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軍事戰略家孫承宗:明朝關寧錦防線的締造者
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孫承宗,高陽人(河北人),萬曆三十二年進士,天啟二年以帝師身份督遼,修築寧錦二百里防線,統領軍隊十一萬,功勳卓著,遭到魏忠賢的妒忌,辭官回鄉。
崇禎二年(1629年),清軍大舉進攻,從大安口直取遵化,快要直逼都城。朱由檢傳旨讓孫承宗去守通州。孫承宗於是領二十七名騎兵出東便門,直奔通州。他到職後,整頓營伍,嚴明將吏職守,禁饋遺,絕宴會,罷供帳,省參謁,以嚴肅軍紀,振奮士氣。又立東營,建水師,練火兵,改革馬政,提高了關門守軍的戰鬥力。
他出巡寧遠等地,切實地考察了關外數百里內的人情與地形,認為寧遠地當險要,可守可屯,為「必據必爭」之地,主張在此建城,練兵屯田,扼守關外。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以其耕之人以為戰、其戰之人以為耕的戰略思想的指導下,先後恢復遼河以西疆土四百餘里。
十一年,清軍深入內地,十一月進攻高陽,這正是孫承宗的故鄉,此時的孫承宗正在城中堅守。清軍並未發動攻擊,而是派使者圍著城牆大聲吶喊勸降,因為他們知道城中既無將領,又無守軍。可沒想到,換來是竟然是孫承宗在城牆上嚴厲的拒絕。清軍無奈之下發動了進攻。其實必須猛攻,對於這個小地方,很容易就能拿下。但別忘了,此時站在城牆的是孫承宗。
此時,孫承宗七十六歲,城內並沒有守軍,也沒有將領,更沒有糧草,彈丸之地,不堪一擊。很明顯,清軍知道誰住在這裡,所以他們並沒有進攻,派出使者,耐心勸降,做對方的思想工作,對於這位超級牛人,可謂是給足了面子。
而孫承宗的態度,是這樣的,清軍到來的當天,他就帶著全家二十多口人,上了城牆,開始堅守。在其感召之下,城中數千百姓,無一人逃亡,準備迎敵。失望的清軍發動了進攻,在堅守幾天後,高陽失守,孫承宗被俘。孫承宗接受了敵人的敬意,他整頓衣著,向北方叩頭,然後,自盡而死。孫氏一家四十餘口,全部殉國,滿門忠烈。
這就是氣節。這位老人!沒有在家中安享晚年,為國盡忠至最後一刻,稱得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