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重慶28層高樓壓住巴蔓子墓 | 陽光歷史

 

A-A+

[圖文]重慶28層高樓壓住巴蔓子墓

2015年05月16日 古墓探秘,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272 次

明年底前完成古墓原地修復



28層高樓壓住巴蔓子墓(圖)


終年不見天日的巴蔓子墓




28層高樓壓住巴蔓子墓(圖)


「巴蔓子墓」文物保護牌



在渝中區七星崗28層的渝海大廈下面,隱藏著巴蔓子的古墓。古墓的石拱裡邊沒有燈,沒有乾淨寬敞的平台,也沒有肅穆安靜的氛圍。


這一切明年有望得到改變。渝中區文廣局有關負責人昨天表示:他們將馬上對巴蔓子古墓進行修復。



28層高樓下藏古墓



七星崗一帶的老居民把巴蔓子古墓稱為將軍墳。對每一個打聽將軍墳具體位置的人,他們都會熱情相告:順著通遠門往下走,看到前邊的傢俱市場沒有?那裡掛了個廣告牌,從巷子拐下去,就到了。



巷子下的傢俱市場,擺滿了沙發、床、桌子、椅子,而且這市場是封閉的,沒有其他出口。茫然四顧,記者猛然發現市場內一根水泥柱子上,掛著「巴蔓子墓」文物保護牌。穿過滿地傢俱,向柱子靠攏,才發現柱子後邊有一個石拱,裡邊靜靜躺著一方古墓。



石拱裡邊沒有燈,終年昏暗,能隱約看見六邊形的古墓前立著石碑,圍了一圈欄杆。墓高2米多,石頭顏色已經發黑,邊緣開始風化。古墓上邊罩了一個近4米高的石拱,石拱外立著兩根粗大的水泥柱子,上面連接著渝海大廈。



高樓面對著車水馬龍的中山一路。每天,成千上萬的市民從這條路上經過,卻很少有人知道,旁邊躺著巴蔓子。



三峽博物館地方史專家馮慶豪介紹,這座古墓相傳建於戰國,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由於敬重巴蔓子將軍,歷代均有修補。1930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山坡,古墓外邊有圍牆和石刻的對聯等。此後由於修建公路,圍牆和石刻被毀。20年前,這裡修建高樓,古墓就被壓在樓底,不見天日。



這棟高樓是怎麼建起來的?當初的手續已很難查閱。



明年底前原地修復



讓巴將軍躺在這麼一個地方,很多市民都感到辛酸,呼籲政府採取措施改變現狀。這其中,有九龍坡區的小學生,有七星崗70多歲的老居民,還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怎麼改變?將大樓推掉,讓古墓重見陽光,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付出的經濟代價太大。市民建議主要有二:一是搬遷,一是原地修復。



馮慶豪等專家反對搬遷:「把七星崗的文物搬遷到佛圖觀公園或者通遠門,就好像把北京的文物搬到重慶來一樣,會失去它的本來價值。」



經過專家反覆討論,渝中區最終決定原地修復。



渝中區文廣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政府將清除古墓周圍的傢俱店,將這裡打掃乾淨。然後修一條便道,方便市民參觀憑弔。古墓的石拱裡邊要安燈,還要在石拱周圍增設浮雕,介紹巴蔓子的生平事跡,以及他所體現的忠義精神。



修復方案正在進行進一步優化,預計明年底前完成修復。



持續千年的誤會



這座古墓裡邊,是不是真的埋葬了巴蔓子?歷史上有許多爭論,還產生了一個持續1000多年的誤會。



在500多年前的明朝時期,離巴蔓子逝世已有1000多年歷史了,人們一直以為這裡埋葬的是巴國國王。當時一位作家寫了本《蜀中名勝記》,這樣描述七星崗:「郡學後蓮花壩、有石磷石虎,相傳為巴王塚。」過了200來年,明朝崇禎年間,禮部尚書王應熊看上了這塊地盤,準備在這裡修花園,把古墓拆掉。這下子把老百姓惹毛了,他們群起攻之,制止了毀墓行為,同時發現了一些新東西,證明這裡埋葬的不是國王,而是將軍,所以把這裡叫做將軍墳。



此後古墓歷經劫難。1940年,日本飛機轟炸使它受了小傷。清朝至今,古墓先後修補了5次,但爭論依然沒有停息:有人說巴蔓子的頭葬在湖北,身子在重慶,具體位置無法查詢,這裡只埋葬了他的衣冠;還有人認為,具體史料越來越少,沒有人知道巴蔓子長成什麼樣子,平時穿什麼衣服,拿什麼兵器,他已虛化成一個傳說。



現在我們擁有的高科技手段,已經可以探測古墓,知道裡面埋葬了什麼。但馮慶豪認為,這個答案已不重要!我們應懷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一如既往地敬重巴將軍。因為社會需要忠義精神,這種精神需要載體。



巴將軍不是傳說



據介紹,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重慶這塊地方叫巴國,發生內亂。巴蔓子向遠在湖北一帶的楚國借兵,答應平亂之後回報三座城池。後來,「亂既平,蔓子不忍國家割讓城池,乃自刎以頭授楚使,請向楚王致歉。」



巴國最鼎盛時期,面積大約是現在重慶的兩倍左右,東到奉節,西至四川宜賓,北到陝西漢中,南接貴州。重慶、墊江、豐都、四川閬中都曾經當過巴國首都。由於地盤太大,巴國還進行了科學的區劃:主要在長壽一帶放牧,在九龍坡冬筍壩一帶買賣東西,建立市場。國王墳墓主要埋在涪陵一帶。2002年9月,市文物考古所在涪陵挖出了13座巴王墓,裡邊有大量的純金寶劍、玉珮、玉璧等。



遺憾的是,巴將軍卻無法阻擋國力的衰弱。後來由於受到楚國擠壓,巴國不斷後退,從忠縣、豐都、涪陵退到重慶,收縮到四川閬中,最後被秦國所滅。



馮慶豪說,眾多史料可以證明,巴蔓子是第一代重慶男人的典型代表,耿直豪邁,就好像《我是重慶崽兒》唱的那樣: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城,城裡面的人脾氣大得嚇死人,手來了手斷,腳來了腳斷,腦殼來了七噗嚨聳稀啪爛……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