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汪精衛–從志士到叛國者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汪精衛–從志士到叛國者

2014年12月29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91 次

抗戰時十大漢奸最終下場  


  汪精衛--從志士到叛國者



  汪精衛出生於廣東三水。幼年接受家塾的傳統教育,曾獲番禺縣試第一名,考取留日法政速成科官費生,赴日留學。其時正是資產階級革命蓬勃興起之時,汪精衛加入了革命派行列。他不僅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而且擔任會章起草和評議部負責人。其間,汪氏為駁斥改良派的種種謬說,發表諸多戰鬥檄文,在革命黨人中贏得了聲譽。1910年,赴北京謀炸攝政王,事洩未成,被捕入獄,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悲壯詩句。



  1925年,汪氏加入孫中山北上行列,成為著名的孫中山遺囑的起草人和見證者。隨後,汪先後當選為國民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成為中國國民黨的最高領導人。



  1927年,在蔣介石發動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汪精衛從法國歸國,在武漢主持發動「七一五」政變,不僅在對內政策上屠殺共產黨和工農群眾,在對外政策上,也改反帝聯俄政策為反蘇親帝政策。兩月後,蔣汪反共合作,「寧漢合流」。



  抗日戰爭爆發後,汪氏雖在口頭上也高喊抗戰,但對戰局始終抱悲觀態度,稱「茫茫前途,不知要變成什麼樣子!」從抗戰開始到南京淪陷的不到半年時間裡,汪氏不僅多次當蔣之面「進言和平」,而且為此給蔣寫了十幾封信。以汪為首,逐漸在他的周圍形成了國民黨內的親日派集團,以周佛海為中心的「低調俱樂部」成為一個有代表性的團體。汪精衛與周佛海等勾結,導致了國民黨抗日陣營的分裂和叛國投敵集團的產生。



  1938年12月,汪精衛、周佛海、陳公博以及汪派要員先後以各種方式逃離重慶,分別抵達越南河內與香港等地。29日,汪精衛發表《艷電》,響應日本首相近衛的對華聲明。電文吹捧日本法西斯「對於中國無領土之要求,無賠償軍費之要求」,「不但尊重中國之主權,且將仿明治維新前例,以允許內地居住、營業之自由為條件,交還租界,廢除治外法權,俾中國能完成其獨立」。



  1940年3月30日,汪偽國民政府「還都」南京,汪氏出任偽國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長,成為汪偽政權的主腦。12月30日,汪日簽署「基本關係密約」以及「汪日滿共同宣言」,這是全面投降日本侵略者的協定。參加談判的陶希聖事後披露說:日本提出的條件所包括的地域,從黑龍江到海南島,包含的事物,下至礦產,上至氣象,內至河道,外至領海,大陸上則由東南以至於西北,一切的一切「毫無遺漏地由日本持有或控制」。



  南京偽政府建立後,汪精衛在日本佔領軍當局的支持下,以「東亞聯盟」為旗幟,採取各種措施,「強化國民政府」。為此,汪精衛解散了淪陷區內的各種黨派團體,建立「東亞聯盟中國總會」,「使形成為一大廣泛的國民運動,強化國民黨領導中心的全能機構,達到黨、政、民一元化的境地」;接著,在華中淪陷區推行殘酷的「清鄉」運動,圍剿各抗日武裝以改變該政府政令不出城門的狀況;後又傚法蔣介石推行的「新生活運動」,開展「新國民運動」,在思想領域奴化淪陷區人民等,為日本侵略者統治淪陷區充當馬前卒。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汪精衛又將南京偽政權綁上日本法西斯的戰車,宣佈與日本侵略者「同生共死」,又參加日本主導的「大東亞會議」,與東亞各國的日本傀儡政權首腦會晤結盟。與此同時,汪精衛又將淪陷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都納入了所謂「戰時體制」的軌道,以配合日本侵略者的「大東亞聖戰」。汪精衛的種種行動雖博取了日本侵略者的歡心,但卻不能挽救南京汪偽政權覆滅的厄運。



  1943年8月,汪精衛舊傷復發,日本軍醫診斷為「多發性骨髓腫」,病根在1935年遇刺時仍留體內的子彈,也與他因日本侵略者在太平洋戰爭中敗跡日益明顯而心境惡劣有關。次年3月,汪精衛被秘密送往日本名古屋帝國大學附屬醫學院治療。11月10日,不治身亡,葬於南京明孝陵前的梅花山。1946年1月在蔣介石返回南京之前,國民黨當局指令工兵部隊炸開汪墓,將汪氏棺木連同屍體運往他處火化。汪精衛雖已屍骸無存,但其叛國巨奸之惡名卻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下場:1944年11月10日下午4時多,汪精衛因患多發性骨髓腫病在日本名古屋病死,終年62歲。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