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為何被貶為台澎知縣?李光地的最終結局
清朝康熙王朝李光地字晉卿,號厚庵,又號榕村,福建泉州安溪湖頭人。1681年李光地保薦施琅領軍,結束明鄭;是清初著名的政治人物與理學家。同時代的學者尊稱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國」。李光地是理學家,思想守舊倡導禮樂,實行海禁措施,限制了礦業的發展,對康熙晚年的決策有決定性的影響。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光地出生於有詩書教養的祥華富紳吳家。自幼聰穎,五歲便從師授讀,「未嘗一啟齒,發聲試之,輒已成誦,不失一字。善屬對,矢口驚人。塾師弗能教也」。13歲遍讀群經,18歲編寫《性理解》,19歲寫《四書解》,20歲寫《周易解》,24歲輯《歷像要義》,25歲通律呂之學,後又從著名學者顧炎武受音韻之學。清聖祖康熙九年(1670年)登進士第五名,李光地因涉及同年進士陳夢雷「賣友案」而聲名不好。三藩之亂時,兩人合謀由李光地上蠟丸密疏向清廷提供福建前方情報受到康熙讚許。平叛之後,身陷叛軍的陳夢雷便成了附逆罪臣,逮捕下獄,貶戍奉天。李光地卻扶搖直上,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非但不救陳夢雷,反而落井下石。陳夢雷被逮入獄。陳夢雷悲憤至極,於七月份寫下了《告都城隍文》,揭露李光地的背信棄義行為。陳夢雷十分憎恨李光地,罵他是「欺君負友」之徒,還寫了《與李光地絕交書》。
康熙十九年(1680年),刑部尚書徐乾學代李光地起草一份疏稿,反映陳夢雷在耿精忠叛亂時有功國家的表現,逼李光地上奏。李光地難以拒絕,遂具名上奏康熙帝,請求寬免陳夢雷,改為流放奉天。並且上疏:「鄭經已死,子塽幼弱,部下爭奪,宜急取之。」這種對形勢的正確估計,改變了康熙原來的「台灣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的看法,支持李光地的正確主張。正確的決策還需要有賢能的官員來執行。李光地力薦施琅說:他是「海上世仇,其心可保」,又熟悉海上情況。其人還有謀略,為「海上(鄭氏)所懼」。康熙採納了李光地的建議,大膽任用一些人「以為不可遣,去必叛」的施琅。由於施琅「治軍嚴整,尤善水戰,諳海中氣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兵進駐台灣,當地人民「壺漿迎師,接踵而來」,終於結採了分裂局面。李光地為中國的統一作出了貢獻。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光地因薦施琅率軍統台有功,被擢升為掌院學士。三年後,因同僚誣告,被革職,降為通政使。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一月,康熙帝命李光地為直錄巡撫。就任才三個月,康熙帝就面諭李光地親自踏勘漳河和滹沱河,並上奏治理方案。李光地得旨後迅即行動,於次年四月上呈周詳的治漳河方案康覽後,表示贊同,下旨迅速施行。秋後,李光地批示兩岸州縣官府組織民眾疏浚河道,使漳、滹兩河由館閣流入大運河,又開通單家橋處的老漳民子牙河的支流。前後只用十個月,子牙河工程告竣。康熙帝親臨巡視,十分滿意,御賜李光地《子牙河詩》。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月,康熙帝命河道總督王新命和工部侍郎赫碩茲治理永定河,事過一年,毫無成效。康熙帝甚怒,待命李光地查核河上物料、錢糧。李光地遵旨「確查題參」,如實上奏。康熙帝撤王、赫二人之職,授李光地負責治理永定河事宜。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李光地為民請命,請求赦免「偷墾之罪」,允許百姓繼續耕種這些田地,以體現「皇上優恤黎民之至意」。康熙准奏。清初歷時數十年的「圈地」弊政,終於在李光地任直錄巡撫和大學士期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糾正。
康熙四十年(1701年)正月,又派工部侍郎白碩色協助。二月,李光地奏請全面動工。李光地嚴密規劃組織,劃界承包,專人負責。他乘船駐柳坌口,每天巡視工地,督促指揮。百姓起初不解其意,消極怠工,甚而口咄怨言。李光地即召集父老民眾,說明修建永定河水利工程功在國家,利澤百姓,從而調動了民工的積極性,原定一年完成的工程,仍四十天就竣工了。康熙帝親自巡視工程,為表彰李光地的功績,特頒賜詩、字,並御書「夙志澄清」匾額。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再賜李光地「夾輔高風」御匾。「夾輔」,意即左右輔佐;「高風」指李光地德才兼優,風格高尚。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八月,康熙帝在熱河又賜李光地「謨明弼諧」御匾,以褒揚他「計謨明智,抉弼和諧」。太子被廢後,李光地開始輔助後來的雍正帝。康熙五十七年五月,李光地病逝京寓。雍正帝稱李光地為「一代之完人」,雍正元年(1723年)追贈太子太傅。曾奉敕編纂了《性理精義》、《朱子全書》、《周易折中》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