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我國著名共產黨人改名軼事
李大釗原名李耆華。1913年東渡日本時,他依《方言》中的「釗,遠也,燕之北部曰釗」,改名為李大釗,以表明自己救國救民的遠大抱負。
瞿秋白原名瞿霜。因頭頂上有兩個發旋,其母給他取乳名為阿雙,上學時取名瞿霜。
因「霜」乃秋天之物,且霜的潔白可比喻為高潔,又晉朝陸機《文賦》中有「不懍懍以懷霜,老眇眇而臨雲」之句,於是,他便改名為「秋白」。
劉少奇原名劉渭璜。1918年夏天,正在中學讀書的劉渭璜對同學張子珩說:「我要改名少奇,我感到應當少小就立奇志,即使拋頭顱、灑熱血,也要為國家、民族的振興獻出自己的一切。」從此,他改名為劉少奇。
王若飛原名王蔭生。他從小就崇拜岳飛,在讀了《木蘭辭》後,又有感於「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的佳句,遂改名為「若飛」。
向警予原名向俊賢。她在周南女校讀書時,一次學校舉行運動會,一位運動員奪得400米冠軍,到達終點後卻暈倒了。有人說這個運動員雖然精神可嘉,但為了一次比賽拚命不值得。向警予不同意這種觀點,說:「這位同學的拚命精神十分可貴。從今天起,我決定改名為『警予』,警鐘的『警』,『予』就是我。我要時刻敲響警鐘,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用這種拚命精神去求學救國家。」
黃公略原名黃漢魂。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軍長。由於崇拜西漢時期張良的老師黃石公的謀略,於是,他改名為「公略」。
蕭楚女原名蕭樹烈。中國共產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曾擔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後,蕭樹烈從愛國詩人屈原的「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詩句中得到啟迪,取了屈原用來象徵愛國志士的「女」字作為自己的名字,以表示他要作「楚女」的偉大抱負。
關向應原名關致祥。曾任八路軍一二○師政委。1924年5月,他離開大連來到上海,從此走上革命的道路。他在閘北市民協會協助陳為人從事革命工作的同時,又進入共產黨人創辦的上海大學學習,並改名「向應」,意在立志響應「主義」之召喚,為之而奮鬥。
羅亦農原名羅善揚。1927年起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長江局書記等職。大革命時期,他從事工人運動,曾是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的領導者之一。他曾對其夫人說:「我過去的名字叫羅善揚,現在叫亦農,意思是我既能為工人服務,亦能為農民服務。」
張太雷原名張曾讓。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兼廣東省委書記,領導了廣州起義。參加革命後,他改名為張太雷,其含意是立志把自己化為改造社會的「巨雷」。
彭湃原名為漢育。他是早期農民運動領導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等職。他之所以要改名為「彭湃」,是為了激勵自己像浩瀚的大海那樣洶湧澎湃,去沖刷黑暗社會的污泥濁水。
鄧小平原名鄧先聖。5歲時,鄧先聖到村裡的私塾讀書,私塾的老先生覺得孔子才是聖人,就對其父鄧文明說,「先聖」這個名字得改。鄧文明覺得有道理,就請老先生給孩子取個名字。老先生說:「我看就叫鄧希賢,希望他將來成為賢人。」就這樣,鄧希賢這個名字一直用了好多年。1927年,蔣介石背叛了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這時,鄧希賢受黨中央指示到武漢工作,便改名為鄧小平。
董必武原名董用威,號璧伍。「用威」語出《尚書·大禹漠》中「董之用威」一句;「璧伍」出自《漢書·律歷志》中「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一句。辛亥革命爆發後,董用威滿懷救國壯志投身革命洪流,從此,他摒棄原名,以「璧伍」之諧音,改名為董必武。
彭真原名傅懋恭。在後來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中,他用過許多化名。1937年到延安後,傅懋恭改名為彭真。彭真曾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過:人生在世,要一輩子追求真理、服從真理。
鄧穎超原名鄧玉愛。鄧玉愛6歲時到天津,上小學後,改用學名鄧文淑,這一學名一直使用到她考入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在女師上學時,因她聰明,教國文的白眉初老師給她改名「穎彬」,又叫「穎斌」,但鄧文淑不喜歡「斌」字,遂自己改名為「穎超」。鄧穎超這個名字的公開使用是在1922年夏,即她從北京重返天津,在馬千里任校長的達仁女校任教之後。
李立三原名李隆郅。中國工人運動領導人之一,建國後曾任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處書記等職。1924年的一天,時任中共上海某區職委書記的李隆郅,同劉少奇一起去給工人開會。在進入會場前,劉少奇說李隆郅這個名字不好寫,建議他改個名字。正好這時他們對面站著三個工人,於是李隆郅說:「就叫李三立吧。」劉少奇說:「這個名字好,筆劃很少,工人容易記也容易寫。」可李隆郅想了想又說:「不行,改為李立三吧。」從那以後,李隆郅就改名為李立三了。
陳毅原名陳世俊,自號「仲弘」。後來,他感到取名字如果真要有點什麼意義的話,那麼,萬事成功都得有毅力,於是,就改名為陳毅。
徐特立原名徐懋恂,又名立華。他是毛澤東的老師、建國後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等職。16歲那年,他乘船去南嶽衡山時,看到同船的鄉官小吏嫌船開得太慢,就對船夫拳打腳踢,心中甚是憤恨。於是就發誓今後若當船夫,就只運豬決不載人;將來若能取得功名,就只做教官,決不當欺壓百姓的貪官。為此,他就改名「特立」,意即「特立獨行,高潔自守,不隨流俗,不入污泥」。
許光達原名許德華。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曾任國防部副部長兼裝甲兵司令員等職。1929年,時任紅軍第六軍參謀長的許德華率部隊到達江蘇無錫後,改名為許光達,其含意是「只要不懈地奮鬥,必達光明的彼岸」。
晏福生原名晏國金。1955年他被授予中將軍銜,曾任廣州軍區副政委等職。1925年10月,在安源任地下黨交通員的晏國金不幸被礦警認了出來。他靈機一動,對礦警說:「老總,你認錯人了,我叫晏福生,晏國金是我堂哥,他老爹病重,讓我出來找他回去。」騙過礦警後,晏國金趕緊逃跑。逃過追捕後,晏國金索性就改名為晏福生了。
陳其五原名劉敏珩。建國後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等職。1938年2月,他接受派遣前往國民黨衛立煌部做地下工作時,劉少奇認為劉毓珩這個名字對國民黨來說太熟悉,建議他改名。當得知劉毓珩的母親姓陳後,劉少奇就說:「那就取一個封建一點的名字,不容易引起敵人的注意。就叫『陳其五』吧,『五世其昌』嘛!」從此,劉敏珩就改名為陳其五了。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他因出生於四川省樂山縣峨眉山下的沫水、若水相交處的沙灣鎮,為紀念自己的出生地,故改為「郭沫若」。
李鵬原名李遠凡。皖南事變後,在隨八路軍辦事處的一些人員去延安的路上,蔣南翔對李遠凡說:「李遠凡,一般人到延安都要改名,改的名字通常是兩個字。」李遠說:「我的名字是三個字,中間的『遠』字不要了,就叫『李』吧。」蔣南翔說:「你這個『凡』字一般人不熟悉,不認識。我給你改一個字叫大鵬鳥的『鵬』,取其鵬程萬里之意,將來長大了好為革命多做工作。你看怎麼樣?」從此,李遠凡就改叫李鵬了。 (摘自:《黨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