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為何力排眾議支持左宗棠少數派收復新疆? | 陽光歷史

 

A-A+

慈禧為何力排眾議支持左宗棠少數派收復新疆?

2016年08月11日 史海秘辛, 慈禧, 皇帝的女人們 暫無評論 閱讀 165 次

  慈禧為何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早在清朝乾隆時代,清軍平定西域大小和卓叛亂,收復全部土地。喜歡別出心裁的乾隆皇帝把西域命名為新疆。其實,新疆一點都不新,這是一片自漢代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清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中亞細亞的安集延國派將軍阿古柏入侵我國新疆,攻佔南路八城,不久又佔領了北路的烏魯木齊和伊犁地區,並於同治六年悍然宣佈成立「哲德沙爾汗國」。為了達到永遠佔領新疆的目的,阿古柏又公然開始在新疆各地徵收地稅,命令祖居這裡的各族人民一律遵照安集延人的風俗,「光頂圓領」,剪去髮辮,改變服裝,意味著新疆已是安集延國領地。此時,沙俄也開始插手新疆事務,公元1871年7月,沙俄軍隊越過邊境,侵佔了伊犁九城地區,「設官置戊,開路通商,曉示伊犁永歸俄轄」,並對清政府謊稱「代為收復,權宜派兵駐守」。而遠在大西洋的英國也虎視眈眈,意圖瓜分中國西北。

  就這樣,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新疆,面臨著從大清國的版圖上消失的危險。

  而恰在此時,日本入侵我國台灣,西北邊疆和東南海疆同時告急,於是,引發了清廷一場「海防」與「塞防」的大辯論。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海防派堅決主張放棄新疆;以左宗棠為代表的塞防派堅決主張收復新疆。而主持這場大辯論的是垂簾聽政的慈禧皇太后。

  當時任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向慈禧太后上奏說:「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煙稀少。乾隆年間平定新疆,傾全國之力,徒然收數千里曠地,增加千百萬開支,實在得不償失。依臣看,新疆不復,與肢體之元氣無傷,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為好。」


  而時任陝甘總督左宗棠卻說:「天山南北兩路糧產豐富,瓜果纍纍,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藏量極為豐富。所謂千里荒漠,實為聚寶之盆。」左宗棠此時雖坐鎮西北,但他對於大清朝的國防形勢瞭如指掌,因此他說,「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環衛北方,百數十年無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若新疆不固,則蒙古不安,匪特陝、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而況今之與昔,事勢攸殊。俄人拓境日廣,由西向東萬餘裡,與我北境相連,僅中段有蒙古為之遮閡。徙薪宜遠,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為綢繆者也。」

  在左宗棠看來,「若此時即擬停兵節餉,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冠進尺」,收復新疆,勢在必行。勝固當戰,敗亦當戰。倘若一槍不發,將萬里腴疆拱手讓給別人,豈不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民族情感在左宗棠心裡最為濃烈,最為深刻,當民族最危急的時刻到來之際,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為和平而戰,為捍衛民族的光榮而戰,直到最後勝利。看起來是「海防」與「塞防」的分歧,是兩個人的辯論,兩種思維方式的對比,實質上是兩條路線的鬥爭。面對滾滾硝煙籠罩天山南北,一個是要盡快撲滅硝煙、平息浩劫;一個是聽之任之,只求不傷元氣。

  自古以來,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而湘鄂多堅毅不拔之人。江淮平原,水鄉曲巷,則人性柔和也在所難免。在這場朝廷大辯論中,身為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在台灣被日本入侵之時,強調「海防」的重要不無道理,但是,這位大清國的三朝元老重臣此時卻犯了一葉障目的錯誤,強調了「海防」而忽視了「塞防」,以至於忽視了整個中華民族利益。李鴻章在晚清的外交事務和海防戰線雖然多有建樹,但此次卻站在狹隘的國家主義立場上,阻止收復新疆,無疑成為了李鴻章一生最大的污點。

  當時,朝廷上下大都支持李鴻章的「海防」觀點,只有大學士文祥和湖南巡撫王文韶二人支持左宗棠的「塞防」主張,堪稱少數派。而慈禧在關鍵時刻最終卻力排眾議採納了左宗棠的建議,使左宗棠得以率兵西征。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左宗棠率軍就打敗了安集延國的入侵者,消除了所謂「哲德沙爾汗國」的毒瘤,收復新疆所有失地,並正式在新疆建省,保持了中國領土的完整,有效的防禦了沙俄的侵略和擴張。那麼,一貫在外交上小心謹慎的慈禧為什麼支持左宗棠等少數派收復新疆呢?

