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 | 陽光歷史

 



日本侵台戰鬥:損失兵力竟比甲午戰爭多出二倍

 日本侵台戰鬥:損失兵力竟比甲午戰爭多出二倍
  120年前的那個甲午:滿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一敗塗地,簽訂《馬關條約》,對日賠款兩億兩白銀,割讓台灣及澎湖列島,喪權辱國。  消息傳來,舉國嘩然,群情憤慨,全台民眾「暴聞轟雷,驚駭無人色 ,奔走相告,聚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四野」。台北人民鳴鑼罷市,群眾擁圍 撫署,高呼口號:「寧戰死失台,決不拱手而讓台!」。戶部尚書翁同、湖廣總 督張之洞等朝廷重臣也表示反對割台,時任台灣巡...



揭秘:日軍侵略台灣的死傷人數竟兩倍於甲午戰爭

 揭秘:日軍侵略台灣的死傷人數竟兩倍於甲午戰爭
  2014年5月30日,台灣老中青三代保釣人士高舉著「莫忘甲午恥」的旗幟,用「路過」銘傳大學的方式紀念甲午戰爭120週年。他們期盼能夠喚起台灣大眾對釣魚台(島)主權的重視,正是甲午戰爭的慘敗讓日本趁機竊取了釣魚台(島)。今天,台灣保釣義士們繼承了120年前台灣人民用鮮血與生命保衛台灣的不屈精神,堅守著民族尊嚴。  歷史不容忘記!  讓我們一起回到100多年前,去追尋台灣人民保衛國土浴血抗戰的歷...



[圖文]600幅老照片再現中日甲午戰爭

 [圖文]600幅老照片再現中日甲午戰爭
船塢中的「鎮遠」艦。 「鎮遠」艦上的纍纍彈痕(白線標出處)。 日軍佔領威海衛文廟充做司令部。 1895年2月4日自爆後的「定遠」艦。 中日甲午戰爭已經過去了110多年,但這場戰爭的慘敗卻在國人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創痛。日前,在這場戰爭的主要戰場之一——山東省威海市,民間研究者通過網絡得到了600幅甲午戰爭老照片。通過這些照片,我們能夠細緻地回望那段歷史,去體會戰爭的慘烈、慘痛和戰爭中中...



甲午戰爭的另一種觀察:社會的凝聚力導致了失敗

 甲午戰爭的另一種觀察:社會的凝聚力導致了失敗
  即使用今天的標準衡量,中日甲午戰爭也可稱得上是一場規模大、影響大的局部戰爭。在這場較量中,日本「以小搏大」卻能完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達成了戰術的速動,更實現了戰略的速決。   日本的戰爭決策速度、力量動員速度、部隊機動速度都遠遠快於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關鍵性的作戰均是速戰速決。1894年6月2日,日本做出入侵朝鮮、與清軍開戰的決定,3天後就成立了戰時大本營。日軍攻佔平壤僅用...



甲午戰爭的十大爭議:慈禧真的搜刮海軍經費了嗎

 甲午戰爭的十大爭議:慈禧真的搜刮海軍經費了嗎
  甲午戰爭在爆發前夕就已是舉國輿論關注的重心,歷經百餘年直到今天依然如此。與此同時,它也是爭議乃至謠言的重災區,各種傳說在層累的演繹中變得戲劇性十足。在紀念甲午戰爭120週年的今天,我們整理了10個有代表性的爭議,以饗讀者。  爭議一 慈禧真的搜刮北洋海軍的經費了麼?  不少人將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的失敗歸咎於慈禧動用海軍經費修三海、頤和園。真的是這樣嗎?這搜刮、挪用的海軍經費,源...



[圖文]甲午戰爭前李鴻章為何避戰求和?

 [圖文]甲午戰爭前李鴻章為何避戰求和?
臨戰之際和戰爭之中,李鴻章和光緒皇帝是兩個關聯密切並可資比較的重要人物。李鴻章是清方參與決策並在很大程度上掌控軍隊的實力派要員;而光緒皇帝,正在「親政」期間,是有一定「實權」的時候,在指揮戰爭、掌控全局方面也試圖有所作為。   戰爭正式打響的前夕,面對日方咄咄逼人、戰事似已不可避免的形勢,光緒皇帝的主戰態度是比較堅決的,屢催身膺重寄、統帥淮軍和北洋軍隊的李鴻章積極籌劃,應對戰...



血戰平壤:甲午戰爭中規模最大的陸上作戰

 血戰平壤:甲午戰爭中規模最大的陸上作戰
  平壤之戰,是甲午戰爭初期中日兩國之間在朝鮮平壤地區進行的一次重要戰鬥。從中國方面來說,早在兩個月前以經開始為這次戰鬥進行準備了。在清朝廷和李鴻章的嚴令下,衛汝貴、馬玉昆、左寶貴、 豐開阿四路大軍,32營編制,共計13536人,從7月21日開始啟程入朝。  7月底,日軍已開抵大同江口,開始派出小隊的探兵前往平壤。清軍得知消息後,最先入朝盛軍統帥衛汝貴見情況緊急,全隊開拔已趕不上,便火...



戰後反思: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解釋和分析

 戰後反思: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解釋和分析
  導讀:中日甲午戰爭資料、甲午戰爭時間、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及甲午戰爭的影響。十九世紀後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完成了向帝國主義階段的轉變,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必然引起對殖民地更加激烈地爭奪。列寧分析道:帝國主義列強「除了對已經被分割了的世界來作週期性的再分割以外,爭奪半獨立國的鬥爭就不免要特別緊張起來。」於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便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眼中...



甲午戰爭清王朝為何戰敗?戰爭開始前結局已揭曉

 甲午戰爭清王朝為何戰敗?戰爭開始前結局已揭曉
  成功的明治維新,失敗的洋務運動  日本真正崛起並對中國虎視眈眈,是從明治維新開始的。明治維新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提出的目標是「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其勃勃野心展露無遺。在此之前,日本同樣被歐美列強的炮艦叩開國門,但日本這個崇尚強者、學習強者的民族,迅速轉向強勢的歐美全面學習,甚至提出「脫亞入歐」的口號。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籐博文在一份文件中說:「我東洋諸國現行之政...



甲午戰爭期間日本間諜案 請美干涉難逃被處決

 甲午戰爭期間日本間諜案 請美干涉難逃被處決
  1894年9月8日,正當中日兩國在朝鮮慘烈激戰時,江南道監察御史張仲炘彈劾正當前敵的直隸總督李鴻章,罪名是腐敗、通敵。在這篇《奏陳北洋情事請旨密查並請特派大臣督辦天津團練折》中,張仲炘指控李鴻章及其子李經方向日本人出售大米和煤炭,李經方甚至與日本王室攀親,還在日本開了一家洋行。張仲炘承認這些都是風聞,「始聞之而詫,繼而不能無疑,如果屬真,則自無怪乎縱容奸細、售買米煤之種種乖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