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府為何得罪權臣 公開支持立武則天為皇后 | 陽光歷史

 

A-A+

李義府為何得罪權臣 公開支持立武則天為皇后

2018年01月08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84 次

  古之賢相,居廟堂之上,領百官輔君王,憂國憂民,以社稷之治為己任。然古之奸相,雖高高居於廟堂之上,黨同伐異,排除異己,諂媚君上成其為政之術。為奸者,陰險狡詐,笑表於面,而詐藏於心,善常出於口,而惡常存於腹。奸者為相,社稷之亂,國家之害,百姓之禍。

  享譽四海,國富民強的大唐王朝,雖賢相輩出,君明臣直,出現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然奸相也是屢禁不止,趁虛而入,橫行朝野,蠱惑君主,曾在高超的權謀施展下與君主的寵幸下,一度令朝野群臣為之惶恐,利用君主奴役群臣,順者,結黨營私,逆者,構罪陷害。他們雖顯赫當時,成一時之快,然為後人所唾罵不休,臭名流於後世。

  大名鼎鼎的權奸李義府,據說,從小也是乖巧伶俐。可見,人之初,也是性本善的。同時,年紀輕輕的李義府,才華也是不容小覷,二十多歲,文采已小有名氣。被人舉薦,並得到唐太宗的召見。

  這次召見,太宗當然要試試他的文采,於是令他以皇家園林中的鳥為題作一首詩。只見李義府不假思索,出口即來,當即吟道「日裡颺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棲。」此詩寓意深刻,既頌揚了皇恩浩蕩,又表露出自己的懷才不遇,希望得到皇帝恩賜的願望。

  太宗一聽,果然名副其實,才思敏捷,並高興對他說道:「我當全林借汝,豈借一枝耶」。此後,李義府逐漸受到重用和提拔。

  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立李治為皇太子,任命李義府為太子舍人、崇賢館直學士。坐了太子舍人之後,李義府既想博得太宗的歡心,又想極力表現自己對太子的諄諄教導。於是為太子寫了一篇《承華箴》(箴,是一種文體,有警示,勸誡,勉勵等意義)。其中之句,著實令人驚訝,怎麼也想不到會是權奸所寫。

  其中有「勿輕小善,積小而名自聞;勿視微行,累微而身自正,佞諛有類,邪巧多方。其萌不絕,其害必彰」。以後,李義府的所作所為,著實驗證了什麼叫口是心非,前面一套,背後一套。

  李義府佞諛、邪巧多方的嘴臉很快就露出來了,並且煉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平常的李義府總是表現的溫和恭敬,彬彬有禮、和顏悅色,但心中陰險狡詐,詭計多端,並且心狠手辣,殺人於無形之中。

  有人稍微與他有政見之爭,他就記恨在心,百般設法構罪陷害。時人說他笑中有刀,稱之為「笑中刀」,也有說他喜用軟刀子殺人,「柔而害物」稱他為「人貓」「李貓」。

  他那流傳後世的「笑裡藏刀」卻成了此後奸人的標籤,同時,他的奸樣也因這個成語被世人永記於心。

  權奸能權傾朝野,恐嚇群臣,最基本的是要在權力上凌駕於群臣之上。獲得權力最有效的途經是投君主之所好,順君主之意,摸透君主的脾氣。得到九五之尊的寵信,就是權奸一步登天的籌碼。

  大家最為熟悉的是,太宗前腳駕崩,兒子唐高宗就把父親的才人武則天從感業寺召入宮中,並立為昭儀。武則天從此成為高宗的賢內助,不僅在生活上服服帖帖的照顧著高宗,政治上也成為丈夫的好幫手。在家國同構之下,武則天很快成為高宗眼中國母的不二人選。

  但高宗這一想法剛露出苗頭,就遭到以舅舅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的強烈反對。有的大臣為了規避這次政治漩渦,認為其是李唐家族內部的事,自己無需插手,因此坐山觀虎鬥。但像李義府這樣的,即使站在長孫無忌一邊,也不會得到他們的重視,只是他們手中的一顆微不足道的棋子。在思量未決之時,發生的一件事讓他毅然決然的把賭注壓在了高宗這一邊。

  那是,永徽六年(655年),李義府一不小心得罪了宰相長孫無忌,因此在長孫無忌一派的打壓下,即將被貶為壁州司馬。消息靈通的李義府在敕書尚未下達門下省之前(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他便已秘密獲知,於是,立即採取補救措施,與好友中書舍人王德儉商量對策。

  王德儉不由得想到一件可以讓李義府明哲保身的計策,說道:「皇帝想廢王皇后立武昭儀為皇后,但又看出宰相不同意之意,所以,認為時機未成熟,尚未正式提出。你如能助推此事向前一步,定可轉禍為福。」

  李義府認為此計甚妙,雖曾知曉此事,但一直未下決定,現在為自己前程,只好摻和進來,遂以代替王德儉值夜班之際,趁機叩門上表,請求廢黜王皇后,改立武昭儀(即武則天),這正中高宗下懷。

  高宗大喜,召見李義府,並收回貶官敕書,將他留居原職。李義府的這步棋為他以後,官場上春風得意,青雲直上埋下了伏筆。既得到高宗的賞識,又同時獲得武則天的青睞,此舉可謂是一箭雙鵰。

