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教科書如何描述南京大屠殺 | 陽光歷史

 

A-A+

香港歷史教科書如何描述南京大屠殺

2014年11月01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437 次

香港教科書有出版自由,但從殖民時期到今天,都有微妙自我審查。


很多人想知道,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歷史教科書是否存在尷尬之處,香港書本是怎樣去寫鴉片戰爭和南京大屠殺的?


探索香港歷史教科書的過去和現在,確實曾存在迴避中國近代歷史的態度,從而造成課程與現實抽離,學生的國家歸屬感薄弱。這種狀況直至上世紀80年代中才有所改變。


香港教統局高級課程統籌主任李志雄、中學中國歷史資深老師邱藹端都指出,現在的香港教科書對中國近代史已有清晰交代,而敏感政治題目如國共關係及台灣問題等,均由出版社自決編寫,「你可隨意問任何一間出版社,教統局有否改過。沒有!」李志雄說:「香港教科書的相對優勢是政治干預少、信息流通、尊重出版,因此,相對思考及批判空間較大。雖然如此,在出版自由下,卻仍存在書商『政治自我審查』之虞。」香港學生能從教科書讀到1979至1989年中國1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提供官倒及盲流等社會問題。


香港教科書的人文關懷有其可取之處。香港初中學習的是新石器時代至1900年,高中則聚焦近代史英治香港的架構和香港本土歷史等。香港2008年開始實施新高中制度,中國歷史課程內容並未受影響,變的只是增加了6個與文化、地理及制度相關的歷史專題學習。


以香港教科書對南京大屠殺的描述為例,香港老牌教科書出版社齡記出版的《探索中國史》描述如下:「南京失守,日軍縱兵屠殺中國軍民,是為『南京大屠殺』。」課文提出4份探究資料,第一份是日本4位學者及1位眾議員對大屠殺遇難人數的估計;第二份是研究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的孫宅巍所寫的《關於南京保衛戰的幾個問題》,指出中國國防軍事法庭計算被害軍民達30萬以上;第三份資料是當年日文報紙題為《百人斬的超紀錄》的報道,2名日軍少尉在南京大屠殺競賽殺人,看誰先殺至150人,圖文並茂;第四份為馮瀚緯《回顧歷史,如此沉重?》提出的戰後日本文部省多次修改歷史教科書內容的看法。四份歷史資料之後是理解、分析和評鑒題目,書旁備有評論提示,並沒有給出固定的結論。


再以齡記出版的中四課本「列強的入侵」一章描述鴉片戰爭為例,雖然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但在這段歷史裡,交代的不僅是當時背景及影響,還把鴉片戰爭的經過分成3個階段說明,並提出關鍵的問題——是否存在《穿鼻草約》?在此,課文提供了不同史學家的看法,舊說提出對清朝大臣琦善私訂草約不同的歷史寫法,新說提供不同考證指從未私自簽訂,並有自習材料讓學生思考琦善處理《穿鼻草約》是否恰當。


有30年教學經驗的邱藹端指出,上世紀70年代以前,有些官立中學課程甚至不接觸這部分,轉折點是70年代發生的釣魚台事件,喚醒許多港人的歷史探索意識。不過,她強調,怎樣演繹教科書,老師的角色和堂上的討論很重要,「像過往我教學時,遇到這樣的教科書,我會補充回去。我也看到現在的香港歷史教科書,盡量提供不同角度看法,是很大的進步」。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