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麥坪遺址永沉大渡河水下之城埋藏五大謎團
昨日,記者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歷時7年、對22個文物點進行了34次發掘、面積達3萬平方米的瀑布溝水電站淹沒區文物考古發掘工作已完成。此次共發掘考古遺跡數千個,並發現了四川地區目前最早的石棺墓葬群。麥坪遺址發掘出的精美文物將陳列於漢源正在修建的博物館中。
隨著水庫蓄水達到851米,海拔830米的麥坪村大部分土地已被淹沒,麥坪遺址將永遠沉入20米深的水下。
851米
瀑布溝水電站蓄水達到此水位,麥坪遺址將永遠沉入水下
7年
考古人員對淹沒區進行了34次考古發掘,出土文物近10萬件
4500年
這些遺址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至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桃坪墓地出土的銅器
22個遺址跨越9個時期
昨日上午,瀑布溝水電站工程淹沒區考古發掘成果現場展示,新石器時代打磨精美的石錛和石刀,西漢的銅帶鉤、銅方壺、東漢的青銅博山爐、銅燈、琥珀般的玉飾,唐宋時期的青瓷爐、小口瓶、瓷碗……令來自全國的考古專家歎為觀止。這些精美的文物來自22個遺址,以麥坪遺址、桃坪墓地等最為豐富。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周科華說,2003年至2010年,考古人員對瀑布溝水電站淹沒區22個文物點累計進行了34次考古發掘,是四川省配合基本建設的最大規模文物保護、搶救項目,也是四川省內歷時最長、投入人力最多的搶救性考古發掘項目。考古發掘工作發現遺跡數千個,出土各類文物近10萬件,遺跡與文物跨越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秦漢時期、南北朝時期和唐宋時期等。
考古專家認為,瀑布溝水電站淹沒區文物考古發掘的成果,初步建立了大渡河中遊地區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延伸到唐宋時期的文化序列。富林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進一步揭露了「富林文化」的整體文化內涵與性質,其獨特的文化面貌對研究早期人類文化有重要意義。
麥坪遺址出土的玉箭簇
麥坪遺址意義大於三星堆
位於大渡河邊的大型史前聚落遺址——麥坪遺址,曾是古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遺憾的是,隨著大渡河新建瀑布溝水庫的蓄水達到851米,海拔830米的麥坪村大部分土地已被淹沒,麥坪遺址將永遠沉入20米深的水下。
麥坪遺址包括獅子山遺址、龍王廟遺址、大地頭遺址、金鐘山遺址、擺魚遺址、姜家屋基遺址等,整個遺址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這些遺址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至45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
該遺址於上世紀70年代末發現,2001年曾進行試掘。為配合瀑布溝電站的建設,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該遺址進行了為期5年的8次搶救性考古發掘,共發現商周墓葬及新石器墓葬173座,發現房址182座,另有窯、灶、牆等大量遺跡,陶、石、銅、玉石器上萬件。
從出土文物顯示,麥坪遺址的石棺葬有蓋無底,明顯不同於三星堆文化,也不同於巴蜀文化,具有較強的地域特點。專家認為,從考古學上來講,麥坪遺址的意義大於三星堆遺址。
城之謎
麥坪遺址,古人留下的居住區建築有一房的,也有套二、套三的單元組合房,房門朝向一致。這種新石器時代的單元組織結構的房址,在川內是首次發現,在全國也很罕見。可以推測,4000多年以前,這裡是一個以麥坪為中心的較大人群聚落地,是當時的一個特大型中心城市。規劃建城之人是誰?
墓之謎
麥坪遺址的墓葬區,長方形的石棺有序地分佈著。石棺大小不一,是根據主人的身體大小而定的。最讓考古人員驚歎的是,發掘出的一口石棺被後來的一具土坑墓切去了一角,兩個墓嵌在了一起。土坑墓的年代較為久遠,石棺墓的年代則相對較近,兩個相互嵌合的墓講述了怎樣的生死故事?
