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李自成行宮塵封的傳奇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李自成行宮塵封的傳奇

2014年08月21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81 次


 


行宮外景


 



 


鎧甲 


 


    《米脂縣志》記載:三國時的天下美人貂蟬是米脂人;《綏德縣志》記載:「才貌雙全的呂布是綏德人。」歷史上貂蟬嫁呂布,呂布戲貂蟬的故事成為後人百談不厭的一個永恆話題。史書記載各異,且不去管它。但是,米脂的女子長得漂亮,綏德男子長得英俊,卻是事實。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在陝北文化裡關於這兩個地名的記憶,很多情況下都讓人在繞指柔與百煉鋼的故事中產生無盡的遐想。不過,米脂的胭脂川裡除了有貂蟬這樣的國色天香,也出了李闖王這樣的草莽英豪。

     2009年5月初的一個黃昏,我們步行出米脂縣城北門,看到盤龍山上一幢幢樓台疊峙,亭殿交錯,如巨龍盤臥,從山腳下直上山頂。這就是依山勢起伏修建而成的李自成行宮。站在盤龍山下,近在咫尺的李自成行宮寧靜而華貴。闖王已逝,而行宮依舊。在夕陽的掩映下,一段塵封的傳奇悄然走來。

    「盤龍山」

    明朝天啟年間連續乾旱,很多地方顆粒無收。宦官魏忠賢結黨營私,形成了統治階級內部的「黨爭」。結果不僅沒有減免賦稅和徭役,反而加重了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引起了很多地方的農民起義,比較著名的起義軍首領就有高迎祥、張獻忠、張存孟、王佐掛等。

    自成幼時家境貧寒,勉強讀了幾年書,十多歲時給財主家放羊,為給地主還債,種過田,打過鐵,當過驛卒。1630年,迫於生計向艾財主借債,因無力償還,被打入死牢。後越獄殺死財主,投奔闖王高占祥。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吊死在皇宮後的煤山上,宣告統治了276年的明王朝結束。

    盤龍山原名馬鞍山,位於米脂城北門外,是一座獨立的土石山包,因其形似馬鞍狀而得名。山南麓原有明嘉靖年間建造的真武祖師廟,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次年派他的侄子李過返回家鄉,將原馬鞍山擴建為行宮,是年11月,闖王李自成率大軍回故里祭祖,見行宮地勢雄偉,虎踞龍盤,遂賜名「盤龍山」。

    該山東傍飲馬河,南眺文屏山,西臨無定河,北依印台山。山上建築自上而下依形就勢,佔地面積3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整個建築由樂樓、梅花亭、捧聖樓、二天門、玉皇閣、啟祥殿、兆慶宮等7部組成。樓台疊峙,亭殿交錯,依山據險,構思奇巧,規模恢弘。

    盤龍山上的建築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先有李自成行宮,後有真武祖師廟。傳說李自成兵敗後,女真族入主中原,清廷下令剷除大順朝全部遺跡,闖王故里的父老十分懷念這位家鄉的英雄,不忍毀壞行宮,便搶先在啟祥殿內塑了真武祖師泥像,將行宮改為真武廟,保存了行宮原有的規模。先有祖師廟還是先有行宮,成為後世又一個爭論的話題。


 


    變通之法

    行宮建好後,李自成準備回鄉祭祖,可是走到綏德四十里鋪時卻突然接到西安軍情吃緊的消息,於是便星夜返回西安。第二年(元1644年)起義軍就失敗了。「闖王」兵敗後,清兵來到米脂,企圖把大順遺物全部銷毀。為了把這座行宮保存下來,米脂的父老鄉親在行宮的正殿、起祥殿內重塑了真武祖師像,把行宮偽裝成真武廟,才倖免一炬。李自成自此以後,再沒回到故鄉米脂縣。

