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淮海:蔣介石的一封親筆信為何葬送30萬國軍
在淮海戰役中,陳官莊戰役是收官之戰,也是關係國共存亡的關鍵戰役。雖然戰爭結局已定,但63年後,我們重新考量這場戰役發生的時代背景,以及個人在戰爭中的沉浮命運,以為歷史做一清晰的註腳。
迷信將軍被「困」四合院
「趕快起來,國民黨來了。」睡夢中,永城縣陳官莊村的陳紅軍被父母叫醒,他聽到全家慌亂的叫喊。來不及穿上厚衣服,他就抱起一歲多的孩子,和妻子金秀英一起向村外跑去。他們一口氣跑到了四五里外的一片空地裡。在這裡,他遇到了剛跑出來的家人及眾多的鄉親。
這是1948年12月7日的深夜,黑魆魆的田野裡一片死寂,只有如刀的冷風勁吹。陳紅軍感到了徹骨的冰涼,很後悔沒有來得及拿上厚棉衣,他只有和家人緊緊地依偎在一起,相互取暖。經夜,冷霜裹白了他們的頭髮。
好容易熬過了夜晚。黎明時分,大家商議著外出逃難,但卻聽到了更壞的消息,解放軍在外圍已經層層包圍,挖了戰壕,架了機槍,無法靠近;陳紅軍偷偷地溜回村子附近,發現村寨外已用樹樁紮起寨柵,挖了壕溝,士兵架著機槍,不讓人靠近。
逃無可逃,全家十來口人被困在了荒涼的野外。所帶的一點乾糧,早已吃光,七天七夜,飢餓,寒冷,折磨得全家人奄奄一息。忍無可忍之下,全家人決定,與其等著餓死凍死,不如冒險回家,或許還能找些吃的穿的。
很幸運,在寨子僅留的一個小門口,他們借口家中還有老人,居然得到士兵的放行。進入村子,陳紅軍發現,各家各戶已經住滿了士兵,連村裡的空地上,都滿是士兵的影子。最讓他驚奇的是,緊挨自己家的陳桂亭家的四合院,戒備森嚴,看樣子,陳家住進的肯定是大官。
陳紅軍後來才知道,陳桂亭家住進的是徐州剿總副司令員杜聿明和二兵團司令員邱清泉等人。陳紅軍還聽人說,邱清泉極為迷信,他住的陳家四合院裡,長有一棵大樹,他聽人說,四周當中長一木,是個「困」字,他覺得有道理,並認為這是天機,必須砍掉這棵樹,方能化險為夷。但是,又聽說砍掉這棵樹,非得主帥下令才能應驗。於是,他便動員另一位迷信十足的軍官,請杜聿明下令砍掉了那棵倒霉的樹。
「殊不知,後人說,砍掉了樹,光剩人了,成了'囚'字,更注定了失敗的命運。 」63年後,已是85歲的陳中原分析說。
「以赴刑場之心情上戰場」
陳中原所說的四合院,舊屋已毀,新房才建,院內新塑了邱氏砍樹的情景,已被當地開發為旅遊景點。靜謐午後,四合院隱藏在安靜的村莊中,毫不起眼。只有尚在的三層門樓,高高地矗立在村子中央,言及是「杜聿明指揮部舊址」。
因率領赴緬遠征軍而風光一時的杜將軍,曾是抗日名將;在東北戰場與林彪周旋時,也是風光無限,從1945年10月25日起,他以弱勢兵力連克山海關、四平、本溪、長春,迫使林彪百萬大軍「千里大撤退」,一直退過松花江;1947年,在四平之戰中更是大出風頭,再次迫使林彪撤退;只是在當年因病休養陳城接任後,國民黨才開始在東北不可收拾。
而奔赴淮海戰場,杜聿明留在陳官莊的,卻是這一無言的尷尬。被俘以後,在長達27年的中共監獄生活中,他寫下的《淮海戰役始末》回憶錄,坦言了自己奔赴淮海戰役的戰場是「以赴刑場之心情上戰場」,他是早已預料到這種結局的。
逃無可逃,全家十來口人被困在了荒涼的野外。所帶的一點乾糧,早已吃光,七天七夜,飢餓,寒冷,折磨得全家人奄奄一息。忍無可忍之下,全家人決定,與其等著餓死凍死,不如冒險回家,或許還能找些吃的穿的。
很幸運,在寨子僅留的一個小門口,他們借口家中還有老人,居然得到士兵的放行。進入村子,陳紅軍發現,各家各戶已經住滿了士兵,連村裡的空地上,都滿是士兵的影子。最讓他驚奇的是,緊挨自己家的陳桂亭家的四合院,戒備森嚴,看樣子,陳家住進的肯定是大官。
陳紅軍後來才知道,陳桂亭家住進的是徐州剿總副司令員杜聿明和二兵團司令員邱清泉等人。陳紅軍還聽人說,邱清泉極為迷信,他住的陳家四合院裡,長有一棵大樹,他聽人說,四周當中長一木,是個「困」字,他覺得有道理,並認為這是天機,必須砍掉這棵樹,方能化險為夷。但是,又聽說砍掉這棵樹,非得主帥下令才能應驗。於是,他便動員另一位迷信十足的軍官,請杜聿明下令砍掉了那棵倒霉的樹。
