」「其墓無塚,以馬踐蹂,使平如平地。若忒沒真之墓,則插矢以為垣(闊逾三十里),邏騎以為衛。」這一風俗一直延續到北元時期,以致蒙古帝王的陵墓,至今一座也沒有被人發現。
值得重視的是,在鄂爾多斯地區的蒙古族中一直流傳著成吉思汗葬於這一地區的傳說。在鄂托克旗有一些地名與成吉思汗的安葬有關。而在阿爾寨石窟,則有成吉思汗安葬圖、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崇拜圖。相傳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時,曾經在這裡養傷,並且指揮、部署軍事行動,至今遺跡尚存。至於成吉思汗是否逝世於這一地區,逝世後是否在這裡舉行天葬,是否安葬在這一地區,則有待於深入、系統的研究了。
那麼,歷史記載的成吉思汗去世後的安葬,會不會僅僅是後人的猜想和臆斷呢?從成吉思汗開始,歷代蒙古大汗和元朝皇帝的安身之所全都杳無蹤跡。即使全都是「秘葬」的方式,也應當能找到其中的一個或者兩個,但是什麼都沒有找到。是不是所有汗王和皇帝都是採取了蒙古傳統的保留靈魂而忽視屍體的安葬方式呢?
當年克拉維茲考古隊在蒙古進行考古的時侯,土耳其考古學家宣佈發現了蒙古帝國中亞統治者比爾格可汗的陵墓,裡面發現了2800件金、銀、珠寶,這個發現令人怦然心動。人們猜測,成吉思汗的陵墓裡也可能埋藏著大量奇珍異寶,和圖特安哈門國王陵墓裡出土的寶物一樣令人目不暇接,裡面的工藝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還要壯麗。但是,比爾格可汗已經是一位伊斯蘭教徒,他已經是一個遠離草原文化的蒙古人了,他的墓葬難以代表生活在蒙古本土的蒙古可汗們,更代表不了成吉思汗。
鏈接:
蒙古族的喪葬習俗,經過元、明、清各個朝代,有了許多變化,特別是喇嘛教傳入後。人死了以後,給死者穿上新衣服、新靴,用白布纏身,然後把屍體放在勒勒車上(也有的不用勒勒車,而是用馬或駱駝馱),用鞭抽打牲畜,不用人駕馭,讓它任意奔走,任意顛簸。死屍掉在哪裡無人管,車走到哪裡去也無人管。直到第三天才沿車轍去找屍體。找到屍體後,如果屍體已經被野禽、野獸吃掉,就認為已經升上了天堂。要是禽獸沒吃,就要請喇嘛來唸經,給他贖罪。
也有的和這種葬法略有不同,就是裝屍體的車要有人駕馭,但也是讓車子任意顛簸,或是趕車向山上走,屍體在哪裡落地,哪裡就是吉祥的葬地,馬上用土塊、石塊把屍體圍起來。第三天與前述方法一樣。這種葬法的特點是「求天卜地」,流行的範圍很廣。
喇嘛寺廟影響較大的地方,也有的實行火葬。喪禮過後,將死者與棺木一同火化,有的把骨灰撒於山河。傳統習俗以火葬為主,除寺廟葛根活佛以外,不修墳墓。從民國初年開始,火葬、土葬並行。
土葬分兩種:一種是將逝者屍體裝入白布葬袋運至墓地,按照頭北腳南的姿勢把屍體放入坑內掩埋,墓穴上面用石頭堆成墓包,墓包上立達日其格(一塊白布上寫有藏經或蒙經的靈魂幡)。另一種是用檀香木水或芳香草水洗逝者全身,入殮後讓逝者頭部平視,雙手合十,盤腿而坐。然後在棺中填滿香和芳香草,在棺外罩紫色或黑色布棺罩。棺材安放好後,燒香,點燈,上供,守靈3~5天。出靈時,棺材從窗戶抬出(意為死人和活人不能同走一個門),兒女親友要面地而臥,讓棺槨從身上慢慢移過。再由逝者的兒子舉著柳條桿白旗(上書瑪尼字)引路,將棺材運至墓地下葬。3天後,家人要前往墓地擺供品祭奠。用於拉棺槨的車,3天內不能進屯,須在野外向外側翻放3天,方可取回。
成吉思汗永遠活在他的子孫心中
成吉思汗的墓地是一個千古之謎,而這個千古之謎,作為成吉思汗子孫的蒙古人卻從未急著將它解開,他們從未因為找不到自己祖先的埋葬之地而感到遺憾。在他們心目中,成吉思汗不朽的靈魂,早已安息在「聖祖之靈的禁地」——鄂爾多斯高原的伊金霍洛。
這裡是成陵的所在地,是蒙古人祭祀祖先的聖地。就如走進草原隨處可見的敖包,裡面並沒有牧民們的先人,但卻是牧民們所堅信的先人靈魂的所在。
據傳說,當年成吉思汗率軍西征西夏時,路經鄂爾多斯草原的包爾陶勒蓋,目睹這裡的美景,十分陶醉,留連之際失手將馬鞭掉在地上。隨從要拾馬鞭時,被成吉思汗制止。大汗對左右說:「我死後可葬此地。」成吉思汗在六盤山逝世後,屬下準備將他的靈柩運回故地安葬,但靈車路過鄂爾多斯草原時,車輪突然深陷地裡,馬拉人推紋絲不動。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話,於是就地將成吉思汗安葬在了鄂爾多斯草原上,並留下500戶「達爾扈特」人守護。
