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問題,歷來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政權的毒瘤。各朝各代,將這個問題處理得好的並不多見。柏楊說中國經歷了三次最黑暗的宦官時代:第一次是在東漢後期的二世紀;第二次是在唐朝後期的九世紀;第三次從公元1435年王振當權一直到明王朝覆滅為止。明代的宦官雖然沒有東漢之末和晚唐時期那些宦官的氣焰凶,勢力大,也不像漢唐的宦官那樣,把皇帝的立、廢、生、死都操於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
兔死狗烹:明朝洪武年間被殺的功臣宿將有哪些?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個成語源自春秋末年的一段故事。越王勾踐在文種、范蠡的輔佐下臥薪嘗膽,最終於公元前472年滅吳。功成之後,范蠡攜西施乘舟泛湖而去,並寫信給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不久後文種果然被迫自殺。因此後世用這個成語比喻統治者誅殺功臣的行為。小編昨天撰寫了《倖免於朱元璋屠刀之下的大明開國功臣都有誰?》一文,介紹了那些沒有被殺掉的開國功臣,引起了大家的討...
明朝抗倭怪現象:十個倭寇竟有九個是「自己人」
導讀:嘉靖三十二年夏,一個普通的早晨,浙江嘉興鹽邑縣早起趕海的老百姓驚奇地發現,一艘長八九丈的海船停泊在海灘,船上有六十幾個「髡頭鳥音」的怪人,還帶著槍刀弓矢。當地的巡海官軍百餘名圍了上去,問他們為何而來,無奈語言不通,只好搬出一張小木櫃鋪上紙,用筆交談,船上一個懂漢字的人寫道:「我們是日本人,從本國而來,停船是因為舵壞了,想問你們借點糧食,等修好舵就走。我們不是壞人,...
明朝最恨太監:卻也有幾位名垂青史的太監
有明一代,閹宦為害頗烈,史書稱:「考其禍敗,其去漢、唐何遠哉!」其禍肇始於王振,越發於劉瑾,而致極於魏忠賢,此三人為明代宦豎中弄權害政之最可惡者,此外仍有汪直、梁芳、曹吉祥之流,其破壞力較王劉魏三人雖略遜一籌,卻也極盡禍國殃民之能事。大明帝國之最後傾亡,此類群小作孽頗多,其咎難逃。然細觀史書所載,此儕亦「間有賢者」,雖為數不多,今人於其同類為非作歹者深感痛恨之餘,對其當中...
明朝服飾:明朝皇帝戎服詳解
明代皇帝在狩獵、騎馬出行以及重要的戎事活動中穿著戎服。但明代服飾制度中並未專門列出皇帝戎服,因此具體的種類、形制、功能等均缺乏詳細的記載。定陵出土的明神宗盔甲,是目前所知唯一的明代皇帝戎服實物。此外,像《出警圖》、《宣宗出獵圖軸》、《明宣宗射獵圖》等明代繪畫中也記錄了皇帝身著戎服的形象。通過這些形象與實物,結合相關的文獻資料,可以對明代皇帝的戎服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罩...
為什麼明朝皇帝風評不高:清朝統治者的貶低
儘管歷史學家對明朝早有定論,認為明朝(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國祚276年,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強大而又比較有成效的封建王朝。有評論說,「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盛世(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當為後世子孫所敬仰。」並非虛言妄言。
但明朝在許多...
大明朝鐵骨忠臣:竟然以一介書生挫敗燕王朱棣
1402年6月南京城金川門緩緩打開,燕王朱棣率「靖難」大軍浩浩蕩蕩的進入城中,與此同時皇宮中冒起滾滾濃煙,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至此這場歷時三年之久的皇位爭奪戰,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戰爭有勝負,人們有喜悲,戰爭的烽火剛剛熄滅,朱棣就下達了大明第一號通緝令,目標是建文帝手下的五十多個「奸黨」。時間不久,這些「奸黨」們紛紛落入法網,包括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這些人大多是在...
明朝軍事戰略家孫承宗:明朝關寧錦防線的締造者
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孫承宗,高陽人(河北人),萬曆三十二年進士,天啟二年以帝師身份督遼,修築寧錦二百里防線,統領軍隊十一萬,功勳卓著,遭到魏忠賢的妒忌,辭官回鄉。 崇禎二年(1629年),清軍大舉進攻,從大安口直取遵化,快要直逼都城。朱由檢傳旨讓孫承宗去守通州。孫承宗於是領二十七名騎兵出東便門,直奔通州。他到職後,整頓營伍,嚴明將吏職守,禁饋遺,絕宴...
明朝滅亡後:為何南北方「假太子」頻頻出現?
生在皇家,雖然可以過著榮華富貴、錦衣玉食的生活,可但凡和「皇家」扯上關係的人,無不過著鉤心鬥角的累心生活。而且一旦皇權敗落,甚至亡國,這些曾經的皇家人下場沒有幾個是好的。 從明朝亡國太子的悲慘命運中看得出,皇太子與王朝的命運聯繫的是多麼緊密。一旦亡了國,不管願意不願意,皇子的命運只能是死! 亡國太子 就在那一夜,大明朱家的天下改朝換代,朱家的孩子們死的死、散的散。 ...
崇禎的經濟失敗:白銀持續大量流入加速明朝滅亡?
明朝從中前期開始繁榮,到萬歷時期達到頂峰。
有些人不以為然,源於宋朝一般年份的財政收入達到7000萬貫以上,相當於7000萬兩白銀,而萬歷時期一般是1500萬兩白銀。這裡有兩個問題,明朝的稅率比較低,因為大多數朝代基本都是三十稅一,而明朝中後期很多時間是五十稅一,稅率下降,在相同經濟總量下,財政收入下降;其次,明朝白銀的購買力強於宋朝,1500萬兩的購買力相當於宋朝6000萬兩(僅以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