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僅存的唐代木建築都在何處? | 陽光歷史

 

A-A+

盤點:中國僅存的唐代木建築都在何處?

2017年10月17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158 次

  唐代是中國建築發展的高峰,也是佛教建築大興盛的時代,但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結構建築只有四座,全部在山西省境內。規模較大的南禪寺和佛光寺在五台山,其餘兩座是平順縣的天台庵和芮城縣的廣仁王廟。

  南禪寺

  南禪寺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大佛殿為南禪寺主殿,高大雄偉,古樸俊美,面寬11.62米,進深9.9米。方整的基台幾乎佔了整個院落的一半,大殿三間見方,單簷灰瓦歇山頂,全殿由由台基、屋架、屋頂三部分組成,共用簷柱12根,殿內沒有天花板,也沒有柱子,梁架製作極為簡練,牆身不負載重量,只起隔擋的作用。屋頂重量主要是通過梁架由簷牆上的柱子支撐。簷牆起間隔內外和防禦風雨侵襲的作用。四周各柱,柱頭微向內傾,與橫樑構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與層層迭架、層層伸出的斗拱構成「翹起」。殿內17尊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殿內有一座佛壇,長8.4米,寬6.3米,高0.7米。塑像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分佈在佛壇上。

  廣仁王廟

  在芮城縣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遺址內,中龍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著一座四合院形的廟堂建築,它與永樂宮、古魏城、五龍泉、萬仙泉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文物群。廟後條山蔥翠,廟前泉湧成溪,這便是供奉龍泉之神「廣仁王」的廟宇——廣仁王廟,又因五龍泉水從廟基前湧出的緣故,當地群眾也俗稱其為「五龍廟」。

  五龍廟建於唐大和五年(831年),正殿牆上嵌有兩座唐碑。一為《廣仁王龍泉記》,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所立,河東裴少微書,字體雄渾勁秀,詳細地記載了縣令於公鑿引龍泉之水灌溉農田的事跡。文中引征西門豹引漳水治鄴史事,以顯於公治芮之功。另一碑為《龍泉記》,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所立,記載了擴建修葺五龍廟的始末。在現存於世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築中,廣仁王廟是唯一的一座道教建築。

  佛光寺

  佛光寺正殿即東大殿,建於唐朝大中十一年(857年)。佛光寺的建築、雕塑、壁畫和題記,有很高的價值,被人們稱為「四絕」,敦煌五代壁畫《五台山圖》中就繪有佛光寺的圖像。當年梁思成就是看了這張壁畫的照片後,才在五台山的荒僻村莊裡發現佛光寺的。佛光寺正殿居於10多米的高台之上,橫長34米,內殿縱深20米。殿中有一巨大佛壇,赫然聳立著佛像三十餘尊。周邊是一圈五百羅漢的塑像。塑像、斗拱、梁架、藻井以及雕花的柱礎都明白無誤地顯示了晚唐時期的特點。梁思成這樣描述初見佛光寺的情景,「寺院是建在山邊一處很高的台地上,面對著前面的天井,周圍有三十棵很老的松樹。它是一座很雄偉的建築物。總共只有一層高,它有巨大、堅固和簡潔的斗拱,超長的屋簷,一眼就能看出其年代之久遠。」

  天台庵

  天台庵建於唐天祐四年(907年),東傍山谷、西臨漳水,坐北向南,佔地970平方米,建築面積90多平方米。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台基上,廣深各3間,面闊7.15米,進深7.12米,屋坡舉折平緩,四翼如飛,單簷簡板布瓦,琉璃脊獸歇山頂。佛殿簷下四周設台明,正面明間台明下安裝踏垛,殿身四周為圓形木柱,柱間施闌額,柱礎為常見的覆盆式,柱頭形捲舌較緩,柱上安有斗拱,承托屋簷,正側兩面明間較大,次間僅為明間的一半。殿內沒有一根柱子,結構簡練,相交嚴實,沒有繁雜裝飾之感,而且使殿內的空間更顯得空闊,充分體現了唐代建築的特點。院子東邊矗立著唐碑一通,由於數百年的風雨剝蝕,字跡已經風化,已無法再看清上面的文字。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