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組建第三廳,負責抗戰的文化宣傳。廳長郭沫若到任後,廣泛延攬人才,形成「名流內閣」。但卻有一個共識,即三廳不錄用女性。郭沫若在《洪波曲》中說,在最早關於政治部的一次閒話式討論中,「有一則是集中攻擊女職員,他們認為政治部應該以不用女職員為原則。賀衷寒、康澤、劉健群三位主張得最堅決,以為用女職員有百害而無一利。陳誠也表示贊同。他說他最不滿意的是女...
蔣介石的十二門徒之陳誠——蔣介石最信任的學生
導讀:蔣介石有一句口頭禪 「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中正是他自己,而這個辭修,指的就是陳誠。這句話足可見蔣介石對陳誠的信任和倚重。陳誠崛起於黃埔後,30多年跟隨蔣介石出生入死,無怨無悔,特別是他對蔣介石忠心耿耿,使其成為蔣介石最重要最可靠的親信。在國民黨軍隊撤退到台灣的歲月裡,他亦是少有的,最能獲得蔣介石信任的人之一。 陳誠曾被美國記者譽為「氣質人物」,但他的身高(一米六)實...
揭秘:蔣公最信任的陳誠與蔣介石之間的精神代溝
導讀:蔣介石一生,極重精神修養,自身修身如此,對其最賞識的下屬也不例外。作為蔣最信重的部屬之一,蔣指導陳誠,可謂盡心盡力,在修身上極下工夫,期許也非常人可比:「甚望吾弟克自砥礪,準備一切,以為最後定國之用。」 但是,由於思想上的差異,陳誠對蔣的指導並不完全認同,雙方關於修身及傳統思想的微妙互動,頗具意味,是觀察蔣介石精神世界一個有趣的案例。 1930年代的國民黨內,陳誠可謂...
陳誠夫人:拒絕在陳誠遺囑中加「光復大陸」內容
1949年12月,蔣介石退守台灣前,派自己的心腹陳誠接任「台灣省主席」。1950年3月,蔣介石在台灣正式恢復了「總統」的職務。不久,陳誠接替閻錫山成為「國民政府」的「行政院長」。1958年,陳誠在台灣身兼「副總統」「副總裁」和「行政院長」三要職,成為國民黨「二號人物」。
在晚年,看似「恩深骨肉」的蔣陳,開始出現隔閡。1963年,因為「反攻大陸」的計畫,陳誠與蔣介石發生了很大的衝突。陳...
蔣介石為何最崇信陳誠?只因他有一本事無人能及
蔣介石生性多疑,能被他信任的人,少之又少。眾所周知,蔣介石有三個用人標準,即浙江人、保定軍校背景、黃埔軍校背景,只有跟這三個條件掛鉤的人,才能得到他的重用。 比如陳誠,就是身兼這三個條件,因此也得到了蔣介石的崇信,聲稱「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 不過,除了陳誠,滿足這三個條件的人也不在少數,為什麼只有陳誠得到了老蔣最高的崇信?下面就給大家來分析一下。 1931年7月,蔣介...
明朝的外交官陳誠:溝通西域引萬國來朝的功臣
說起縱貫歐亞大陸上千年的「絲綢之路」,言及「通西域」的偉業,今人最先想到的是西漢博望侯張騫和東漢定遠侯班超兩位先驅。在中華民族的「地理大發現時期」,二人前後相繼,遠行數萬里,歷盡雨雪風霜,任千難萬險,刀兵相向,卻不屈不撓,不辱使命,終通好西方列國,宣中華國威於域外,開綿延千年的絲綢之路,其英雄功業,歷經千載,至今令?心嚮往之。
而永樂皇帝朱棣在位的22年,也堪稱中華民...
「常敗將軍」陳誠為什麼屢獲陞遷官至四星上將?
在國民黨將領中,有這樣一位,他屢戰屢敗,但每次打了敗仗之後,反而會受到提拔,最終官至四星上將、參謀總長、「副總統」,成為地位僅次於蔣介石的國民黨二號人物,此人便是「常敗將軍」陳誠。 陳誠自1927年「寧漢分裂」期間追隨蔣介石後,就很少打過勝仗。從「中原大戰」開始,不管是1931年和1932年對中央蘇區的「圍剿」,還是抗戰時期的「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等重大戰...
揭秘遼沈戰役衛立煌為何要去東北當陳誠的替死鬼
導讀:現年五十一歲的衛立煌,出生在安徽合肥東郊衛楊村,十五歲那年因家貧無以為生,應招到廬州軍政府當兵,後進入湖北學兵營,結業後投奔粵軍,成為孫中山的一名衛兵。一九二六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他升任第一軍十四師師長,與他一起提升的還有第三師師長顧祝同。這一年的秋天,北方軍閥孫傳芳兵分三路渡過長江直指南京,衛立煌的十四師血戰四晝夜,為保衛南京立下殊勳。但是,戰後何應欽提拔劉...
[圖文]揭秘晚年陳誠與蔣介石父子之間矛盾
陳誠,字辭修,浙江青田人,是蔣介石大陸時期最為器重的黃埔系高級將領之一。遷台後,更是深受蔣介石信任,先後出任「行政院長」、「副總統」和國民黨副總裁等職。然而,隨著地位的提高,晚年陳誠與蔣介石父子之間矛盾日益加劇,最終被蔣介石所拋棄。 黨國重臣 1954年蔣介石(左一)與陳誠(左二) 1950 年代初,蔣介石可以完全信任的人,除了蔣經國之外,陳誠算是一個特例。蔣介石一到台...
抗戰時的陳誠:漢奸多如牛毛 好人也甘做順民
武漢會戰的經驗與教訓 武漢會戰從持久消耗的戰略上看,仍不能不說是成功的;但在戰術戰鬥方面,缺點的地方還是很多。而且失敗的情形,屬於偶發的過失者少,屬於覆轍重蹈者多。語有云「失敗為成功之母」,這是說糾正過去失敗的經驗,自然可以達成後來的成功。但如前車之覆並不足以為後車之鑒時,則反覆失敗的悲劇自不能免。 中間指揮單位過多,就是歷次會戰失敗的一大原因。這一痛苦的經驗,我們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