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揭秘晚年陳誠與蔣介石父子之間矛盾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揭秘晚年陳誠與蔣介石父子之間矛盾

2016年01月31日 名人軼事, 蔣介石 暫無評論 閱讀 680 次

陳誠,字辭修,浙江青田人,是蔣介石大陸時期最為器重的黃埔系高級將領之一。遷台後,更是深受蔣介石信任,先後出任「行政院長」、「副總統」和國民黨副總裁等職。然而,隨著地位的提高,晚年陳誠與蔣介石父子之間矛盾日益加劇,最終被蔣介石所拋棄。

  黨國重臣




  1954年蔣介石(左一)與陳誠(左二)

  1950 年代初,蔣介石可以完全信任的人,除了蔣經國之外,陳誠算是一個特例。蔣介石一到台北,陳誠便把軍政大權交還給蔣介石。陳誠的忠誠與能幹,令蔣介石對他更為信任和倚重。國民黨改造,眾元老紛紛落馬,惟有陳誠步步高陞。自1950 年3月陳誠出任「行政院長」起,蔣介石與陳誠可謂開創了台灣政治之新時代。表面上看,蔣陳兩人沒有明確分工,但實際上蔣為「總統」,是國民黨「總裁」,軍隊和黨務上的事由蔣介石說了算, 陳誠從旁輔之;而經濟和民政,則由「行政院長」陳誠負責,蔣介石較少過問。

  陳誠出掌「行政院長」時,台灣政治、經濟問題困難重重,金融動盪,物價高漲,學潮澎湃。為了穩住情勢,安定人心,陳誠做了好幾件頗具開創性的大事,如實行「三七五減租」、改革幣制、糧食增產及實施地方自治等。其中,對於「三七五減租」 的成效,有人曾做出總結,認為:三七五減租使農民生活改善,農業生產顯著增加,業佃糾紛減少,農地價格下跌,農民政治意識提高;使占農民中大多數之佃農,得免饑寒,農村漸臻復興,成為台灣一大安定力量,鞏固民族復興基地,增強反共實力,其影響所及,尤為重大。

  而陳誠主持的幣制改革,則進一步穩定了台灣的經濟和社會,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三七五減租」與改革幣制兩項,被認為是戰後台灣由貧困走向小康的起步階段。因此,陳誠在台灣民眾中有很好的口碑。

  當然, 陳誠之所以深得蔣介石重用,也與蔣介石用人嚴守傳統親誼觀念有關。蔣介石所重用的大多不是黃埔系,就是同鄉。陳誠不僅具有這雙重身份,而且對蔣介石忠誠。正因如此,陳誠官運亨通,先是出任台灣省「主席」,後由他「組閣」,出掌「行政院」。1954 年由蔣介石提名出任「副總統」。1957 年國民黨八大,又由蔣介石提名,出任國民黨副總裁,兼「 副總統」。1960 年再度當選「副總統」。可以說,陳誠在台灣黨政軍擁有廣泛基礎和實力,極有資格成為蔣介石的繼承者。就連蔣介石本人也常說:「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 
與小蔣鬥法

  然而,由於蔣介石深受傳統倫理思想影響,早有將權位傳於兒子蔣經國之意。可以說,晚年蔣介石的最大心願,除了「反攻大陸」之外,就是傳位於子。毫無疑問,蔣介石在台灣擁有絕對權勢,只要他不主動放手,「總統」一職非他莫屬。但是,蔣介石想要把權力完全移交給蔣經國,卻必將遭遇各種挑戰。可以說,蔣經國的接班之路,並非是一帆風順的。對於這點,蔣介石心裡非常清楚。因此,在遷台之初,蔣介石就讓蔣經國先後插足於黨、政、軍、團,在各重要部門歷練,培植勢力。與此同時,蔣介石也利用各種機會,為蔣經國接班掃除障礙,先後逼走陳立夫,驅逐吳國楨,囚禁孫立人。然而,在蔣介石與蔣經國權力交接之間還橫著一個巨大障礙,那就是「副總統」陳誠。陳誠畢竟不是陳立夫、吳國楨、孫立人,由於他自任台灣省「主席」以來,一直主持台灣事務,成效顯著,對台灣穩定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儘管陳誠不敢居功自傲,也不可能對蔣介石的地位發起挑戰,但對蔣經國卻完全以長輩自居,在很多方面與小蔣為難。



  1953年蔣經國與陳誠

  蔣介石為了幫小蔣培植勢力,又在台灣組建「救國團」。對此,陳誠堅決表示反對,理由是應記取在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內分裂為黨團兩大勢力,不顧黨之將亡,惡鬥不休,搞得天下大亂的教訓,不要再為個人勢力的成長而另外弄一個「小國民黨」。 但蔣介石沒有聽取陳誠的意見,而是堅決支持蔣經國發展「救國團」的勢力。蔣經國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後,通過政工系統加大了對軍隊的控制, 對陳誠的勢力也產生了衝擊。對此,陳誠予以抵制,並對蔣經國往往「得理不饒人」。而蔣經國也自恃「太子」之尊,心中對陳誠頗為輕蔑;陳誠則個性強硬,向來就事論事,對蔣經國這後生小輩,自也不甘示弱,兩人衝突時起。

