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服飾:明朝皇帝戎服詳解 | 陽光歷史

 

A-A+

明朝服飾:明朝皇帝戎服詳解

2017年01月12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373 次

  明代皇帝在狩獵、騎馬出行以及重要的戎事活動中穿著戎服。但明代服飾制度中並未專門列出皇帝戎服,因此具體的種類、形制、功能等均缺乏詳細的記載。定陵出土的明神宗盔甲,是目前所知唯一的明代皇帝戎服實物。此外,像《出警圖》、《宣宗出獵圖軸》、《明宣宗射獵圖》等明代繪畫中也記錄了皇帝身著戎服的形象。通過這些形象與實物,結合相關的文獻資料,可以對明代皇帝的戎服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罩甲

  罩甲是明代最常見的鎧甲款式,其形制為對襟,方領或圓領,無袖,衣身兩側及後部開裾(有些後部不開),以方便騎馬等活動。軍事中使用的實戰罩甲因功能需要,一般在甲身外側或內側綴有金屬甲片作為保護。儀仗中使用的罩甲更注重裝飾性,大多只在甲身外側裝飾有金屬圓釘。而用於騎馬、射獵等日常活動中的罩甲則純以織物製作,簡單輕便,類似長坎肩。

  左圖:《明宣宗射獵圖》;右圖:商喜《宣宗出獵圖軸》

  故宮博物院所藏明商喜《宣宗出獵圖軸》和《明宣宗射獵圖》都表現的是明宣宗朱瞻基出遊打獵的情景。兩圖中宣宗所穿服飾基本一致,頭戴皮毛製成的韃帽(亦稱狐帽),身穿黃色方領對襟罩甲,不綴甲片、甲釘,衣身飾有雲肩膝襴雲龍紋樣,前襟綴一排圓形小紐扣。罩甲下穿紅色交領窄袖長衣,形制不明,從隨行人員的穿著推測,有可能是直身。腰上束小革帶,形制及帶銙數量與常服革帶相同。帶上懸掛弓袋、箭囊、茄袋、小刀、牙箸等武器或隨身物品。明末劉若愚《酌中志》中記載:「罩甲,穿窄袖戎衣之上,加此束小帶,皆戎服也。」與畫中明宣宗的戎服形象吻合。

  織物製成的罩甲,因其實用性強而逐漸在民間流行起來。正德十六年,曾下令嚴禁軍民穿「紫花罩甲」,即用紫花布制做的罩甲。紫花布以紫木棉織成,顏色類似赭黃,但較為淺淡。

罩甲

  明人《出警圖》是一幅氣勢恢宏的長卷,畫面的主要內容,是由京城出發前往天壽山謁陵的浩浩蕩蕩的皇家隊伍。隊伍裡身騎高頭大馬的明神宗,所穿戎服較之宣宗更加威武、隆重。

  畫中神宗頭戴抹金鳳翅盔,盔正面飾有金質真武大帝像,左右各一條吐火金龍,龍身展翼,形如鳳翅。盔頂則飾有紅色盔纓、羽翎、盔旗等,盔後有頓項,綴甲片。身上穿罩甲,方領,對襟,無袖,左右兩側與後部開裾。衣襟綴棗核形金別扣及布扣襻。通身滿佈魚鱗狀甲片,層疊排列,前胸左右各飾一條金色升龍。上身衣襟、及領、肩、底邊等處皆施以紅色織(或繡)金雲龍紋緣邊,底緣較寬。兩肩為金色獸頭形肩甲,綴紅色肩纓。衣身前後片的底邊飾有雙排彩穗(穗為赤、青、黃、綠四色)。從甲片的形狀看,或即《大明會典》記載的「魚鱗葉明甲」。因罩甲比齊腰甲要長,故也稱「長身大甲」。罩甲下穿五彩雲龍紋窄袖袍,兩臂戴臂縛,以紅絨絛穿金色甲片製成,活動性較強,不會影響手臂的動作。腰部束有黃色鞓帶,並懸掛佩劍、弓袋、箭囊等武器。

