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上的格格不入:孔明為何總是和魏延過不去?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省信陽市溮河區三里店)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期間魏延多次請諸葛亮給他統領一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因而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 。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
關羽攻打長沙時,只領本部五百名校刀手。便跨下海口,要斬黃忠、殺翰玄。黃忠字漢升,南陽人,己年近六旬,卻有萬夫不當之勇。孔明再三叮嚀,千萬不可大意。韓玄是太守,性急多疑,不得人心。黃忠出戰,果然名不虛傳,與關羽斗一百回合,全無破綻。關羽雖然驕傲,十分好強。對真正勇敢善戰的義士,卻也十分敬重。他和黃忠交手後,已改變主意,要投降黃忠。
次日再戰,黃忠戰馬失蹄,被掀在地下。關羽並不殺他,要他換馬再來一決生死。韓玄知道黃忠射箭百發百中,問他為什麼不射?黃忠心想關羽如此義氣,不忍殺害,自己又怎麼能夠射他?韓玄懷疑黃忠作戰不力,必有私心。因此喝令左右捉不黃忠,推出城門外斬首。 魏延平日就厭恨韓玄殘景不仁,輕賢慢士。當日挺身而出,救下黃忠,教百姓同殺翰玄,向關羽投降。
關羽請黃忠相見,黃忠托病不出。劉備與孔明隨後到來,待黃忠甚厚,親自到府拜訪,黃忠終於投降。關公引魏延來見,孔明卻喝令刀斧手推出折了。原來他想起由樊城走襄陽的時候,魏延開門歡迎那一番舉動。劉備驚問緣由,說魏延是有功無罪的人,為什麼要殺他? 孔明說:「食其糧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所以先斬之,以絕禍根。」劉備說:「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孔明指魏延說:「 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魏延喏喏連聲而退。黃忠和魏延同時歸順,命運卻完全不同,這是什麼道理?值得好好研究。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原本自襄陽就要投入劉備陣營,由於稍有落後,不得已來投韓玄。但是韓玄責怪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所以魏延很感委屈,這才趁機殺韓。孔明是不是由於這種原因,斷定他不足不義,我們不便猜測。至少說他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我們覺得一眼看得出的東西,未必準確。以孔明的謹慎,又值需要大量人才之際,很可能只是借口,而不是真實依據。
孔明對劉備、曹操、孫權、周瑜、魯肅,以及東吳群儒、劉備核心圈子的人物,當然知之甚詳。魏延在當時,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不可能列入孔明個案研究的範圍之內。這一次的事件,讓我們明白:就算孔明這樣神通廣大的人士,對於不熟悉的人,仍然免不了「以 第一印象來論斷」,而有所偏失。魏延雖然在劉備勸阻下,留在軍中。卻從今以後,一直隱隱約約,和孔明有一些芥蒂。實際上,這是兩人的頻率,並不相合。我們通稱為不夠投緣,以致難有默契。孔明最好不要當著魏延面前,尚未和劉備商量好,便獨自做出判決。劉備事先同意,殺就殺了。不但不致留下後遺症,而且殺一儆百。叫某些心存不良的投機份子,少來這一套。
魏延呢?有了孔明這一道下馬威,應該自做抉擇,是改變自己,還是改變環境?兩樣都不改,遲早會喪命。看起來魏延真的是悲劇性角色,做好不得賞識,常常遭誤解和委屈。孔明的原意,是當眾給予難堪,希望他記住教訓,改一改自己的態度。不幸的是,江山易改而本性難移。魏延一路走下來,雖然有起伏,終久不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