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兩次長生口伏擊戰:「牛刀殺雞」重挫日寇
在繼八路軍115師成功地進行了平型關伏擊戰,取得八路軍的首戰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之後,華北地區的八路軍隨即在敵後展開,發動一系列作戰行動。伏擊戰作為遊擊戰的重要戰術手段,被八路軍廣為應用。其中八路軍129師386旅在河北井陘長生口地區的兩次伏擊,更是充分體現出八路軍最為典型和成功的遊擊戰的精髓。
兵家必爭的井陘
太行山位於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北起北京,南到河南的王屋山,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近400餘公里。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就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太行山綿延千里,百嶺千峰,萬壑溝深。來自山西的許多河流穿過太行山,奔騰向東,自然形成了幾條穿越太行山的峽谷。這些東西向的峽谷,就被稱為「陘」。其中最著名的八個峽谷,古稱太行八陘,成為古代穿越太行山、溝通晉冀豫三省往來交通的咽喉通道,也很自然成為三省交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
井陘是八陘中的第五陘。井陘最早是古關名,又稱土門關,故址就在今天河北省井陘縣的井陘山上。井陘縣位於河北省西部,冀晉兩省交界處,太行山東麓,北鄰平山縣,東部和東南部與鹿泉、元氏、贊皇三縣毗連,西部和西南部同山西省盂縣、平定、昔陽三縣接壤。素有「太行八陘之第五陘,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稱,歷來是河北與山西的通衢要衝。作為古代燕趙與秦晉之間的交通要隘,堪稱是控制冀晉兩省的鎖鑰之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修建以咸陽為中心通往全國的驛道,其中從山西到河北的驛道就是從井陘通過。井陘還是冀晉陝三省物資交流的集散地,所以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204年,楚漢相爭時韓信在此率3萬漢軍大勝20萬趙軍,留下了「背水之戰」這個以少勝多名垂千古的經典戰例。1940年八路軍著名的百團大戰,井陘也是重要的主戰場之一。
除了地理位置重要,井陘還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井陘煤田已探明儲量2.5億噸,可開採總量1.65億噸,盛產的主焦煤更是以品質優良享譽中外。遠在宋元時期,民間就開始小規模開採,明清以後逐漸開始專業的常年生產。1908年清政府和德國合作,創辦井陘礦務局,開始現代化的工業開採。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井陘煤礦的年開採量已經達到70萬噸,僅次於撫順和開灤,是中國第三大煤礦。抗戰爆發後,井陘自然就成了日軍在華北地區最重要的戰略目標,八年抗戰中日軍從井陘煤礦掠奪走的煤炭就超過800萬噸。因此,八路軍挺近華北敵後之後,也將井陘作為打擊和削弱日軍的重要作戰目標。
首戰長生口
長生口位於井陘西部的天長鎮,東面是板橋村,西面是核桃園,再往西就是長城重鎮娘子關。所以明代正統年間曾在此設立過龍泉關,可見此地在井陘地區軍事地理上的重要性。