「殊不知,後人說,砍掉了樹,光剩人了,成了'囚'字,更注定了失敗的命運。 」63年後,已是85歲的陳中原分析說。
「以赴刑場之心情上戰場」
陳中原所說的四合院,舊屋已毀,新房才建,院內新塑了邱氏砍樹的情景,已被當地開發為旅遊景點。靜謐午後,四合院隱藏在安靜的村莊中,毫不起眼。只有尚在的三層門樓,高高地矗立在村子中央,言及是「杜聿明指揮部舊址」。
因率領赴緬遠征軍而風光一時的杜將軍,曾是抗日名將;在東北戰場與林彪周旋時,也是風光無限,從1945年10月25日起,他以弱勢兵力連克山海關、四平、本溪、長春,迫使林彪百萬大軍「千里大撤退」,一直退過松花江;1947年,在四平之戰中更是大出風頭,再次迫使林彪撤退;只是在當年因病休養陳城接任後,國民黨才開始在東北不可收拾。
而奔赴淮海戰場,杜聿明留在陳官莊的,卻是這一無言的尷尬。被俘以後,在長達27年的中共監獄生活中,他寫下的《淮海戰役始末》回憶錄,坦言了自己奔赴淮海戰役的戰場是「以赴刑場之心情上戰場」,他是早已預料到這種結局的。
在他最初的思維裡,這場戰役不應該是這樣的。早在1948年春,杜聿明就向蔣介石建議,集中強大機動兵團,發動主動攻勢,集中殲滅解放軍某一部,或可挽回敗勢;得到蔣的首肯後,於9月底制定出「對山東共軍攻擊計畫」,企圖消滅三野一部。這一計畫經南京國防部及蔣介石往返磋商後,決定於10月15日開始實施。
10月15日,杜聿明正上車前往前方指揮部執行這一計畫時,突接蔣介石計畫取消命令,因遼沈戰役爆發,杜和蔣一同去了東北。
15天後,東北廖耀湘兵團完蛋,瀋陽危在旦夕,蔣介石才匆忙返回南京,制定出「徐蚌作戰計畫」,企圖在蚌埠附近擊破解放軍的攻勢。
正在葫蘆島指揮撤退的杜聿明,接到蔣介石空運的親筆信,徵求他意見的同時,要求他前往指揮。杜答應下來,覆信時指出「迅速按計畫實施,否則有被共軍牽制無法撤退的可能」。
但蔣介石似乎還在猶豫,並未按照計畫及時實施。除11月3日令十六兵團孫元良部向渦陽、蒙城集結,令九十九軍及第四綏靖區劉汝明部向蚌埠、固集集結外,其餘皆在隴海沿線按兵不動。11月6日,解放軍發動聲勢浩大的淮海戰役時,蔣介石才慌了神下令出動主力,卻錯誤判斷解放軍欲先消滅海州李延年綏靖區,令黃維兵團前往營救。
11月8日,成功帶領葫蘆島5萬軍隊撤退回到北平的杜聿明,在和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吃飯時,獲悉馮治安部何灃基、張克俠率部「叛變」及蔣軍主力撤退到蚌埠附近時,既詫異又恐慌。他知道,這一計畫無疑是失敗了。
杜聿明再無心思吃飯:「徐州戰場是一個刑場,我一到徐州,不是被打死,就是被俘。」他心裡清楚,東北解放軍馬上入關,一年內中共必將統一中國,他們也將隨著蔣介石的完蛋而完蛋,「活下去也沒有什麼希望」,於是決定「從一而終」、「效忠到底」。
11月9日晚,杜聿明飛回南京,連夜去見顧祝同,獲悉主力已退到碾莊,解放軍已到運河已東,黃維兵團損失極大。杜問顧祝同:「為什麼徐州主力不按照徐蚌計畫撤退到蚌埠?」顧答「已來不及了」。
深夜,在回辦事處的路上,杜聿明看到南京大街小巷到處在搶米面,警察卻不敢過問。他深自痛惜:徐州作戰未按計畫進行,形成未戰而先自潰敗喪師的局面。
杜聿明回到家中,希望妻子秀清出面為其請病假,但遭到了妻子的拒絕;無奈之下,次日上午,他去見了何應欽,要求給他撥一輛新吉普車,借口供戰場上使用,「其實是想在逃走時使用,免得拋錨被俘」;午後3時,他又去拜訪張治中,探尋國共和談的情況,得知已無法和談,倍感失望。
4時,杜聿明匆匆從張治中家出來,前往黃埔路蔣介石官邸參加軍事匯報。匯報之前,杜聿明瞭解到,黃維兵團、李彌一部在策應李延年撤退時被解放軍打得落花流水,被困於碾莊,諸位紛紛驚歎:「未料共軍行動這樣迅速!」
在匯報中,杜聿明發現徐州戰事如此糟糕,蔣介石卻沒有指責任何人。他已明白,關係生死存亡的徐蚌作戰計畫被改變是蔣介石決定的。
