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福建永泰嵩口有兩謎:宋朝巨型石馬槽300多年牛皮鼓 | 陽光歷史

 

A-A+

[圖文]福建永泰嵩口有兩謎:宋朝巨型石馬槽300多年牛皮鼓

2015年04月18日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212 次


 


巨型石馬槽長5米多,這是南宋年間造的


 



 


鼓王呈橢圓形


  荒山野嶺出現兩個宋代巨型石馬槽,誰放置於此?一面清初的牛皮鼓敲了300多年,竟然絲毫無損!17日,記者跟隨永泰縣文物館老館長鄭啟翔一同前往嵩口鎮,探究這兩個謎。


  巨型南宋石馬槽 全國罕見


  宋代石馬槽位於永泰縣嵩口鎮龍湘村半山自然村,由一塊巨大的整石鑿成,中間是空的,石槽邊刻著「宋紹興丙子年造」。「宋紹興丙子年是1156年,距離現在954年。」鄭啟翔說。


  根據現場測量,該石馬槽長5米多,高1米多,寬1米多,內徑為80厘米,石槽邊的厚度為13厘米。76歲的當地村民呂依姆告訴記者,原來山上還有幾個石槽,其中大型馬槽有兩個。果不其然,在巨型石馬槽下方還有一個馬槽,長5.5米,高80厘米,內徑為62厘米,比上一個馬槽略小。由於泥土和雜草覆蓋,人們很難發現這個隱蔽的石槽。


  為何荒山野嶺會出現兩個巨型的石馬槽?原來,這裡曾經是半藍寺(院裡寺)的所在地,當時寺廟僧眾有好幾百名,規模比較大,這兩個石馬槽的出現估計與寺廟有關。「聽老一輩人講,寺廟院子有9落,這後山基本都是寺廟的地盤。」呂依姆說。記者跟隨鄭館長在石馬槽附近搜尋,果然發現了寺廟遺跡,土地下都是石塊砌成的地基,非常平整。在一間坍塌的土房裡,案桌下的石頭就是當時寺廟的柱礎,「這和永泰狀元鄭僑讀書處的柱礎一模一樣,都是南宋時代建築風格。」鄭啟翔說。


  上世紀80年代,福州一家化工公司曾出價一萬元想購買石馬槽,但由於運送這個「巨無霸」非常困難,該計畫不了了之。「上世紀80年代,我帶著一批大中專學生來此舉辦夏令營,其中有一個項目是看看石馬槽能站多少人,後來一測,這裡能站30人左右。」鄭啟翔說。


  「如果是石馬槽,為何一塊立在半空,地上石頭支架有1.6米高,而另一塊放在地下?」記者詢問鄭館長。他說,因為院裡寺記載不詳,兩塊石馬槽也不見記載,「不知道後人有沒有動過石馬槽」。


  記者查閱《永泰縣志》,嵩口石馬槽是永泰縣目前發現最大的石馬槽,「經過第三次文物普查,我們已經將石馬槽列入《中國文物地圖集》,這在全國都很罕見。」鄭啟翔說。根據資料記載,石馬槽最有名者,當數相傳為關羽赤兔馬的專用馬槽,現收藏於湖北荊州博物館西院,長約5米,寬約1米。永泰嵩口出現的這個石馬槽與之規模相當。


  300多年牛皮鼓成「鼓王」


  牛皮鼓敲了300多年,這個牛皮可不是吹的,它位於嵩口鎮東坡村,是清初傳下來的,歷經300多年依然完好無損。


  牛皮鼓藏在東坡村的東坡首社,這是該村男女老少聚會的場所。嵩口鎮副書記侯新洪介紹,東坡首社原來是寺廟,始建於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建築面積有800多平方米。「後來成了村民集會的地方。清嘉慶年間才有東坡首社,但這面鼓從寺廟建成之初就留了下來。」


  這面鼓呈橢圓形,根據現場測量,直徑1.6米。記者試著敲了兩下,鼓聲隆隆,十分清脆,「從來沒有壞過。前10多年我們用鐵線將它纏繞一圈,怕牛皮鬆了。」村民陳貽松說,「以前村裡只有在初一、十五敲鼓,召喚大家來東坡首社集會。」


  「在南方很少見到這樣的大鼓。這面鼓不僅年代久遠,而且直徑巨大,因此可以稱得上『鼓王』。」鄭啟翔說。目前,該鼓已經收錄進《中國文物地圖集》。「嵩口出現這麼多文物是和嵩口的地理位置分不開的,這裡以前是商貿重鎮,古有「小荊州」之稱,經濟發達,名人輩出。2008年嵩口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