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認為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海平面忽然上升,陸地被海水淹沒
恐龍曾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卻在6500萬年前突然滅絕。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至今沒有確切說法,不過多數科學家相信是流星撞地球或是超級火山爆發造成的。日前,美國一名學者提出一個新說法:恐龍可能是被淹死的。
海平面上升淹死恐龍
恐龍曾是地球上最兇猛的動物,統治地球超過一億年。劍龍、梁龍以及暴龍成為陸地上的霸主,蛇頸龍成為...
漢和帝的皇后鄧綏:臨朝執政16年 死後家族蒙冤
漢和帝皇后鄧綏的傳奇一生: 鄧綏並不是和帝劉肇的第一位皇后,在陰氏被和帝廢黜後,知書達禮、美麗妖嬈、頗具能力的鄧綏才被立為皇后。和帝二十七歲駕崩,她臨朝執政,先後輔佐了殤帝和安帝兩朝。執政期間,她勤政愛民,甚至可以用鞠躬盡瘁來形容,可是,在她死後,安帝卻受宦官蠱惑而處治了她的家族。 (1)陰皇后被黜,鄧皇后冊立 同許多皇后一樣,鄧綏出生在一個顯貴的家族。她的祖父是東漢...
唐代宗李豫怎麼死的?唐代宗李豫墓在哪
唐代宗李豫怎麼死的?唐代宗李豫墓在哪 唐代宗李豫(公元726年11月11日-公元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唐肅宗長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殤帝),公元762年-公元779年在位。 初名俶,原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成王。公元762年繼位,公元763年平定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結束,大唐開始走向衰落。當時,東有諸多藩鎮割據,北方又有鄰國回鶻不斷勒索,西面有鄰國吐蕃侵擾。763年吐蕃佔領首都長安十...
北宋著名奸臣李邦彥怎麼死的?
北宋奸臣李邦彥怎麼死的? 李邦彥,字士美,懷州(今河南沁陽)人。北宋末年「靖康之難」投降派奸臣之首,直接造成北宋滅亡。 大觀二年(1108年)進士。外表俊爽,美風姿,為文敏而工。然生長市井,習慣猥褻卑鄙,應對便捷。善調笑謔罵,能踢蹴鞠,經常以街市俚語為詞曲,人爭相傳唱,自號李浪子。有人彈劾其行為不檢,罷符寶郎,又復為校書郎。不久以吏部員外郎領議禮局,出知河陽,召為起居郎。李邦...
明代官場馬屁精解縉是如何被馬屁同僚所害死?
低調的馮道73歲無疾而終,而高調的解縉卻只活了47歲,且是「非正常死亡」。這是一條奇怪的逆淘遊戲規則。拍馬者也優汰劣勝。
解縉,一個明代奇才,一步步變成「高端馬屁精」,但這位有才的馬屁精,最後卻還是被拍馬無術的同僚「忌才」而死。
朝堂上低調或高調的官員,與忠奸無關,不是低調的官員就是奸,高調的官員就是忠。在評價解縉這個人時,所謂「忠奸」及「名節」是個偽命題,在他身上...
宋太宗趙匡義怎麼死的?宋太宗趙匡義墓在哪
宋太宗趙匡義怎麼死的?宋太宗趙匡義墓在哪 至道三年(997年)農曆三月,趙光義駕崩,年五十九歲,在位二十二年。群臣上尊謚曰神功聖德文武皇帝,廟號太宗。同年農曆十月,葬在永熙陵。 趙匡義,又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趙窘。他曾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太祖為帝,並為殿前都虞侯,領睦州(今浙江省建德縣東)防禦使。後加中書令,封為晉王。時太祖寵幸金城夫人。趙匡義屢次勸諫太祖要遠女色.重國事,...
宋欽宗趙桓生平簡介 歷史上宋欽宗趙桓怎麼死的
宋欽宗怎麼死的?宋欽宗趙桓,宋朝第九位皇帝,也是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謚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靖康之變後被金人俘虜,那麼宋欽宗是怎麼死的呢? 趙桓,原名趙亶,又名趙煊,他是宋徽宗趙佶與王皇后所生的嫡長子、宋高宗趙構的哥哥、宋哲宗的侄子、宋神宗的孫子。趙桓受父宋徽宗禪讓後即位為皇帝,是為宋欽宗,改元靖康。 即位後立刻貶蔡京、童貫等人,然後重用李綱抗金,但是他十分...
「被詛咒的」的柴榮:外星人剋死的五代第一雄主?
後周世宗柴榮,是五代末期的後周皇帝,這是個被後世譽為一代雄傑的人物。 他是創立後周的郭威養子,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他為人精明強幹,政治清明,公正廉潔,軍事上南征北伐,北破契丹,西敗後蜀,南摧南唐。 後世評價說如果不是因為柴榮去世太早,後周完全有可能收復燕雲十六州統一中原。對柴榮,最膾炙人口的評價來自宋代理學大家朱熹:「五代時甚麼樣!周世宗一出便振!」 一...
唐順宗李誦怎麼死的?唐順宗李誦陵墓在哪
唐順宗李誦怎麼死的?唐順宗李誦墓在哪? 公元805年,唐德宗病死,太子李誦即位,就是唐順宗。 唐順宗 患有中風病、不能說話,因此常居深宮,並以簾帷遮擋,親信宦官李忠言和昭容牛氏侍奉身邊,百官奏事,就由他倆幫助處理。唐順宗當太子時,東宮侍讀王叔文、王伾常與他議論時政,很得他的信任。他即位後,任王叔文為翰林學士,王 伾為左散騎常侍及待詔。王叔文、王伾掌據朝政,替唐順宗出主意,支...
被誤解的歷史:秦朝實際上時刻關心百姓的死活
秦始皇的刻石,亦體現了以儒用世的特點。因此,秦之亡,並非亡於法律繁苛。就是說,所謂「秦為亂政虐刑,殘滅天下」(《史記·張耳列傳》)、「置天下於法令刑罰,德澤亡一有」(《漢書·賈誼傳》)、「法令煩慘,刑罰暴酷」(《漢書·晁錯傳》)之類,應當看做是西漢時人鑒古知今的需要,並非全部出於理性的分析。 儘管發出這些議論的儒生出發點是好的,滿心希望並且祝願大漢帝國不要重蹈秦之覆轍,但結合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