  為了協調陳誠、蔣經國兩人之間的關係, 蔣介石曾於士林官邸召見兩人。蔣介石語重心長地對兩人表示:「你們都是我們革命的同志, 更是我最親近的兩人。如今我們退守台灣, 已經十年有餘, 河山尚未光復, 同胞猶在倒懸, 你們兩人若還區分彼此, 明爭暗鬥,那我們黨國還有什麼希望呢?」蔣介石的調解,雖然使陳誠與蔣經國不敢明爭,但暗鬥依然。

  1958 年的「行政院」改組。陳誠希望由他自己兼任「行政院長」,由黃少谷出任「副院長」。因為兩年之後就是「總統」換屆之時,蔣介石已連任兩屆,按「憲法」規定,已不可能再連任,自然會將「總統」之位讓於陳誠。為此,他還希望王世傑以長輩的身份告誡蔣經國不要太急,等他幹完一屆後,再向他交班。王世傑又將此事托付給了與蔣介石關係甚好的黃少谷。

  黃少谷對蔣經國說:「辭修對你父親百依百順,又是與你父親共事最久的黨國重臣,你應該尊重他,不要與他爭高低。你的治國才能,朝野欽佩,將來擔大任,舉國皆服。他干一屆後,自然會把位子讓給你,由你來幹,你現在不必急。」

  蔣介石知道後,在國民黨中常會上痛罵黃少谷,並對陳誠大為不滿。他在日記中說:「辭修手段言行風度毫無改正,令人灰心。而黃少谷之自私,政客作風,其心不可問。」 
與老蔣爭持

  1958 年6 月30 日, 蔣介石提名「副總統」陳誠兼任「行政院長」。然而,陳誠與蔣介石在「內閣」人選上發生了激烈衝突。首先在「教育部長」人選上,蔣介石主張由上一屆「教育部長」張其昀繼續擔任,但陳誠卻堅決反對。陳誠認為「教育部長」必須德高望重,希望由曾任北大校長的梅貽琦出任。對此,蔣介石非常生氣。他在日記中說:辭修政治上的缺點,就是他不察邪正,好聽小人細言,對人不注重其基本政策與品性學術,而在其行政業務上以定取捨,此其所以不大也。

  次日,蔣介石又在日記中記載道:

  與經兒談曉峰(張其昀——筆者注)事。晚約曉峰來談,其調職問題,余雖知其受北大派攻擊而遭辭修之無情打擊,亦明知此為胡適等反黨分子對黨的重大勝利。孰知行政院長改組未露消息以前,此事早為胡適所悉,並以此預對曉峰示威,望其早自預備下台,此實為余所萬不料及者。可知,辭修不僅不分敵我,已失黨性,而其不守機密至此,殊為可歎。

  上述日記表明,蔣介石最初對陳誠在「教育部長」人選問題上的不滿,還不算很嚴重,只認為陳誠「不察邪正,好聽小人細言」。然而,到了第二天,他從蔣經國和張其昀處得知在「行政院」改組之前,陳誠已將消息透露給「胡適等反黨分子」後,其對陳誠已是極為不滿,並上升到政治高度,認為陳「不分敵我,已失黨性」。 




  步入晚年的蔣介石,往往比較情緒化。一旦對某人產生了不良感觀,不僅很難改變看法,而且會愈演愈烈。果然,事情並沒有結束。蔣介石在7 月10 日的日記中再次寫道:

  近日行政院改組中所發現心理上之影響:甲、辭修說話不實而取巧,令人懷疑,對其有不誠之感,此為一最大之損失,殊為辭修前途憂也。如何使之能大公無私,擔負大任。乙、黃少谷只想做官,把持政務,而不顧大體。丙、張曉峰之書生態度,恩怨得失之心太重,亦令人對學者難處之感,但此實辭修不誠有以致之。時隔一日,蔣介石對陳誠的偏見再次升級。從此則日記來看,蔣介石似乎之前對陳誠抱有極大期望,大有來日將政權交給陳誠之打算。然而,此事使蔣介石對陳誠「前途表示擔憂」,對其將來能否「擔負大任」表示懷疑。更糟的是,對於蔣介石的態度,陳誠似乎沒有絲毫察覺,他甚至在「行政院副院長」的人選上繼續與蔣介石對著幹。早在7月7 日,蔣介石就指示前來匯報「行政院」各部會人選的陳誠,「關於副院長與外交人選,以王雲五與黃少谷調任之」。但陳誠並不想讓王雲五做副手,而是想讓黃少谷出任副院長。為此,蔣介石更是生氣萬分。7 月10 日,他要張群轉告陳誠,要他「速定副院長王雲五繼任」。