成吉思汗安葬在鄂爾多斯的說法,現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專家所否定。但是,成吉思汗去世後,幼子拖雷在木訥呼格布爾(陰山以南的鄂爾多斯)建立了白色宮帳,安放成吉思汗靈位和遺物,進行祭祀,從此,這裡便成為蒙古汗國的「奉祀之神」和「總神祇」。
窩闊台汗繼位後,進一步完善了成吉思汗的祭祀,並在都城哈拉和林建立了成吉思汗祭祀宮帳。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在上都建立了成吉思汗祭祀靈宮,稱為「朱剌斡爾朵」(黃色宮帳)。公元1266年,忽必烈在元大都建立祭祀成吉思汗等祖宗的太廟,並欽定祭祀制度,作為在元朝建立後對蒙古汗國時期「總神祇」的延續。同時,忽必烈還欽定了成吉思汗四時大典,並每年率黃金家族成員從大都專程到上都西北郊的祖宗祭祀宮舉行盛大的祭奠。
公元1510年,達延汗重新統一蒙古各部,重建萬戶制,將全體蒙古劃為6個萬戶,並將分散的成吉思汗八白宮集中在鄂爾多斯萬戶,重新規範了祭祀制度。
17世紀初,鄂爾多斯萬戶額林臣,將八白宮遷至黃河南岸的伊克昭。至此成吉思汗八白宮及旗徽等奉祀之神,全部集中在鄂爾多斯。
公元1649年,清朝在鄂爾多斯實行盟旗制,額林臣被封為多羅郡王。額林臣於是把成吉思汗八白宮遷往自己的封地——郡王旗境內的巴音昌霍格河畔,並將這個地方改名為「伊金霍洛」,意為「聖祖之靈的禁地」或「聖祖的院落」。
清朝初期,對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八白宮)的稱呼,開始出現了「成吉思汗陵墓」之類的話,以訛傳訛,成吉思汗祭祀宮帳逐漸便成為「成吉思汗陵」。
這塊禁地是保存成吉思汗靈魂的地方,它在蒙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如耶路撒冷在穆斯林心中的地位一樣,神聖而不可侵犯。日本侵略中國時,曾經想把成吉思汗陵東遷並控制起來,以此要挾蒙古各旗對於日本佔領的承認。為保護成吉思汗陵寢,當時的國民政府於1939年把成吉思汗靈柩先後遷移到甘肅省榆中縣興隆山、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
1954年4月1日,新中國的中央政府將成吉思汗的靈柩移回鄂爾多斯,在伊金霍洛旗重新修建了陵園,並將散落在各地的成吉思汗遺物逐步集中到了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的祭祀至今已延續了776年,在人類歷史上大概是絕無僅有的。成吉思汗逝世的第二年(公元1228年),其第三子窩闊台繼承汗位,並舉行了為期3天的盛大祭祀,甚至挑選出40名出身於貴族、大臣家庭的美女,「用珠玉、首飾、美袍打扮,穿上貴重衣服,與良馬一道,被打發去陪伴成吉思汗之靈。」(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濟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上冊,第215頁。)
此後,祭祀的方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落後、原始的以美女殉葬的方式被淘汰,而將成吉思汗的靈柩、生前用品和夫人們的靈柩安置於八座白色的蒙古包之中,稱為「八白室」,蒙語稱之為「鄂爾多斯」,即「宮帳群」之意。在成吉思汗的功臣、戰將的子孫中,選出500戶,專司管理「八白室」和祭祀事宜,世代相傳,稱為「達爾扈特」,意為「神聖的人」或「自由的人」。達爾扈特在蒙古人中的地位十分特殊,他們不納捐稅、不服徭役、不任官職、不當兵,也不隸屬於蒙古各部、旗,只由濟農管轄。時至今日,達爾扈特仍在進行著延續了770多年的成吉思汗祭祀,這已經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