1937年10月,日軍佔領井陘後,第20師團和第109師團除了以主力沿正太路繼續向娘子關進攻外,還分出部分兵力經板橋村、長生口、核桃園向娘子關西南的舊關進發,企圖迂迴娘子關背後,與正面進攻的主力形成前後夾擊之勢。
此時,八路軍129師386旅在旅長陳賡的率領下正開赴娘子關前線。在平型關大捷之後,八路軍更加確定了採取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的作戰原則,所以自然不會參加在娘子關正面的陣地戰。和平型關的115師一樣,386旅前往娘子關側後,襲擊牽制進犯日軍。10月20日,陳賡率386旅772團到達舊關以東10多公里的井陘縣境內的支沙口。經過偵察,發現有一路日軍正在板橋地區活動,陳賡立即判斷日軍有迂迴娘子關的企圖,因此於10月21日晚,命令772團副團長王近山帶領772團3營的2個連,連夜襲擊在板橋村西北後山宿營的日軍,以挫敗日軍的迂迴企圖。
386旅是由紅軍四方面軍的紅31軍改編,772團是由紅31軍93師改編,而紅31軍是鄂豫皖根據地的主力紅軍,也是紅四方面軍的一支勁旅。王近山、秦基偉、李成芳等一批著名的戰將都出自這個部隊。此時剛剛改編為八路軍,還沒有擴編,指戰員基本都是經過長征鍛煉的百戰老兵,戰鬥力相當強。在整個抗戰期間,772團也都是386旅的頭號主力。
王近山率部趕到長生口河溝,正要登上西北山坡時,突然發現從板橋村方向開來約一個中隊的日軍。王近山立即命令戰士們迅速隱蔽,就地利用有利地形進行埋伏。當日軍全部進入伏擊圈後,王近山一聲令下,一起開火。日軍由於開戰以來,一路都是非常順利,如入無人之境,所以這時已經相當驕橫,居然在行軍時連搜尋探路的尖兵都不派,就大搖大擺地行進。現在突然遭到襲擊,又是在夜間,也搞不清楚狀況,頓時被打得暈頭轉向,慌亂中連對手具體位置都不明確,只好盲目還擊,但是八路軍已經佔據有利地勢,部隊全部展開,輕重火力一起開火,手榴彈也如雨點般落下,日軍完全暴露在山坡下的谷地中,處在被動挨打的局面,根本立腳不住,只好且戰且退,逐漸退到長生口村邊的一個打穀場。
八路軍乘勢追殺,等追到打穀場時,殘餘的日軍剩沒幾個了。加上打穀場是個開闊地,毫無掩護,所以八路軍趕到後,素以猛打猛衝著稱的王近山立即下令強攻,絲毫不給日軍以喘息之機。這也是王近山的一貫作風。八路軍戰士向著打穀場猛投手榴彈,然後乘著爆炸的硝煙端著刺刀發起衝鋒。此時日軍已經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頓時被八路軍的衝鋒衝散。不到半小時,打穀場上的日軍就基本被肅清了。此戰,日軍的一個中隊,除少數乘亂逃脫,從河溝到打穀場,一路上就有50多人被擊斃,繳獲了4匹騾馬以及一批武器彈藥。
這一戰不僅是386旅的抗戰第一戰,也是129師的第一戰,雖然戰果不是很大,但卻打得乾淨利落,暢快淋漓,使剛剛踏上抗戰戰場的129師士氣大振。這一戰,和一個月前的平型關大捷不同,首先是規模要小得多,也就是連級分隊之間的戰鬥。最大的不同是在突然遭遇中,臨時就地利用地形進行伏擊,而不是預先選好的伏擊圈。
772團在這次戰鬥中表現出的戰術素養相當高:第一是行軍中警戒偵察得力,所以才搶得先機;第二是就地搶佔有利地形,從行軍狀態立即轉換為伏擊,更是果斷而迅速;第三,伏擊緊接著追擊,然後又是突擊強攻,一氣呵成,環環相扣。整個戰鬥過程,就是迅速而猛烈,典型的迅雷不及掩耳,根本讓對手來不及招架,可見772團頭號主力絕不是浪得虛名。
經過這次戰鬥,原先準備迂迴娘子關側後的日軍只好放棄,使娘子關正面的國民黨軍第3軍曾萬鍾部免遭前後夾擊的厄運。
再戰長生口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日軍在佔領了山西主要城市和鐵路幹線後,轉移兵力開始向山東進攻。在華北戰場,以國民黨軍為主體的正面陣地戰已經結束,轉而進入以共產黨領導的遊擊戰為主體的新階段。
