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強國趙國如何滅亡的:竟毀於一個歌女之手?
比較春秋和戰國的歷史,我有個奇怪的發現。僅就女人來說,春秋時代齊國的女人整出的事情動靜都比較大,比如前面說過的莊姜、宣姜、文姜、哀姜、許穆夫人、齊姜、棠姜,都是齊國人。而到了戰國時期,女人的風頭似乎挪到了趙國,比如趙太后、李妹、趙姬和下面要講的趙倡後,都是趙國人。甚至史書並未說明國籍、幫助過信陵君的如姬,後世的文學作品(如郭沫若的話劇《虎符》)也把她當成趙女。
這其實是有道理可循的。齊國遠離中原,春秋初期受正統文化淫浸不深,舊俗猶在,民風淳樸,女人幹些讓中原人感到出位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而趙國雖居華夏文明核心區,但自趙武靈王改變政策之後,周邊各國的各種思潮、習俗紛紛湧進,所以趙國的女子比其他諸侯國的女子觀念變化得更快。
趙國在戰國時是大國,但在趙武靈王時期達到巔峰之後,就一直走下坡路,一代不如一代,屢被諸侯欺負。儘管外患不斷,國家危亡,但趙國的市井生活卻極其豐富、恬適,尤其是都城邯鄲,商業發達、歌舞昇平,是當時各諸侯中最繁華、最誘人的大都會。這方面趙國很像中國後來的宋朝。有興趣的學者不妨認真對比研究一下。
由於趙國邯鄲是商賈雲集之地,為南來北往的商人提供消閒和娛樂的服務行業自然就發達起來,紅燈區到處都是。最後貴為王后的李妹、趙姬、倡後,都是從這裡大踏步奔向王宮的。趙女樂於當舞女甚至「小姐」,固然有民風的影響和客觀的需求,但當時的生存環境同樣不容忽視。趙國地少人多,勞作艱辛卻收成不多。邯鄲城繁華無比,吸引大量人員湧進。「京城米貴,居大不易」,爭取謀生的途徑,就是要投身最能賺錢的職業。這樣,趙女從娼,也是一種很現實的選擇。
寡婦兼妓女的趙倡後
一般認為趙國是在公元前222年徹底被秦國所滅,但那已經是趙國的宗室逃亡北方代郡組織的流亡政府。早在此前六年,趙國的都城邯鄲就被秦軍攻破,最後一任正式君主趙王遷也投降了秦國。而趙國這位真正的亡國之君趙遷,就是倡後的兒子。
倡後顯然是後人對她的稱謂,不僅不恭敬,簡直就是罵人。「倡」有兩義,一是指歌舞藝人,一是指妓女。倡後翻譯成白話,就是舞女王后或者妓女王后,顯然都不是好話。
正史中對倡後的記載很少,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中,也只是謙虛地表示他是聽別人說趙王遷的媽媽是個娼妓。但劉向在《列女傳》中對此堅決予以確認,並且一口咬定她是「邯鄲之倡」。
前面寫了那麼多各色女人哀婉曲折的成長歷程和光怪陸離的陰損招數,再來講倡後顯得很乏味。因為她也沒什麼更新鮮的事。
倡後少女時代肯定很嫵媚,因為她出嫁後,就把婆家攪得一團糟,估計有不少人想吃她的豆腐。不知是讓她氣死的還是給她整死的,倡後的丈夫早早地就撒手人寰,年紀輕輕的她於是守了寡。也不知是為生理所迫還是為生活所迫,倡後一頭扎進了邯鄲的紅燈區。
昏庸的悼襄王
一個寡婦兼妓女(或歌女),本來是不會有什麼光明前途的。但倡後運氣好,竟然因禍得福。在這裡,她讓愛逛妓院的趙國一把手悼襄王看上了。
從悼襄王這個謚號我們就能看出,這位爺也不可能是位明君。悼襄王繼位時,趙國鼎盛時期的良相名將如藺相如、趙奢已死,廉頗遠投魏國。他在位九年,全賴大將李牧獨力支撐,才使得強秦對趙國的兼併沒有得逞,使趙國維持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
如果趙悼襄王僅僅是把倡後當作一個床上工具,對趙國的未來反而不會有什麼影響。那麼,趙國的歷史甚至中國的歷史可能都得重寫。可趙王偏偏被倡後美貌誘惑得魂不附體,死活要娶她。
大將李牧不高興了,他勸趙王說:「千萬不能娶!這個女人心術不正,國家會因為她倒霉的。她把婆家搞得亂成那個樣子,大王您就不害怕嗎?」
