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日本為何疏遠西方? | 陽光歷史

 

A-A+

甲午戰爭後日本為何疏遠西方?

2017年08月20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188 次

  十九世紀,明治維新為日本打開了一扇「全景天窗」,經過漫長文化焦慮煎熬的日本,似乎突然找到了文化方向,那就是從制度到文化「歐化」(西化)。

  西方制度令日本受用無窮,然而,西方文化卻令日本加劇了文化焦慮。尤其在西化日本成型後,一味想跟亞洲說再見、一心想融入歐洲的日本,遭受了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打擊後,刺激了日本文化主體性覺醒,有意疏遠了西方。

  這起重大歷史事件,就是發生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的「三國干涉還遼」事件。甲午戰爭結束後,戰勝國日本眼看將要得到夢寐已久的中國遼東半島,但是,法德俄「三國干涉還遼」,卻讓日本空歡喜一場。

  「三國干涉還遼」從軍事上講,使日本「痛失遼東」戰略要地,從文化角度上,標誌著西方對日本的排斥。「三國干涉還遼」後,日本人開始對本國「西化」國策進行反思,他們認為,「漢化」不行,「西化」也不行,必須要尋找到自為主體的「日本主義」。

日本漫畫中的甲午戰爭

  如何建立「日本主義」?既要排除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儒佛兩家影響、又要保持與西方的文化距離?

  一批日本學者再次適時「出土」了「神道文化」。

  20世紀三十年,日本有個著名哲學家叫高山巖男,他從《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尋找土生土長的日本精神,結果找到了國家神話。他認為,日本的神話故事,多講建國的由來、皇室的起源、國家的發展等,自然神話和文化神話,都從屬於國家神話。而以國家神話為根基的日本文化,經過「漢化」和「西化」後,已經成為「世界的世界」文化,在他看來,中國文化早已過時,西方文化也早晚衰落,惟有國家神話能永恆推動日本崛起。

  於是,日本神道文化再次被拔高。原為日本地方文化的神道文化,因為國家苦於放大原創,便由地方文化轉成國家文化。與其用儒學教育臣民成為天皇的馴服工具,不如用神道鼓舞民族信心,把日本的歷史精英們一道「封神」,從而讓國民死心塌地地跟著他們走,甚至把東方領袖國天經地義地說成是日本。

  於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神道頓成無價之寶,其功能被無限放大,從那裡尋找土生土長的日本精神,變成了原創捷徑。以「和魂」替代「漢心」,以「神道」替代「佛心」,與明治維新明確提倡「和魂洋才」、「日本精神」遙相呼應。原來屬於地方性民間信仰的神道,徹底變身為全國性的國家神道。此間,崇拜天皇、信仰神道,與軍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無縫對接」,終於令「日本主義」煞有介事。

  甲午戰爭結束半個世紀後,日本對西方一哥美國發動了太平洋戰爭,這場戰爭,被日本軍政少壯派自詡為「東西文明的決戰」,儼然,日本此時已不是融入西方的小弟,而是東方霸主,要率領東方與西方一決雌雄了……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