成吉思汗的祭典,分年祭、季祭、月祭。其中以農曆3月21日的春祭大典(也稱為「查干蘇魯克祭典」)最為隆重。大典由濟農主持,達爾扈特遵照儀規各司其責,祭典井然有序,蒙漢群眾踴躍參加,並在祭典後進行貿易活動。
因此,成吉思汗陵墓是符合蒙古民族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的、祭祀成吉思汗英靈的層次最高、規格最高的場所。人們尊敬成吉思汗,崇拜成吉思汗,紀念成吉思汗,就應該到成吉思汗陵祭祀一代天驕的在天之靈,感受、認識博大精深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
只要這裡的香火綿延不斷,只要這裡的祭祀文化傳承不絕,那麼成吉思汗墓地在哪裡,對於蒙古人來說,意義就不太大。就如蒙古國總統巴嘎班迪訪華提起這個問題時的回答一樣:「成吉思汗去世時說過一段話,他說,讓他的陵墓永遠不讓世人知道。因此,我們遵循成吉思汗的這一遺囑。我認為,成吉思汗陵墓在什麼地方就在什麼地方,這並不重要……讓它永遠成為一個謎,使那些願意猜謎的人繼續猜這個謎吧。」
也許,作為一個生於草原、長於草原、熱愛草原,並從草原走向世界的英雄來說,以藍天綠地作為他的墓穴,才能真正襯托他那震古爍今的豪情吧。
鐵馬金戈已然不在,叱吒風雲的時代早已過去,盤弓硬弩也已被數百年的時光消磨得暗淡無光。英雄成為一個神話,活在厚重的史書和我們忙裡偷閒的記憶之中。
光陰似箭,成吉思汗的身體已然塵歸塵、土歸土。但我們問每一位牧民成吉思汗英魂的歸宿時,他們都說:聖祖沒有離去,草原依舊廣闊,他的靈魂就在我們身邊,他就如長生天一樣時時刻刻庇佑著我們;他的靈魂在悠揚的蒙古長調裡,在每一個敖包的每一塊石頭裡,在克魯倫河千年流淌的九曲十八彎裡;他保佑他的子孫年年水草豐美、牛羊興旺……
在每一座氈包和每一所房子裡,我們都看到了掛在牆壁正中的成吉思汗的畫像和牧民供奉祈禱時虔誠的面容。滿臉皺紋的老額吉,臉膛黑裡透紅的漢子,稚氣未脫的尕娃子……牧民對成吉思汗的景仰就猶如「雄鷹對於蒼天的嚮往」,而且他們堅信聖祖對他們的庇護千年不變,就像「太陽永遠照耀大地」一樣。
鏈接
世界最偉大的征服者
人生之快樂莫如殲首或仇敵如木拔根,乘其駿馬,納其妻女以備後宮。
有草皮的地和有星的天之間的世界就是上天賜給蒙古人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是一位叱吒風雲、顯赫一世的蒙古族英雄,他的業績對於中國各民族的融合和現今版圖的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成吉思汗是他的稱號,他的真名叫鐵木真,意為「鋼鐵」,姓孛兒只斤,蒙古乞顏氏。他出生的時候,蒙古草原正處於群雄爭霸、殺伐不已的時代。由他祖先和布勒可汗建立的蒙古汗國已經衰落,鐵木真的父親也速該致力於重新統一蒙古各部的戰爭。但是約在公元1170年,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其部眾被其他貴族瓜分。也速該的遺孀珂額倫領著鐵木真和他的幾個弟弟度過了數年艱難生活。少年時期的艱險經歷,培養了鐵木真堅毅勇敢的性格。
鐵木真成年後,與自己父親的安達(結拜兄弟)克烈部脫斡零勒汗以及自己的安達札木合聯合,逐漸壯大了自己的力量。鐵木真籠絡人心,招徠人馬,最後脫離札木合,建立了自己的斡爾朵(行宮)。
約在12世紀80年代,鐵木真稱汗。札木合率領札答闌、泰赤烏等十三部來攻。鐵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戰,因實力不敵而敗退,史稱「十三翼之戰」。公元1196年,鐵木真和脫斡零勒汗出兵助金,於斡裡札河打敗塔塔兒人。金授鐵木真以「扎兀提忽裡」(統領各部的首領)官職,封脫斡零勒汗為王(脫斡零勒從此稱王汗,語訛為汪罕)。之後,鐵木真在部落爭戰中利用矛盾,縱橫捭闔,逐漸擺脫了對王汗的臣屬地位。公元1201~1202年,鐵木真和王汗聯兵,在與札木合聯盟(塔塔兒、乃蠻等部落聯盟)的大戰中獲勝,消滅了札木合勢力。公元1202年,鐵木真消滅了四部塔塔兒,佔領了呼倫貝爾草原,實力猛增。但這又使得王汗對他的疑懼之心大起。公元1203年王汗對鐵木真發起突然襲擊,鐵木真敗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鐵木真乘王汗不備,奇襲王汗牙帳,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歸附鐵木真。公元1204年,鐵木真消滅了乃蠻太陽汗的斡爾朵,成為蒙古高原最大的統治者。
