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楊振寧預言中國10年內出諾貝爾獎得主
楊振寧做客電子科大清水河校區
如果您沒有見過楊振寧教授、沒有聽過他演講,請不要再一味將88歲的老人定義為大眾意識上的「體衰」、「思維遲鈍」。昨日,這位物理學家、首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在電子科技大學演講2個多小時呈現的狀態,讓大家震驚了:居然沒有喝過一口水,沒有長時間停頓過講話,重複和口誤僅僅一兩處,不過立刻就修正了。
在這場以「我的學習與研究經歷」為主題的演講中,大學生們聽得聚精會神,學校也使用電視直播,讓三個校區的數萬學生接受教授的學術洗禮。
楊振寧:「當直覺與書本知識衝突,是最好的學習機會,抓住它,你就可能走入新的境界。」
相信直覺 也許會有所收穫
7歲到15歲,楊振寧成長在清華園。初中時,他在學校的小圖書館裡找到一本《神秘的宇宙》,一個鐘頭很快讀完他認為簡單的文字,對其中二十世紀初年的三大物理改革非常感興趣,從此開始留意這方面的信息。這次閱讀,就好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他研究物理的視野門窗。
1937年,戰爭讓家人和楊振寧顛沛流離。楊振寧在高二就準備考試讀大學,於是借了一本物理書籍在家裡閉關學習。他一直不明白為何圓在旋轉之時,加速度等於速度的平方除以半徑,整整想了兩天,最終搞懂了向量的重要性。
「為何書中寫著圓旋轉力量會向著圓心?我的直覺說那是不對的!於是我反覆思考,最終在直覺和書本的衝突中收穫了學習的方法。」在演講過程中,楊振寧每講一個小段落就特意總結一下經驗教訓,不難推斷他喜愛思考的好習慣從少年時代就已形成了。他說,其實4歲的小孩已經能根據汽車的速度判斷出還有多久到自己的跟前,如果家長抓住孩子的直覺培養,也許能收穫意想不到的成績。
楊振寧:「『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古訓不夠,還要學會滲透性地學習。」
楊振寧夫婦
勇於表達 即使是錯誤觀點
楊振寧在西南聯大時,與黃昆(半導體物理學家)和張守廉同住一室,他們除了常侃電影明星、政治事件、歷史觀點,更多的則是無休止地辯論物理問題。學校沒有開水,他們就到茶館叫上一杯茶,討論一下午物理。因此,學校給他們起名「三劍客」。有一次對「群論」各自都有觀點,一直爭論到晚上回到寢室。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最後三人不約而同起床點起了蠟燭,從學者的典籍中斧正辨別各方的正誤。
「中國的學生喜歡在書中尋找答案,注重從理論推演現實,我出國後知道了,外國人喜歡先從現實去總結理論。」楊振寧先生出國後於1949年回國,他到復旦大學、深圳大學查看,發現書中全是關於「四大力學」的理論,學生的研究積極性被局限於其中。這些和以前的自己相似的中國大學生,他們專研於書籍,好思考別人的結論,卻忽略了一些新現象的發現。
在國外時,楊振寧建議中國學生去聽學校的大討論,學生不去,理由是聽不懂。楊振寧說:「外國人即使不太有把握的觀點都會說出來,而中國人只有自己有把握的才會表述或者去鑽研,其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古訓不夠,還要學會滲透性地學習,敢於表達和創新。」
在芝加哥大學留學3年,楊振寧每天都浸淫在學校邀請的各種大師的校園討論中,最後的同學中就有4位獲得了諾貝爾獎。他認為在大討論中表達和吸取觀點是非常重要的。
楊振寧:「年輕人不要害怕,如果你做學習研究遇到苦悶的話,是不是可以思考在總方針上做出修正。」
確定目標 就不要輕言放棄
同學們對楊振寧的精彩演講報以熱烈的掌聲
樂觀估計 中國10年拿諾獎
很長時間,楊振寧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做研究。那個研究所被譽為「象牙之塔」,裡面只接受教授和博士生,研究頂尖的問題。他就是在那裡獲得了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也在研究所。「我們年輕的教授大多對他的研究不太感興趣,但是我們尊重他。他不會騎單車,也不坐車,每天定時走路到研究所。」楊振寧說,有一次兒子想與愛因斯坦拍照,他便對準愛因斯坦到研究所的時間,帶著兒子在路上製造相遇的機會。果不其然,愛因斯坦同意了與兒子拍照。而就在第二年,愛因斯坦就去世了。
說起諾貝爾獎,楊振寧認為「20年內中國人將拿到這個獎項」的說法,並不樂觀。「我認為10年就可以實現。」他對大學生們說,歷史證明中國完全有這個實力,就好像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在幾十年內把95%的文盲比例改寫到只有5%一樣,這已是一種巨大的歷史貢獻。華西都市報記者 肖笛 攝影 陳羽嘯
1945年,楊振寧作為清華大學最後一屆留美公費生到了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他一直認為自己在實驗物理上有所欠缺,於是訂立了自己的論文目標,希望在完成論文的過程中彌補知識缺陷。不巧,他並沒有選擇到該領域的大師作為導師,最終跟隨了後來也是名噪一時的泰勒。
為了完成最後的論文,楊振寧研究各種觀點,有四五個觀點卻都是鑽研不到兩個月無果便放棄了,最終訂立的論文目標實驗物理更是無法落筆。他詢問泰勒,泰勒勸說他換用一篇他的研究成果,因那篇文章加長後足以達到畢業要求。楊振寧思索了很久,是不是應該更改目標呢?在深思熟慮後選擇放棄讓他如釋重負,而他那篇小論文在經過豐富後,講述了享譽全球的「臨界指數」,後來在這方面的延伸研究則獲得了諾貝爾獎。
楊振寧歸納了幾十年的研究,認為一個觀點行不通、又可以研究其餘觀點,說「年輕人不要害怕,如果你做學習研究遇到苦悶的話,是不是可以思考在總方針上做出修正。」
楊振寧:「20年內中國人將拿到諾貝爾獎,並不樂觀,我認為10年就可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