  《新唐書?李義府傳》記載:為長孫無忌所惡,奏斥壁州司馬。詔未下,義府問計於舍人王德儉。德儉者,許敬宗甥,癭而智,善揣事,因曰:「武昭儀方有寵,上欲立為後,畏宰相議,未有以發之。君能建白,轉禍於福也。」義府即代德儉直夜,叩閣上表,請廢後立昭儀。帝悅,召見與語,賜珠一鬥,停司馬詔書,留復侍。

  不久,武則天被立為皇后,哪能不對李義府當初的立後之諫,感恩戴德。在武則天不斷的吹枕邊風,和李義府本身就給高宗留下的美好印象,加官進爵那是毫無疑問的,甚至最後位極人臣,榮登宰相之位。

  原本在表面上還有所收斂的李義府,在獲得武則天這個大靠山之後,變得囂張跋扈,肆無忌憚,作威作福起來。

  隨著李義府官運恆隆,一路攀升之時,光宗耀祖,顯擺顯擺也是應當的,但他卻做的極度出格。

  據說,李義府改葬祖父,徵用大批的人夫車馬為其築墳,無休無止,晝夜不停,甚至當時的高陵縣令竟為此勞累過度而死,可見勞民傷財之甚,送葬時的車馬、供帳也是前所未有,居然浩浩蕩蕩綿延七十多里而不絕。

  李義府即使在朝堂之上,當著文武百官,也致國家法度於不顧。《資治通鑒?唐紀十四》記載:洛州婦人淳于氏,美色,系大理獄,義府屬大理寺丞畢正義枉法出之,將納為妾,大理卿段寶玄疑而奏之。上命給事中劉仁軌等鞫之,義府恐事洩,逼正義自縊於獄中。上知之,原義府罪不問。侍御史漣水王義方欲奏彈之,……義方乃奏稱:

  「義府於輦轂之下,擅殺六品寺丞……於是對仗,叱義府令下;義府顧望不退。義方三叱,上既無言,義府始趨出,義方乃讀彈文。」

  李義府逼迫大理寺丞私放罪犯,事情敗漏,怕惹禍上身,又逼迫其吊自殺,可見大理寺丞畢正義在李義府的淫威下有多悲催。即使,高宗知道,對自己的「紅人」也沒打算問罪,但此時具有彈劾之責的御史王義方實在看不下去。他知道要彈劾權勢熏天,百官俱憚的李義府,要付出流放或者罷官甚至丟掉性命的代價。

  於是,回到家中,他向母親表示要盡御史之責彈劾皇帝身邊的「紅人」李貓,他的母親也是識大義之人,毫無顧忌的鼓勵兒子,即使豁了一家人的性命也要彈劾李義府。於是,就有了上文朝堂之上,王義方對仗彈劾李義府那一幕。王義方朝堂之上,點名彈劾李義府,唐朝規定大臣遭到御史對仗彈劾時必須低頭趨步立於朝堂之上。

  然而,對御史的點名彈劾,李義府卻全然不理,毫不在意,王義方也毫不罷休,就這樣連點三次李義府的名字。想想當時的氣氛,朝堂之上,鴉雀無聲,只聽見,王義方連喊兩次李義府大名,李義府紋絲未動,當時,大臣作何感想。

  就在喊完第三聲後,李義府不覺看了看高宗的表情,發現高宗一言未發,感覺此事是躲不過去了,方才緩緩站出。這時,王義方才大聲讀其彈劾之文。但高宗著實為李義府迷惑的不輕,居然,大怒,認為王義方詆毀大臣、言辭不遜,將他貶為萊州司戶。

  之後,李義府膨脹之心,毫無收斂。為斂錢財,他竟然肆無忌憚的賣官鬻爵,一人之力有限,連同他的母親、兒子、女婿也被他拉入其中。此事影響極壞,後來越鬧越大,難免傳到高宗那裡。畢竟是高宗身邊的寵臣,也沒多加責怪他,只是提醒他說:「聽說你的兒子、女婿不守法,有很多罪過,很多大臣都檢舉揭發他們,但我都給掩蓋下來了,以後要教育他們不要那麼做了。」

  李義府自覺有武則天的庇護,居然勃然變色,反問高宗是何人所說,囂張跋扈到居然不把皇帝放在眼裡。高宗頓覺反感,但也只淡淡說了句「你知道就好,不要問我誰說的」,可見李義府當時恃寵而驕,橫行朝野、氣焰囂張的程度。

  善惡終有報,不義之財,遲早要還的。就在李義府的私慾極度膨脹之時,他把斂財之手伸向了長孫無忌之孫長孫延那裡,並答應授他司津監之職,此事被右金吾倉曹參軍楊行穎告發。就在這時,李義府還趁哭吊亡母之跡,經常微服出城。時人都認為李義府在窺測災異,圖謀不軌。原本已引起高宗的厭惡,但卻絲毫沒有收斂之意,並且變本加厲,逐漸失去皇帝的寵幸,也怪道李義府的仕途從此休矣。

  不久,唐高宗下詔,將這位曾經的「紅人」長期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即使,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封禪泰山,大赦天下,也沒有允許長期流放的李義府返回。

  李義府此時已知,曾經的高官厚祿,已成過眼煙雲,自己已無回頭之日,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悔之晚矣,他知道,不要怪無情最是帝王家,因為自己自始至終也只不過是帝王身邊的一顆棋子。最後不由歎道:機關算盡太聰明,到頭來反誤了自己的小命。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