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鴉片戰爭最後的戰役:鎮江之戰海齡喋血
1842年(清朝道光二十二年)農曆五月期間,英軍陸續攻下吳淞、寶山、上海,最後他們把目光投向控制南北交通命脈---鎮江。當時的清政府被嚇得屁滾尿流,致使朝廷內外一片混亂,很多官員都想請求求降,導致沿江防務疏鬆,農曆六月十三日,英軍全部順利到達鎮江城下。
當時英軍總指揮是巴爾克統,集結一萬餘大軍,其中包括海軍陸戰隊9000人,具有高度的作戰效能,而且大部分兵士有毛瑟槍裝備,又配備炮隊,開始登岸攻城。戰艦80艘,攻入長江。
兩江總督牛鑒為了避免戰火,想用向英軍支付「贖城費」來保全鎮江,遭到京口駐防副都統海齡拒絕。怕死的牛鑒將鎮江防務全部交給海齡,自己退守南京。
海齡,全名郭洛羅·海齡,滿洲鑲白旗人,祖上參與了揚州、廈門等地的大屠殺,沾滿了中國人民的鮮血。此時的他只有旗兵2400人,其中當地旗兵1200人,青州綠營兵400人,武器仍是古老的刀、矛和抬槍。敵我力量對比懸殊。但海齡領導守軍英勇抵抗,親冒矢石,點兵上城,並令城中居民置水甕磚石,準備與敵巷戰。他指揮守城炮兵勇猛發炮,轟擊登岸英軍,給予沉重打擊。當時,城外各地則由參贊大臣齊慎、湖北提督劉元孝帶兵駐防。為了扭轉圍困局面,海齡曾一度派兵出城出擊。但在出擊失利後,便一味閉門自守,而且對發動組織居民、鄉民協守也不得力。
加上他自己是一個防漢屠漢論者,大敵當前,竟認為鎮江的漢族居民將在戰時的「通敵」,就以此為借口,對漢族居民進行大屠殺!時任浙江參贊大臣齊慎和湖北提督劉允孝聞訊後,心都涼了,只能協助一部分漢族平民向城外轉移。
七月十四日,英軍攻下圌山,又在艦隊猛烈的炮擊後,英國海軍陸戰隊登陸焦山,遭到守衛的蒙族軍人殊死抵抗,守軍全部壯烈犧牲。
英軍開始進攻焦山對面東碼頭,防守此處的八旗兵卻全部逃進北門,自顧保命,哪裡還有屠殺漢族平民的威風。下午英艦駛進鎮江江面,不損一兵一卒佔領金山,鎮江防線全部崩潰。
隨後,英軍開始把重點放在鎮江西門。英陸海軍一起出動,藉著炮火的掩護,仗著火力優勢攻城。海齡親自帶領旗兵堵擊,戰鬥非常慘烈,他身受重傷,率領清軍殊死戰鬥,絕不退縮,跟他一起守城的清軍都是好樣的,沒有畏刀避箭,貪生怕死的,在危急關頭海齡向官兵們喊道:「寧可自殺,決不投降!」
守城清兵誓死抵抗,與敵展開短兵相接的肉搏戰,用手中原始的武器給敵人拚死相鬥,城上城下一片血海,有的清軍官兵抱著英國侵略者一起摔下城牆,跟敵人同歸於盡;全城官兵妻小老小齊上陣,與敵人展開生死搏鬥,沒有一個人退縮,直到最後全部戰死。
據英軍軍官記載說: 「中國人寸土必爭,因此每一個城角和炮眼都是短兵接戰而攻陷的」。
海齡雖率部與英軍殊死血戰,堅守兩日,打死打傷敵軍185人,最終守軍全部壯烈犧牲,海齡自焚殉國,家小全部殉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