1938年2月中旬,日軍華北方面軍調集3萬餘人,沿平漢(今北京-漢口)、同蒲(大同-風陵渡)、道清(道口-今博愛)等鐵路線向晉南、晉西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為了粉碎日軍對晉南的進犯,八路軍129師決定向正太鐵路(今石家莊-太原)東段井陘地區的日軍進擊,打擊進犯晉南日軍的側後。這也是八路軍在抗戰中經常採取的避其鋒芒擊其惰歸的戰術。
2月19日,129師師長劉伯承率師部及主力部隊抵達平定縣長嶺,隨即召集386旅和385旅的幹部舉行作戰會議,決定襲擊井(陘)平(定)公路上的日軍據點舊關,吸引駐井陘的日軍出來增援舊關,然後在途中設伏殲滅來援日軍。這就是八路軍遊擊戰爭中最經典的圍點打援。舊關位於井陘西南,是井陘至平定公路上的日軍重要據點,所以劉伯承認為襲擊舊關,是日軍所必救的要點,一定能夠把井陘的日軍吸引出來。
2月21日,劉伯承率129師師部進駐井陘縣呂家村,統一指揮這次作戰。具體部署是385旅769團佯攻舊關,386旅負責伏擊打援。根據師的佈置,386旅陳賡旅長帶領第772團和第771團隨即趕到第一次長生口伏擊戰時的宿營地支沙口。到達支沙口經過短暫休整後,陳賡命令772團團長葉成煥率領號稱「夜老虎」的第2營前往長生口設伏。同時,陳賡派出1個連趕赴井陘縣城南關附近的山地潛伏,偵察監視井陘日軍;另外由第771團派出1個連部署在核桃園與舊關之間,隨時準備策應設伏的772團2營。
772團團長葉成煥於22日凌晨1時率部出發,拂曉前趕到了長生口南山,選好有利地形,布下伏擊圈。
22日凌晨4時許,負責佯攻的768團首先發起戰鬥,開始猛攻舊關。當然是雷聲大雨點小,聲勢很大,但實際上不是要佔領舊關,畢竟舊關日軍有著完備的防禦工事,要強攻必然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另外,769團在戰鬥中也刻意保留了舊關守軍與外界聯繫的電話線,讓守軍能夠向外求援。
接到舊關守軍的求救,井陘日軍果然中計,立即出動馳援。6時許,長生口附近的公路上傳來日軍援兵的汽車馬達聲,一共8輛汽車載著200多名日軍向舊關趕去。當這股日軍全部進入772團的伏擊圈後,葉成煥便下令開火。2營居高臨下,猛烈開火,日軍毫無戒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8輛汽車在山下的公路上,就都遭到突然襲擊,車上的日軍來不及下車就死傷一片。這支援隊的指揮官井陘南關警備隊隊長荒井豐吉少佐也在戰鬥剛開始不久被擊斃,日軍就失去了統一指揮,更加混亂。2營憑借有利地形,充分發揚火力,完全壓制住日軍的火力。接著2營乘勢發起衝鋒,衝下山坡,與殘餘的日軍展開了近身搏殺,這時日軍已經難以組織起抵抗,很快就崩潰了。整個伏擊戰只用了半小時就勝利結束。除了少數日軍逃回井陘外,這路日軍被擊斃130餘人。另外772團炸毀日軍汽車5輛,繳獲迫擊炮2門、九二式重機槍2挺、步槍50餘支以及大批武器彈藥。
這一戰,是八路軍最經典的圍點打援戰法,第一步佯攻舊關,攻敵所必救,成功引出了井陘日軍增援。第二步才是此戰的關鍵,打援部隊佔據有利地形,以大擊小,以逸待勞。而一心馳援的日軍趕路心切,自然會疏於戒備,這就落入了八路軍預有準備的伏擊圈,那麼失敗的結局就毫無懸念了。
兩次長生口之戰,具體戰法上還是有所不同,第一次從突然遭遇臨時機決斷轉為伏擊,第二次則是精心設計的圍點打援,不過在具體的伏擊中,都揚了772團疾如風,動如雷的戰鬥作風,戰鬥過程都很短暫,迅速而猛烈,牛刀殺雞,泰山壓頂,迅雷不及掩耳,充分體現了八路軍最典型的山地遊擊戰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