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誌異》之聶小倩 聊齋中的個性女鬼聶小倩 | 陽光歷史

 

A-A+

《聊齋誌異》之聶小倩 聊齋中的個性女鬼聶小倩

2016年05月27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825 次

  《聊齋誌異》之聶小倩:聶小倩這一人物形象既是蒲松齡《聊齋誌異》一書中的一個人物,也是本文的一位女主人公。由於《聊齋誌異》是一部寫狐鬼為主的著作,聶小倩就是本文中塑造得比較豐滿的具有人性的鬼。由於她的魂魄墮落於苦海,被妖魔而脅迫、攝血害人,但她又與我們通常所認為的鬼的形象有所區別。她具有人性最初的良知,是一個有幾分善良的女鬼,由於她自身得不到自由,被迫去害人,她的本性就不可能表現出來,她不甘受邪惡勢力的控制,想擺脫痛苦的生涯,她頑強反抗、力求爭取做人的執著、遠離黑暗、逃離墮落險境,尋找機會進行頑強反抗,最終得到了應得的自由、求得了解放。

  聶小倩在寺側下葬以後,就生活在老妖的鉗制之下,受其驅使、被迫去賣弄色相,藉以害人。因此,她既是個害人者,又是一個受害者。小說首先是從害人者的角度來寫她,而後又著重從受害者的角度來寫她。聶小倩的內心充滿了矛盾與痛苦的,因為她不甘於受役卻又不得不從命,她曾這樣向寧采臣傾訴肺腑之言:「……小倩,姓聶氏,十八夭殂,葬於寺側,被妖物威脅,歷役濺務,腆顏向人,實非所樂。」

  從這幾句就可以看出造成她內心痛苦的原因是受脅迫,她不得不去做一種她所不願做,並且深以為羞的「濺務」。這種難以解脫的內心痛苦,是從她與老妖的矛盾中產生的,同時,又反映著她那美好的靈魂並沒有因為身處逆境而變得醜惡墮落。為了擺脫眼前的這種處境。她必須把屍骨遷走。她在請求為人正直的寧采臣幫助她遷走屍骨時說:「妾墮玄海,求岸不得,郎君義氣干雲,必能拔生救苦,倘肯囊妾朽骨,歸葬安宅,不啻再造」她視遷葬為再生,迫切希望走上新的生活之路。

  小說在描寫聶小倩受老妖驅遣去勾引寧采臣而遭到嚴斥這件事時,恰到好處地把握了藝術描寫的火候。作者在雙方的矛盾衝突中沒有過多地渲染聶小倩的情緒反映,在寧采臣的嚴詞斥責面前,聶小倩不是惱羞成怒,而是讚歎與慚愧,她讚歎寧采臣的品質,自言曰:「此漢當是鐵石,女慚出」,則是她在這樣的品質的人面前深感自己的所為是無比的卑污與可恥。即使在這樣描寫聶小倩履行「濺務」的情形下,作者也沒有損害這一人物形象,重點在展示聶小倩思想領域中那些美好的東西。

  聶小倩在與寧采臣第二次見面時,聶小倩是為了救助寧采臣。因為老妖派夜叉前來下毒害寧采臣,更為了請求寧采臣幫助她遷葬,以擺脫老妖的控制,這樣的情景中,不再是聶小倩與寧采臣的矛盾衝突,是他們倆與老妖的矛盾衝突,尤其是聶小倩與老妖的矛盾。聶小倩對老妖的強烈反叛、奮力逃離魔掌、與老妖大戰,救助了自己,也救助了被老妖所迫害的寧采臣的生命。聶小倩與寧采臣在互相救助中進一步禮瞭解,二人產生了愛戀之情。寧采臣對聶小倩的境況與際遇身為同情,也非常感激她對自己的救助之恩,聶小倩則視寧采臣為自己最為信賴的人,希望寧采臣能將自己復魂,能將屍骨遷葬。

  寧采臣將聶小倩的屍骨帶回故鄉,將其屍骨埋葬在書齋附近,這樣聶小倩便可以經常出入於寧宅,在此情況下,發生了聶小倩與寧母的矛盾衝突。如果說小說在聶小倩與老妖的矛盾中表現的是對邪惡勢力的憎恨,對卑賤營生的厭惡,在她與寧采臣的矛盾中著重展示的是她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敢於救人於危難的正義感的話,那麼,在她與寧母的矛盾中,主要刻畫的是她的勤勞和善良賢惠。寧母首先對她並無好感,對她懷著幾分恐懼,因為聶小倩是一個鬼,但後來,見到聶小倩善於操持家務,待人接物有無不得體,就改變了對聶小倩的態度,由恐懼變為疼愛,不把聶小倩視為鬼。忌諱說聶小倩是鬼,並想讓聶小倩成為自己的兒媳。寧母的這一變化,是聶小倩勤勞、賢惠、善良的實際行動所感化的結果,是聶小倩持一顆執著的心為理想為光明為自由為解放所做的追求,所努力換回來的。蒲松齡把中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賦予了聶小倩這樣的鬼魂,同時又說明了聶小倩所具有的反抗精神。

  在黑暗的封建社會裡,聶小倩這一典型形象只是社會遺棄的一個弱小的婦女形象,聶小倩這樣的女鬼是封建社會中婦女的代言人。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中的婦女受壓迫受拋棄,在強大的黑暗勢力下,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的壓迫下,聶小倩代表著一批具有反抗、抗爭、爭取自由、建立美好家庭、實現美好願望的青年婦女的心聲,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迫害的婦女對邪惡勢力的反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