器之謎
在麥坪,出土最多的是一種尖底罐,幾乎在每一座墓穴裡都有,它們以3個一組安置在主人腳底。為安放這些尖底的罐子,麥坪人還專門製作了一種特別的底座。顯然,麥坪人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形式。為了弄清楚它的文明形態,考古人員要把所有的骨骸都取走,進行性別種族、DNA分析,然後才可能得出結論。
人之謎
麥坪遺址不僅僅是一個新石器時代遺址,曾有一段時期它一直處於不間斷的發展和繁榮之中。就在麥坪的對岸,藏著一個更古老的文明遺址——富林文化。形成於1萬年前的富林文化和出現在4000年前的麥坪文化,相距不過10多公里,麥坪遺址是不是富林文化的延續呢?
海之謎
卵石或粗砂層沉積,佐證傳說中這裡是一片?關於「史前海洋」的說法,考古人員在幾年來的發掘中,注意到一個現象,在大約海拔830米的地方,也就是麥坪遺址的高度上,存在著明顯的卵石或粗砂層沉積。這樣的地質結構很容易讓人想到海洋和湖泊。
麥坪人的葬禮
考古人員在麥坪遺址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棺葬26座,是目前四川地區發現最早的石棺葬。與其他地方石棺葬不一樣的是,麥坪人的石棺沒有用石板做底,雕琢精美的骨器和陶器是主要的陪葬品。
在一座石棺葬裡,墓主口中插著一根10多厘米的骨器。這是當時麥坪人獨有的喪葬習慣還是一種刑罰,目前還不得而知。在另一座石棺葬裡,墓主沒有腦袋,可見當時麥坪也並非是沒有紛爭的世外桃源。
到了商周時期,麥坪人盛行土坑墓葬,在發掘的82座商周時期的土坑墓裡,出土了大量陶器。麥坪遺址內還有成片的燒製陶器的作坊區,相當於現在的工業開發區。作坊裡面,工匠們生產出了盛裝食物和水的陶罐、陶缽、圈足器、平底器,以及飲食用的尖底杯和尖底罐,器類雖然不多,器身紋飾卻非常豐富和精美,再現了當年麥坪的制陶工藝的高超水平。一些男人還喜歡佩戴著由幾個圓圈套在一起的耳環;有些人佩著似乎是來自成都平原的巴蜀式樣青銅劍,顯示著自己的富貴。
○現場播報
漢源將建博物館展示文物
昨日上午,匯報會上,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北京辦事處、四川大學、省社科院的專家教授,以及省文化廳、省文物局、省扶貧和移民工作局、雅安市文化局、國電大渡河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的相關領導出席會議。現場展示的近百件精美文物引起與會者的驚歎,而這些精美文物,均來自淹沒區的22個遺址。
配合水電站建設搶救發掘
據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周科華介紹,考古項目於2003年正式啟動,目前已經完成851米高程淹沒線以下文物點的野外考古發掘工作。這是我省配合基本建設進行的最大規模文物保護、搶救項目,也是省內歷時最長、投入人力最多的搶救性考古發掘項目。
蓄水高度已達790多米
記者從相關負責人處獲悉,在考古發掘工作完成後,水電站從6月初開始蓄水,目前已經淹沒至790多米。按計畫6-7月蓄水將告一段落。而在汛期,水電站的蓄水位將達到851米。麥坪遺址,這座4500年前的「大渡河中遊樞紐城市」等將永沉水底。目前漢源方面正在建設相關博物館,屆時,淹沒區考古發掘的精美文物將在其中陳列。(成都晚報 楊方毅)
相關:
保護「麥坪遺址」各界提出多個方案
2010年,漢源縣大樹鎮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麥坪突然成了「旅遊目的地」。不停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找到這裡,一睹被分割成大大小小上百個探方的麥坪遺址風采。200多座房屋基址、大量商周和新石器時代遺存的出土,都表明4000年前,這裡分明存在過一座繁華的「都市」。
到底是怎樣一群古人建造了這座古城?為何突然消失?他們去了哪兒?麥坪遺址周圍山體橫切面出現的沙和鵝卵石,證明此處原是一片海洋?麥坪遺址引出很多謎團待解,但遺址本身的發現和已出土的遺存,足以讓它成為「2007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還有觀點認為,麥坪遺址足以與三星堆、金沙遺址媲美。
