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張愛玲和她的美國丈夫賴雅
張愛玲與賴雅,上世紀60年代在華盛頓
1995年9月初,在洛杉磯的西木區,一代文學女奇才張愛玲在公寓中孤然離去,身邊沒有親友,沒有熟人,甚至連一個生人也沒有。好幾天後,公寓管理員覺得不對勁,這才發現……
張愛玲死後比生前顯赫得多,一時間,傳記、悼文、特寫、回憶錄,溢美之詞充斥中文文壇。奇怪的是,人們只津津樂道地大談她與「漢奸文人」胡蘭成的一段中土姻緣,卻沒有人提及她在美國的另一段洋姻緣。而後一段比前一段要感人,要真情得多。與張愛玲有多年通信關係的美國華人作家司馬新,最近著書披露了這段鮮為人知的往事。
1955年秋天,張愛玲從香港移民美國,就在這一年,她的第一部英文小說《秧歌》在美出版。年少便成名,一向才高心也高的張愛玲,立志在英文的文學天空中翱翔。
第二年三月間,她得到著名的麥道偉文藝營的贊助,便去到那裡,專事文學寫作,爭取出版第二部英文小說。
麥道偉文藝營建於1907年,由著名作曲家愛德華·麥道偉的遺孀瑪琳·麥道偉所創立。它坐落在新罕布希爾州的群山密林之中,佔地420英畝,是由40多棟大小房舍、別墅、工作室、圖書館等構成的建築群,可謂世外桃源。文藝營的設想是,贊助有才華的文學家和藝術家,暫時擺脫世俗的干擾,在一種寧靜的環境下專門從事創作。在這個美國作家薈萃之地,她邂逅了美國白人作家甫德南·賴雅(Ferdinand Reyher)。
賴雅原是德國移民後裔,年輕時就顯露了耀眼的文學才華,他個性豐富多彩,知識包羅萬象,談吐才氣橫溢,處事豪放灑脫。結過一次婚,有一個女兒。但生性奔放自由的他,很不適應婚姻的束縛,便與女權主義者的前妻解除了婚約。在這以後的歲月裡,他也結交過不少動人的女友,但她們中沒有一個願意也沒有本事與這個男人共結連理,直到他65歲遇到張愛玲。
賴雅由於社會理念和好動的個性使然,再加上生活壓力造成的注意力分散,並未將自己文學的才華施展到登峰造極,也就是說並沒有寫出使自己不朽的作品。
賴雅在30多歲時,衣著入時,風度翩翩,一副帥哥才子的派頭。然而,到了40多歲時,人們一看他,就像一個資產階級的對頭,因為那時的他,變成了一個熱情的馬克思主義者,但他並沒有加入共產黨。賴雅本來就疾惡如仇,對被壓迫的人們總懷著一種出於自然的同情心,總替美國的勞工和普通民眾考慮,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這一切,當然會與馬克思主義的某些部分不謀而合。這也正說明了為什麼在他的作品中,常常都是以社會小人物和他們的遭遇為主。過了天命之年,尤其是過了花甲之年的賴雅,在各方面甚至包括身體似乎都走了下坡路,文學無大建樹、經濟狀況拮据、摔斷了腿並數度中風。為了重振文學雄風,他來到麥道偉文藝營,也正是在這裡,一個中國奇才女子闖入了他的晚年生活,使他真正感到從未遇過的愛的力量,她就是張愛玲。
在優雅浪漫的環境和心境中,也許某一種奇特的感應,36歲的張愛玲與65歲的賴雅產生了忘年之戀,後者的女兒與前者年齡相當,也就是說一個可以當另一個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