本來,對像李牧這樣決定著國家前途命運的股肱重臣,君王一般是不應該也不敢得罪的。但趙王卻徹底被倡後灌了迷魂湯,竟然一點面子都不給李牧。他冷著臉對李牧說:「國家亂不亂,要看寡人的執政能力!」
把倡後娶進宮
趙王排除眾議,把倡後娶進宮。這時,悼襄王已有王后,並且已經立兒子嘉為太子。倡後此時的身份,只是一個妾妃。但沒辦法的是,這倡後就是能討趙王的喜歡,不久他們就生了一個兒子,取名遷。因為母親得志,這個遷也很受趙王的喜歡。
讓一個一國之君每天愛著、寵著,倡後的日子過得應該是很不錯了。但人是不會對已經得到的利益滿足的,倡後也一樣。倡後浸潤著更大的野心。
為了自己和兒子今後的長遠利益,倡後要採取行動了。她接下來的手段,其實也沒什麼創意,只不過是所有陰毒女人的慣用伎倆。
首先,她藉著自己受寵,不斷在枕頭邊向趙王吹陰風,說王后和太子的壞話,詆毀他們的名聲。接著,她又攛掇親信誣陷太子,使他被治罪。悼襄王昏庸,為討好他的寵妃,竟然樂得拿國家的法統做人情。於是,趙王廢了太子嘉,另立遷為太子;順道把原來的王后也廢了,改立倡後。
政權旁落
公元前236年,趙悼襄王死了,太子遷升任趙王,是為幽閔王。而這時趙王遷還不到八歲,趙國的執政大權,實際上落到了他媽媽倡後的手裡。
已經成為王太后的倡後尚存自知之明。她一個青樓出來的婦道人家,治理幾個男人還算駕輕就熟,但要治理一個國家,就勉為其難了。此時趙國最有能力的人才還是李牧,但倡後不敢指望。因為她知道李牧根本就不待見她。最後,她把自己的幫手定成了春平侯(《戰國策》稱春平侯,但《史記》稱其為春平君)。
春平侯本來是趙國的「牛」人,他是悼襄王的哥哥,也是趙孝成王時的國相,太子立的也是他。可春平侯時運不濟,當時秦國對趙國虎視眈眈,為了取得秦國的信任而自保,孝成王只好讓太子春平侯辭掉國相的職務,把他送到秦國當人質。之所以要抵押太子,是為了表示對大秦的重視和尊敬。
春平侯在秦國當抵押物第三年時,他的爸爸孝成王死了。作為太子,本來他是法定的接班人,但他的抵押期未滿,身處秦國不得歸。趙國也沒辦法,國不可一日無君,只好改立他的弟弟子偃繼位,即趙悼襄王。直到悼襄王幹了一年後,春平侯才被秦國放回祖國。
春平侯回國後地位很微妙,王位本是他的,可他因為為國貢獻卻丟了前程。悼襄王死時,春平侯還不到三十,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倡後盯上春平侯,一方面是自己急需一個鞏固地位的幫手,一方面也是害怕他有可能危及到已經接班的自己兒子的地位,同時還可以填補年輕喪夫的寂寥,可謂一石數鳥。
扶植黨羽,剷除異己
倡後能夠使出的全部本錢就是她的身體了,這是她的長項,倡後向春平侯發起猛攻,春平侯抵擋不住,倒在了倡後溫柔之鄉。
倡後用自己的身體把春平侯交換成了新的一家人。這時的趙國,是倡後的兒子當國王,倡後的情夫做國相,已經是鐵桶般的家天下。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扶植黨羽,剷除異己。
當時秦國之所以遲遲不能滅趙,完全是因為有李牧的奮力抵抗。秦國視李牧為眼中釘,李牧恰好又是倡後的宿敵。春平侯曾常年居秦,感情上與秦接近,在秦國肯定也結交了不少高層的朋友。劉向《列女傳》稱春平侯「多受秦賂」,應該是合理的。可憐的大將軍李牧,因為得罪了這家人,最後被栽贓誣陷,只得自刎以求清白。
倡後自毀長城,秦國便再無顧忌。秦將王翦聞知李牧死,立即率兵攻趙。趙軍象徵性地抵抗了一下,很快一敗塗地。公元前228年,秦軍攻入邯鄲,生俘趙王遷,趙國滅亡。
秦王對趙王遷這個窩囊廢還算大度,沒有殺他,將其流放到了遙遠的房陵(今湖北房縣)。據說趙遷在房陵流放中悔恨交加,思懷故鄉,常到山頂北望。不久,趙遷餓死在茅屋裡。
倡後的下場比兒子還慘。秦國攻佔邯鄲後,趙國抗秦的抵抗組織找到了倡後,在大街上就把她殺了,而且,還一個個尋到了她的族人,將其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