    據光緒《米脂縣志·建置志·寺觀》記載:「米脂柔遠門(北門)外出蟠(盤)龍山下」修建的這處建築,是一所「真武廟」,它創建於明成化年間。崇禎十六年(1573年),已在西安建大順政權的李自成率軍返回故鄉,在此駐蹕。因此,被人們又稱其為「李白成行宮」。目前能找到最早記載「李自成行宮」的書籍是米脂文人李健侯寫的《永昌演義》(1926—1930年創作,1984年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發行)。其中365—370頁寫到,崇禎十六年(1643年)冬,李自成命李過率兵攻打延綏,並回米脂修復祖墳、改造馬鞍山營房。李過回縣後申飭知縣徵調民夫14000名、工匠2000名分頭興工,用45天時間完成祖墳、馬鞍山營房兩處工程。「馬鞍山行營大殿五間,後殿五間,左右配殿前後共二十間,宮門二座……」不久李自成回到米脂,後來「……傳令改馬鞍山為盤龍山,正殿曰啟祥殿,後殿曰兆慶宮……」,「李自成失敗之後,清廷命令叫把大順遺跡完全剷除,地方上人士覺得不忍將它毀壞,遂想出一種變通方法,在那大堂上塑一座真武祖師像,把這座行宮改為真武廟」。

    揭竿與敗退

    李自成是陝西米脂人。有關研究者認為,陝西長期以來是社會矛盾的焦點。這兒土地貧瘠,生產落後,賦稅和徭役嚴重,加之連年發生災荒,農民生活比其他地區更為困苦,階級矛盾尖銳。這一地區又是蒙、漢、回民雜居地區,是激烈的民族鬥爭場所,各族人民與明朝統治者矛盾很深。因此,陝西地區成為最早醞釀和爆發農民起義的地區。

    天啟七年(1627年)三月,陝西大旱,莊稼顆粒無收。澄城知縣張斗耀不顧饑民死活,仍然催逼賦稅,敲骨吸髓地搾取農民。白水縣農民王二聚集了數百個無法活命的農民,他高聲問大家:「誰敢殺死知縣?」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我敢殺。」於是王二率饑民衝進縣城,殺死張斗耀,揭開了明末農民軍起義的序幕。

     1644年4月13日,率二十萬軍親征駐守山海關的明朝將領吳三桂,進行一片石戰役,22日,吳軍戰敗。吳三桂乃降於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兩軍聯手擊潰李自成。4月29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次日逃往西安。行前火燒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築。由於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順軍的節節敗退,很多投降大順的原明朝將領復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於是疑心日盛,終於妄殺李巖等人,致使人心離散。

    歸宿之謎

    對於李自成的歷史悲劇,早在1949年中國革命勝利之時,毛澤東就向全黨推薦郭沫若寫的《甲申三百年祭》,告誡全黨「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

    李自成失敗後,他的歸宿問題,300年來一直是個未解之謎。當前的爭論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李自成在湖北與清軍交戰失利後,僅帶28騎,奔往通山縣九宮山,突遭以陳九伯為首的地主武裝襲擊而死,年僅39歲。贊同這種觀點的有著名歷史學家姚雪垠、謝承紅、吳晗等。

    另一種觀點認為,李自成用金蟬脫殼之計,來到了湖南省石門夾山寺隱居為僧,直到69歲時圓寂。這種觀點是依據1981年該寺發掘奉天玉和尚墓出土的許多文物,與當地流傳李自成出家為僧的一些故事極為吻合,專家們又根據出土的碑石、墓磚上有關文字、圖案等,推斷出與陝北的風俗習慣有關,認為這個和尚極有可能是李自成。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攻破潼關,李自成經襄陽入湖北,試圖與武昌的明朝總兵左良玉聯合抗清,左良玉東進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側」征討馬士英病死途中。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軍一擊即潰。5月在江西再敗,後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被忠於明朝的地方武裝殺死。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李自成脫逃後削髮為僧,在湖南省石門縣夾山寺出家,近年來也有研究者撰文指出李自成兵敗後隱居到甘肅蘭州青城一帶。

    據有關史料記載:李自成兵敗後,究竟死於何時、何地?至今還是個謎。從1645年至今,300年來,翻開所有官私文乘、文錄、譜牒、方志及野史,都找不到真正的說法,但歸納起來卻有八種傳說:一說死於黔陽羅公山;二說死於辰州九宮山;三說死於通城九宮山;四說死於通山九宮山;五說死於廣西峽山;六說死於平陽;七說死於宜嶂莽山;八說死於禪隱湖南石門夾山寺。鑒於這種情況,在米脂的李自成行宮紀念館中,暫以九宮山遇害和夾山寺禪隱兩說並存建檔展出。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