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源(今蒙古鄂嫩河)召開忽裡台大會,即蒙古國大汗位,號成吉思汗。
勃興的蒙古汗國在成吉思汗的領導下開始了征服世界的征途。首先,為了消滅世仇金國,先後於公元1205年、1207年、1209年三次大舉入侵西夏,迫使其請和,從而積累了豐富的攻城經驗。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開始正式南下攻金。公元1215年,蒙古軍佔領中都,在遼西消滅金守軍,攻佔北京(在今內蒙古寧城西)。曾經雄霸中國北方的金帝國從此一蹶不振。公元1218年,由契丹貴族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帝國也在成吉思汗追剿乃蠻殘部的進軍中轟然倒塌。
與此同時,中亞的花剌子模帝國在蘇丹摩訶末的帶領下建立了一個龐大的伊斯蘭帝國,並試圖向東方發展。公元1219年,其訛答剌城守將將成吉思汗派去通商的450名商人殺害。摩訶末蘇丹傲慢地拒絕了成吉思汗懲辦兇手的要求,並殺害了前往交涉的蒙古使者。面對著遙遠而陌生的敵人,成吉思汗祭天3日後率20萬大軍西征,向花剌子模發動了戰爭。戰場上的主動權全在蒙古一方。訛答剌城、不花剌城、新都撒麻耳干(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都城玉龍傑赤(今土庫曼斯坦烏爾根奇)相繼陷落,威震西方的花剌子模帝國面對蒙古鐵騎幾乎毫無還手之力。統治者摩訶末蘇丹一路向西逃跑,大將哲別、速不台奉成吉思汗之命窮追不捨,使其逃至裡海孤島病死。哲別、速不台率軍繼續西進,遠抵克裡木半島,阿塞拜疆、格魯吉亞等國紛紛降伏。公元1221年,拖雷佔領呼羅珊全境。成吉思汗追擊新蘇丹札闌丁至印度河,不獲而還。公元1222年,在佔領區置達魯花赤監治。公元1224年,成吉思汗起程回國。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公元1227年夏歷7月12日,成吉思汗病逝,臨終時提出聯宋滅金的戰略。
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締造了蒙古民族。攻金滅夏,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使得後輩們最終完成了宋太祖趙匡胤、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都未能完成的統一大漠南北的偉業。他軍事才能卓越,戰略上重視聯遠攻近,力避樹敵過多;用兵注重詳探敵情、分割包圍、遠程奇襲、佯退誘敵、運動中殲敵等戰法,史稱「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成吉思汗作戰具有野蠻殘酷的特點,大規模屠殺居民,毀滅城鎮田舍,破壞性很大,尤其是西征給西亞、東歐等國家帶來了深重災難。
但是,不能不看到成吉思汗對暢通東西方通道所做出的貢獻。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兵鋒只達印度恆河流域;11至13世紀的十字軍東征,抵達兩河流域;漢朝努力經營西域,其勢力只到達蔥嶺附近;唐代安西四鎮,並沒有越過碎葉地區……東西方都力圖實現歐亞兩大洲的聯繫,卻一直只能是嚮往。成吉思汗的西征,連同後來幾次西征,終於打開了東西方的陸路交通線,並把中原的交通制度推行到通往西方的道路上。在海上交通線出現之前,東西方商旅、使者往來,文化的接觸、交融和互相影響,多由這條道路承擔。
自此,一代天驕將草原的旋律借助雷鳴般的馬蹄傳到了西亞東歐,奏出了空前絕後的宏偉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