  首先是慈禧認為左宗棠說的理由更充分

  左宗棠認為,對於國家的安危,「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不得偏廢其一。這從他的上奏朝廷「萬言書」可以清楚地看出,當時左宗棠對於整個國家領土神聖不可侵犯,以及收復新疆的迫切性,時刻保持的清醒認識。以下是從「萬言書」中摘錄下來並翻譯成白話的幾段譯文,以饗廣大網友:

  一、新疆的面積很大.佔全國土地面積的六分之一,非常重要。依我說,凡是祖國的領土,一寸土地也不能輕意讓給外國人,不要說這六分之一的廣大肥田沃土了。

  二、有人說人家有洋槍洋飽,咱們打不過人家。我以為只要整軍精武,嚴明紀律,精求槍炮,發揚敢打敢拚的傳統.必然可以轉弱為強.打敗這兩個勞師遠征的敵人。

  三、新疆與西北各省,乃是華夏整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個人失去了四肢,他還能好好地生活麼?也許李少荃(鴻章)不要四肢還可以活著……

  四、李少荃說,「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間始歸版圖」。這種說法實在是數典忘祖!早在周、秦、漢、唐時代.已有西北,並有了隸屬關係。縱觀歷朝各代,每當國家衰亡時,總是最先丟失西北,為了保住東南,結果導致全民族的災難。因此,只有保住西北,才可控制東南;光想保住東南,不但保不住東南,勢必最後連西北都失掉。


  五、由於清高宗乾隆皇帝平定了西北叛亂,削平了準噶爾部,兼定了回部,並且開新疆,立軍府第一系列措施之後,才使關內一百多年來「無烽燧之警」,老百性過著安穩日子。這麼巨大的功勳偉績,李少荃卻視而不見,不知是何居心?

  六、新疆一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到處是土肥泉甘,物產殷阜,絕不是李少荃所說的「數千里之曠地」。歷朝歷代,每當國家衰弱時刻,總會有一些目光短淺的人提出要放棄新疆這塊寶地。當年乾隆皇帝出兵時,也有人反對,說是得不償失,說什麼,取之雖不勞,而守之或太費』。那時龔自珍曾痛斥這些人是「淺見愚識」,是一些「下裡鄙生」……

  其次是慈禧對於左宗棠為人處事風格十分瞭解

  慈禧深知左宗棠在事關大清國整體利益上從不讓步。比如,曾國藩在一次處理「天津教案」時濫殺無辜,向洋人示好,換來的卻是侵略者的步步進逼。左宗棠勃然拍案而起,大聲疾呼說,「中國有蕭牆之憂,各國豈獨無池魚之類!」為此與曾國藩這位朝廷重臣一時失和。左宗棠主張用戰爭換和平,用戰爭維護國家的統一。因此,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強硬主張,在慈禧看來,危急關頭更能顯示忠臣良將的忠君愛國熱忱,考驗出他們對國家的赤膽忠心。

  第三是慈禧身為旗人,十分清楚大清國的「祖制」

  慈禧明白清王朝本身以少數民族爾入主中原的王朝,必須吸取明朝不注意周邊少數民族因而亡國的教訓,因此一直非常注意在蒙古、新疆等地搞懷柔、羈愫政策。新疆不穩會導致其他地區的骨牌式的連鎖反應。何況這時台灣危機也可以派人解決。於是,在光緒元年六月,即公元1875年6月,慈禧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同時以沈葆楨、李鴻章分別督辦南、北洋防務。左宗棠爭取到了用兵新疆的權力,終於在公元1876年,率六萬征西大軍浩浩蕩蕩地開赴新疆。西出玉門關之時,左宗棠帶上自己的棺木慷慨悲歌出關西行,以示與沙俄等侵略者決一死戰。

  左宗棠攜棺西征、決一死戰的頑強鬥志極大地鼓舞了六萬西征將士。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收復了新疆全境。綜觀左宗棠的一生,最顯輝煌的經歷便是收復新疆這六分之一的國土。當然,左宗棠之功不僅在於收復新疆,還在於他倡導建設新疆。他的好友、時任浙江巡撫的楊昌睿在恢復新疆建省之後來到這裡,所到之處,百鳥齊鳴,楊柳成行,人車熙攘,百業興旺,當即吟出一首《恭誦左公西行甘棠》的七絕:「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由此可見,左宗棠收復新疆之後,天山南北已經不是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筆下的「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悲涼景象了。

  收復新疆,是晚清歷史最揚眉吐氣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圖景中最光彩的一筆。左宗棠無疑因此進入了中國歷史上民族英雄的行列。當然,左宗棠成功地收復新疆,與慈禧當時力排眾議、全力支持不無關係。縱觀慈禧一生,在事關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上類似的閃光點並不多,但是,作為當時封建王朝的一個高端女人,能夠看到收復新疆對於國家整體利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就十分難能可貴了。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