杜聿明發現上了蔣的當,但已無路可退,當晚,帶著幕僚坐上飛往徐州的飛機。詭異的是,飛機卻迷失了方向,等飛行員發覺時,已飛到黃河邊,掉頭再尋徐州,找到12時還未找到,飛行員發出警報:「還有一個小時的油。」生死關頭,卻突然發現了徐州。
降落一個多小時後,杜聿明還在想:戰事如此吃緊,飛機卻誤了幾個鐘頭,「真是天要滅蔣!」
杜聿明到徐州後,才發現徐州剿總非常混亂,總司令劉峙和總參謀長李樹正對解放軍的作戰企圖並無判斷,只是被各種情況所惑。杜聿明遇到了同樣的處境。
在隨後的戰鬥中,他曾樂觀地估計一周之內打到碾莊可解黃百韜之圍,但戰況出乎意料,解放軍戰術讓其迷惑不已而屢屢失誤。
他感到對手的可怕。他的對手是劉伯承、鄧小平、粟裕、陳毅、譚震林等五前委。毛澤東評價淮海戰役,曾精闢地概括說:「一口夾生飯,硬是被你們一口、一口地吃下去。」又說,粟裕在淮海戰役中應該立第一功。
粟裕當之無愧。他是淮海戰役的戰略構想者,還是杜聿明所面對的最主要對手和關鍵人物。
1948年9月,粟裕致電中央,建議開展淮海戰役。中央軍委和毛澤東起初對其打大的殲滅戰並不完全同意,一直要求其分兵渡江。但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粟裕最終說服中央同意其從「小淮海」到「大淮海」的戰略佈局。
10月23日,粟裕以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的名義,下達了淮海戰役預備令,準備以華野38萬兵力會同中原野戰軍,分東、中、西、徐州西北四路進兵。
11月6日,粟裕命令開打淮海戰役。一切按照他預定的戰爭軌道進行,國民黨軍隊措手不及,原有部署全被打亂,即使來了智慧多謀的杜聿明,似乎也無可挽回。
「滾筒式西逃」
對於杜聿明來說,戰爭越來越艱難,黃百韜兵團被殲,一次次的努力,都背離了他的戰略設想。
放棄徐州,終不可避免。11月28日,蔣介石召集杜聿明前往南京開會,決定29日全面攻擊以迷惑解放軍;30日全部撤離徐州,經永城到蒙城、阜陽地區,解救黃維之圍。
11月30日晚,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3個兵團10個軍25個師,加上特種部隊等共約30萬人,撤離徐州,杜聿明提出了「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的原則,要求各部在撤退中採取「滾筒式」行進,即各兵團形成一個圓球或圓筒式態勢,逐次掩護,向永城方向滾進,以免被解放軍包圍。
杜聿明對於撤退的成功比較自信。他只讓各部隊帶夠七天的給養、5公里的油料及部分彈藥,在到達安徽阜陽之前,中途並不補給。其餘剩下的大批武器彈藥、被服糧食,被火車運往他處。但這一舉措,直接導致了他們在陳官莊被困時,彈盡糧絕。
他的部署未瞞過善於大兵團作戰的粟裕。淮海戰役進入第二階段,粟裕就一直關注杜聿明的動向。30年後,他回憶說,當時他判斷杜聿明的下一步動向有兩種可能,一個是固守徐州,一個是突圍。
但他判斷杜聿明有不待黃維被消滅就放棄徐州的可能,並且判斷他逃跑的方向有三個:一是沿隴海路向東,經連雲港海運南逃;二是直奔東南走兩淮,經蘇中轉向京滬;三是沿津浦路西側繞過山區南下,可以同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呼應,南北對進,既解黃維之圍,又可集中兵力防守淮河。
粟裕判斷杜聿明極大可能走第三路。一旦杜聿明與黃維會合,就會對圍殲黃維的解放軍形成反包圍,淮海戰役就會改寫。 因此,在兵力部署上,他不顧中央軍委佈局東南的命令,將重點放在了對付杜聿明集團向西南逃跑上。
杜聿明集團剛撤出徐州,粟裕便立即作出部署,予以追擊、截擊、圍殲。
11月6日,粟裕命令開打淮海戰役。一切按照他預定的戰爭軌道進行,國民黨軍隊措手不及,原有部署全被打亂,即使來了智慧多謀的杜聿明,似乎也無可挽回。
「滾筒式西逃」