  齊腰甲

  明神宗定陵隨葬有一套鐵質盔甲,以及鞓帶、腰刀、弓袋、箭囊等。所用材質、款式、裝飾與《大明會典》的相關記載比較接近,是研究明代皇帝戎服的珍貴實物資料。

  鐵盔

  通高33厘米。圓頂,寬平沿,頂為六塊鐵板拼成,裡用鐵條壓縫,外以香草紋金飾條壓縫。盔面嵌金質六甲神。盔緣與頂相接處用金蓮瓣紋壓縫。正面盔緣上殘留小珍珠四十五顆,或為裝飾之用。盔頂部綴束腰仰覆蓮座,上坐金質真武大帝,外披道袍,內穿鎧甲,披髮跣足,手中持劍。背後焊接三個金管插座,用來插盔纓、盔旗等。盔裡以黃素綢為襯裡。《大明會典》有「鍍金護法頂香草壓縫六瓣明鐵盔」,從名稱看與定陵鐵盔形制一致。

定陵出土鐵甲(定陵博物館藏)

  鐵甲

  甲身呈背心式,方領,對襟,兩肩無披膊。全甲自肩至底邊通長68厘米。甲身前襟分為左右兩片,各於胸部中心綴一鐵質貼金圓護鏡。兩片以六對棗核形扣及扣襻紐系。後襟為一整片,上部中心置一圓護(三面圓護上均刻有真武大帝與六甲神的形象),下部有開衩。前後襟在肩部連綴,裉縫用絛帶連接。全甲共用黑漆熟鐵方葉及三角形葉等一百九十九片,以合股粗絲線穿連編綴製成,並用織金錦作為襯裡。《會典》記載的鎧甲名稱中有「紅絨絛穿齊腰明甲」、「綠絨絛穿方葉齊腰明甲」等,形制應與定陵鐵甲大體相同。

  鞓帶

  黃色絲帶,出土時附於弓袋中腰。帶身中部釘花形鎏金銅帶眼四個,兩側各有鎏金銅圓帶版三個,下有方形掛扣,可用來懸掛弓袋、箭囊、佩刀等武器。帶兩端綴鎏金銅帶飾一對,形如革帶「撻尾」,均刻龍紋,一端附有掛鉤一個。《會典》記載:「弘治間定,軍器、鞍轡二局,每年一造…………腰刀鞓帶三千六百條。」此帶應當就是腰刀鞓帶。明末小說《醒世姻緣傳》第一回中描寫:「十五日要大家到雍山打圍……與珍哥新做了一件大紅飛魚窄袖衫、一件石青坐蟒掛肩……定制了一根金黃絨辮鞓帶……鞓帶腰刀,左盛右插。」大紅飛魚窄袖衫、石青坐蟒掛肩就是前面提到的窄袖戎衣和罩甲,金黃絨辮鞓帶即腰刀鞓帶。

  腰刀

  鐵質,長條形,魚腹刃,刀靶兩側有木夾柄,柄首包鑲雲紋金片,並綴有金十字形隔手。刀鞘為木質,外包一層鯊魚皮,髹紅漆,脊部鑲長條形金飾,上刻兩組雲龍紋,末端包有雲紋金玭(bǐng)。鞘身有金箍四道,中間兩道較窄,鞘口及下部兩道較寬,刻有雲紋,並綴金柿蒂形飾,上有扁鼻套圓環並系有絲帶。帶上有金環一個、金鉤一個,用以懸掛。腰刀通長(含鞘)95厘米、寬4.2厘米。

  《明實錄》中有一些皇帝穿著戎服的記載。如正德十三年六月,「上戎服馳馬過顧侍郎,馬逸,為邏卒所獲,牽至上前,遂乘之。」明武宗馳馬所穿戎服應如宣宗出獵時穿的罩甲、窄袖戎衣,注重功能性。隆慶三年九月,明穆宗大閱將士於京營教場,「是日,上戎服登壇,軍威整肅。」穆宗大閱時穿的戎服,很可能類似《出警圖》中明神宗所穿的式樣,強調裝飾性,既符合閱兵肅穆莊重的氣氛,也能襯托出皇帝的尊貴與威嚴。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