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州之戰帶來的結果 宋遼澶州之戰的後世評價
澶州之戰評價:發生於公元1004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聖宗統和二十二年的澶州之戰,是遼宋兩國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也是遼宋關係從長期對抗走向和平相處的轉折點。此戰雙方參戰軍隊多達數十萬,結果以訂立「澶淵之盟」而結束,從純軍事角度上看是打成了平手。而在政治角度上,仍然可說是一次成功的戰役。
根據宋朝史料記載,「初,殿前都虞候、雲州觀察王繼忠戰敗,為敵所獲,即授以官,稍親信之,繼忠乘間言和好之利。時契丹母老,有厭兵意,雖大舉深入,然亦納繼忠說,於是遣小校李興等四人持信箭以繼忠書詣莫州石普,且緻密奏一封,願速達闕下,詞甚懇激。只等言契丹主與母召至車帳前面授此書,戒令速至莫州送石帥,獲報簡即馳以還。」也就是說,與傳統「遼方講和之意始於蕭撻覽澶州陣亡」的看法相反,遼朝早在進攻重鎮瀛州、甚至可能在定州戰鬥之前就已經作出了和平的試探。而在此之後,「先是,王繼忠得上手詔,即具奏俯石普以聞,言契丹已領兵攻圍瀛州,蓋關南乃其舊疆,恐難固守,乞早遣使議和好。丙午,上覽其奏,謂輔臣曰:『瀛州素有備,非所憂也。欲先遣使,固亦無損。』乃復賜繼忠手詔,許焉。……乃授(曹)利用閤門祗候,假崇儀副使,奉契丹主書以往,又賜繼忠手詔。」尤其是曹利用途中經過王欽若鎮守的天雄的時候,「孫全照疑契丹不誠,勸王欽若留之。契丹既數失利,復令王繼忠具奏求和好,且言北朝頓兵,不敢劫掠,以待王人。繼忠又與葛霸等書,令速達所奏。……繼忠尋亦聞利用留天雄不行,復具奏,乞自澶州別遣使者至北朝,免致緩誤。」遼朝講和心情之急迫可見一斑,也說明遼方的和平請求是出自真心的,並非為了麻痺北宋。
在戰爭中主動進攻的一方在剛剛進入敵境時即發出和談請求,且一再催促,這是很奇怪的事情。但為什麼遼朝卻作出如此反常的舉動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換一種方式來進行思考:是否遼朝實際上從一開始就沒有靠這場戰役打敗北宋、掠奪土地和財富的念頭,而僅僅是希望借此壓迫宋朝講和呢?對於這一點,從遼軍在南下過程中採取的作戰方式上可以更明顯地發現其證據。
澶州之戰結束了宋遼25年餘的戰爭歷史。澶淵之盟對宋雖是屈辱的協議,但客觀上促成了此後的百年和平,為雙方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