對於杜聿明來說,戰爭越來越艱難,黃百韜兵團被殲,一次次的努力,都背離了他的戰略設想。
放棄徐州,終不可避免。11月28日,蔣介石召集杜聿明前往南京開會,決定29日全面攻擊以迷惑解放軍;30日全部撤離徐州,經永城到蒙城、阜陽地區,解救黃維之圍。
11月30日晚,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3個兵團10個軍25個師,加上特種部隊等共約30萬人,撤離徐州,杜聿明提出了「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的原則,要求各部在撤退中採取「滾筒式」行進,即各兵團形成一個圓球或圓筒式態勢,逐次掩護,向永城方向滾進,以免被解放軍包圍。
杜聿明對於撤退的成功比較自信。他只讓各部隊帶夠七天的給養、5公里的油料及部分彈藥,在到達安徽阜陽之前,中途並不補給。其餘剩下的大批武器彈藥、被服糧食,被火車運往他處。但這一舉措,直接導致了他們在陳官莊被困時,彈盡糧絕。
他的部署未瞞過善於大兵團作戰的粟裕。淮海戰役進入第二階段,粟裕就一直關注杜聿明的動向。30年後,他回憶說,當時他判斷杜聿明的下一步動向有兩種可能,一個是固守徐州,一個是突圍。
但他判斷杜聿明有不待黃維被消滅就放棄徐州的可能,並且判斷他逃跑的方向有三個:一是沿隴海路向東,經連雲港海運南逃;二是直奔東南走兩淮,經蘇中轉向京滬;三是沿津浦路西側繞過山區南下,可以同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呼應,南北對進,既解黃維之圍,又可集中兵力防守淮河。
粟裕判斷杜聿明極大可能走第三路。一旦杜聿明與黃維會合,就會對圍殲黃維的解放軍形成反包圍,淮海戰役就會改寫。 因此,在兵力部署上,他不顧中央軍委佈局東南的命令,將重點放在了對付杜聿明集團向西南逃跑上。
杜聿明集團剛撤出徐州,粟裕便立即作出部署,予以追擊、截擊、圍殲。
蔣介石親筆信貽誤戰機
正當解放軍從四面八方向杜聿明集團包抄過來時,1948年12月3日上午,準備繼續向永城方向撤退的杜聿明忽然接到蔣介石空投的親筆信:「據空軍報告,濉溪口之敵大部向永城流竄,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進,如此行動,坐視黃維兵團消滅,我們要亡國滅種。望弟迅速令各兵團停止向永城前進,轉向濉溪口攻擊前進,協同由蚌埠北進李延年兵團南北夾擊,以解黃維兵團之圍。」
杜聿明一看,知道蔣介石又變了決心,這一舉措,在他看來,必將導致全軍覆沒。他想,如按原計畫撤退到淮河附近,再向解放軍攻擊;但若沿途被解放軍截擊,部隊遭到重大損失,又不能解黃維之圍,蔣必將整個失敗的責任歸罪於他。杜深感自己陷入「戰亦死,不戰亦死」的兩難境地,當即命令各兵團停止撤退,召各兵團司令官到指揮部商討。孫元良很快來到,李彌派了副司令官陳冰、趙季屏來,邱清泉午後2時才到。
杜聿明沉重地說:「大家再把命令看看,多考慮一下,這是全軍生死之地、死亡之道,不可不慎重。」眾人對蔣的信件都十分驚慌,卻都又默然不語。杜聿明無奈決定執行蔣的命令。
當晚,又接國防部的催促命令。杜聿明深感絕望,全軍覆沒已不可避免。他很後悔上午的不果決,且召集將領開會又耽誤了一天的行程。「現在逃也晚矣,打也無望。想來想去,江山是蔣介石的,由他去吧!我只有一條命,最後為蔣介石'效忠'而已!」
這一天中午,就在他們開會前,發現解放軍追擊部隊右翼已到達薛家湖,左翼已到大回村附近,形成了包圍態勢。
這一天晚上,全線皆戰。第五軍45師被圍,邱清泉一補充旅被殲;解放軍與國民黨軍混戰在一起,難分敵我,戰鬥打到了杜聿明的門口,甚至有兩名解放軍便衣偵察戰士,上到了杜聿明所住的碉樓上。
次日,杜聿明連同他的30萬大軍,被完全包圍在永城縣陳官莊地區。3天後,企圖突圍的孫元良兵團遭到全殲;6天後,黃維兵團被殲。等待杜聿明的,是同樣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