因為包括麥坪遺址在內的上千個新發現遺跡,都將在考古部門完成搶救性發掘後,沒入電站水庫蓄水面以下,這一現實讓麥坪遺址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能不能不讓遺址被水淹?話題引起熱議,思維靈活的網友群體提出很多建議,包括大壩少蓄水晚蓄水、修建U型堤壩,用透明蓋子將遺址與水完全隔絕或建水下博物館等。從事建築設計二十多年的漢源縣政協委員孫中大,也提出了圍堰保護方案。
低於水庫蓄水位遺址被淹成定局
「電站水庫蓄水正在進行,目前正是汛期,按照防洪要求必須留出一定庫容,水庫水位在816米左右。」昨日,國電大渡河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營業環保部副部長程陸軍介紹,水庫高程淹沒線定為850米,加上風浪因素實際為851米。預計在10月底,水庫蓄水將達到851米,麥坪遺址的位置大概在830米左右。
此前網友提出的建議,程陸軍表示無法施行。「從工程建設角度講,建堤壩、圍堰和水下博物館都沒有施工條件,防水、耐壓等問題很難解決。」目前搶救性考古發掘已完成,水庫蓄水也不會停止。
「目前正對出土文物標本進行修復、繪圖和整理工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倫院長介紹,所有文物都將得到妥善保護與研究。漢源縣文化局局長姜永才表示,漢源縣目前也在做方案,考慮新建一座縣級博物館,展示部分出土文物標本,讓世人能親眼看到這一曾經存在於大渡河流域的燦爛古文化。
專家觀點
文物保護有多種形勢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
授、博士雷興山:《中國文物保護法》明確規定,重大工程建設碰上古代遺存時,必須首先保護古代遺存。如果是特別重要的考古發現,工程必須做出改建、讓出地方等相應反應。工程施工前,也必須由考古部門對施工區域進行勘探、發掘,如發現文物,必須在考古部門給出保護方案後,工程才能繼續。
因為時間原因,我這次沒能來四川現場看看雅安漢源的麥坪遺址,不太知道這個遺址的具體情況。但可以肯定的是,工程建設遭遇古代遺存,思維方向必須是保護遺存在前,工程建設在後。但文物保護有多種形式,原址保護是一種,完成必要考古研究後遷移至別處,也是一種。這要看古代遺存的具體情況而定。
工程建設和文物保護應「兩利」
成都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資深考古專家:當工程建設遇到考古發現,我想應該採取一種「雙利」的思維,即保護了考古發現,又保證了工程建設。我認為不能輕言原地保護。是否原地保護,要看這個考古發現的重要程度。
麥坪遺址目前已經發掘到深土,對它的價值必須進行科學認真的評估和論證,不能為了保護而保護。而且,一個考古發現,在完成發掘研究後,搬與不搬,並不損害其學術價值。
□新聞背景
四川啟動最大規模搶救性考古發掘
國家「十五」重點建設項目,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四川迄今最大的水利工程——瀑布溝水電站,確址大渡河中遊的漢源縣和甘洛縣境內,2003年,這一重要項目牽出四川省內歷時最長、投入人力最多的搶救性考古發掘項目:瀑布溝水電站工程淹沒區考古。
主持考古行動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7年來對淹沒區內22個文物點累計進行了34次考古發掘,驚喜不斷。26350平方米的原計畫發掘面積,不斷增加,最後飆升到31080平方米。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的富林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的麥坪、大地頭等遺址、商周時期遺存的永和、麻家山遺址一一出土。還有不少秦漢時期、南北朝時期、唐宋時期遺存。
近10萬件出土文物標本晃得人眼花。西漢貴族豪華墓葬中,一隻造型精美的博山爐,顯然是王者專屬。還有大量車馬器、銅鏡、古錢幣、陶罐、玉器,「文物多得我們文管所的庫房一下就吃緊了,放都放不下!」漢源縣文化局局長姜永才說,一次考古行動持續這麼長時間,出土這麼多文物標本,在個人從業經歷中還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