  然而,不知是陳誠過於高估自己的實力,還是陳誠認為蔣介石對他信任不二。遲至7 月13 日,陳誠仍然沒有決定提名王雲五出任副院長,而是再次找到蔣介石,希望由黃少谷出任。對此,蔣介石在日記中說:

  十時,辭修來見,談行政院人事。彼對王雲五任副院長事並未有新行動,反來徵求我意見。其意在黃少谷,但要我決定,而陳雪屏仍任秘書長。余認為,其對余不應如此詐偽不誠也,殊出我意外。三十年來苦心培植,不惜他人怨恨與犧牲一切情感而扶植至今。其結果如此,傷心極矣。此為余平生對人事幹部所最失敗、痛心之一次也。此則日記表明,蔣介石對陳誠在「行政院」人選上的「固執」表示了極大憤怒,認為陳誠欺騙他,有負其栽培,是他「平生對人事幹部所最失敗、痛心之一次也」。值得注意的是,蔣介石在這裡特意提到,為了扶植陳誠,他甚至不惜犧牲一切情感。也就是說,之前蔣介石的確是有意將權力交給陳誠,而不是蔣經國。 

被蔣介石拋棄

  依據「憲法」規定,「總統」的任期為6 年,得連選連任一次。蔣介石自1948 年出任「 總統」,1954 年連任,到1960 年剛好任期屆滿。這意味著蔣介石依法必須讓賢。然而,蔣介石是不肯輕易放棄權力退位的。早在1958 年底,台灣省議會就籲請蔣介石第三次出選「總統」,而蔣介石也極想再度連任。然而,蔣介石的連任問題,卻遭到外界反對,其中以《自由中國》反對最為激烈。《自由中國》先後刊登了《蔣「總統」不會做錯了決定吧》、《不要再玩弄政治霸術——告國民黨當局》等文章,明確表示「反對蔣介石三任總統」。甚至連胡適也公開反對蔣介石「修憲」與參選「第三屆『總統』」,他通過陳誠、張群、王雲五、黃少谷等黨政要人向蔣轉達意見,反對蔣連任「總統」。

  然而,對於胡適的勸告,蔣介石不僅聽不進去,反而對胡適避而不見,並在日記中對胡謾罵。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

  與辭修談話,彼以胡適要我即作不連任聲明。余謂其以何資格言此?若無我黨與政府在台行使職權,則不知彼將在何處流亡矣。胡適無恥,要求與我二人密談選舉總統問題,殊為可笑。此人最不自知,故亦最不自量,必欲以其不知政治而又反對革命之學者身份,滿心想來操縱革命政治,危險極矣。彼之所以欲我不再任總統之用意,完全在此,更非真有愛於辭修也。因之,余乃不能不下決心,而更不能辭也。

  由於胡適、王世傑與陳誠關係密切,而蔣介石的連任,又直接關係陳誠能否繼任,因此蔣經國等人懷疑陳誠與《自由中國》串通一氣,阻止蔣介石連任。而胡適等人則認為,蔣介石之所以要堅持「三連任」,可能是出於蔣經國的主意。最後,王世傑向陳誠建議,主動向蔣介石辭去「副總統」來阻止蔣的「三連任」。然而,蔣介石並不為所動,反而召開「國民大會」對《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進行修改,規定:「動員戡亂時期總統副總統得連選連任,不受憲法第四十七條連任一次之限制。」這樣,蔣介石不但可以「三連任」,而且可以無限制的連任。至此,陳誠繼任「總統」的希望徹底破滅。

  雖然蔣介石再次提名陳誠兼任「行政院長」,但陳誠已是心灰意冷,並以身體不適為由向蔣介石請辭。然而,蔣介石只准其請假,不准辭職。直至1963 年國民黨「九大」後,蔣介石才決心改組「行政院」。是年12 月,蔣介石向國民黨中常會提出換人案。行政院兼院長陳誠同志,主持政務,卓著勳勞,惟以久任繁劇,體力漸感不勝,曾迭次申請辭職,均經懇切慰留,最近以健康關係,再度懇辭,為期陳誠同志能獲較為充分的休養機會,俾能迅速恢復健康,爰擬勉徇所請,准予辭去行政院長職,並提名嚴家淦同志繼任行政院長。

  蔣介石推嚴家淦出任「行政院長」,此舉可謂用心良苦。嚴家淦是一位技術性官員,在國民黨內無派系,無歷史淵源,對權力較為淡泊,不會影響蔣介石既定的傳子方針。事實證明,蔣介石的選擇是正確的,嚴家淦為蔣介石父子的權力交接非常成功地扮演了承先啟後的角色。

  1965年3月5日,陳誠在台北抑鬱而終,享年68 歲。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