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名聲遠播的「十全武功」:乾隆十大戰績
乾隆皇帝名聲遠播的「十全武功」是哪是個?
公元1613年,位於明王朝西北方向的俄國進入了羅曼諾夫王朝統治的時期。
公元1616年,位於明王朝東北方向的女真族建立了大金政權(即後來的清朝)。
大金政權(即清王朝)開國六十年之際(公元1676年),正是康熙平定三藩的關鍵時刻。這一年,三藩之一的尚可喜病故,康熙已完成了對全國的兵力部署,做好全力反擊三藩叛亂的準備。
經歷五年的血戰,康熙平定了三藩,清廷直到這時才算真正統一了關內。從這時起一直到乾隆末年,中國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康雍乾盛世」。但正是在這一百多年中,中國和西方的距離越拉越大,到乾隆末期,中國的絕對實力已遠遠落後於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公元十八世紀中晚期,對於東方和西方都是一段很重要的時光。
公元1735年8月,24歲的弘歷繼位,次年改年號為「乾隆」。此時的清王朝經過康熙、雍正二朝的努力,已呈現出蒸蒸向榮的景象。乾隆繼位後,清朝疆域西抵蔥嶺、巴爾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地區,東到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南達南沙群島,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
縱觀乾隆一朝,有許多「引人注目」之處,給後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無論乾隆本人還是後世,最為自豪的是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
1、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平大小金川;
乾隆14年(公元1749年) 平大小金川
兩次平定大小金川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十大武功之一。與乾隆其他九大武功相比,偏居川西一隅、僅有彈丸之地、數萬人口的大小金川,卻致清王朝先後共投入了近60萬人力、7000萬帑幣,其代價遠遠超過乾隆的其他任何一次武功。
乾隆初,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奪取小金川澤旺印信,「意欲併吞諸蕃」,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1747年,清軍3萬人分兩路進討,久而無功,川陝總督張廣泗被清廷處死,改派岳鍾琪為總兵,刻期進討。1749年,莎羅奔請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息。
乾隆十一年(1746 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劫奪小金川土司澤旺﹐經清朝干預後釋還。次年,莎羅奔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等地,清朝派兵前往「彈壓」﹐遭到莎羅奔的抵制。
乾隆帝調張廣泗任川陝總督,自小金川進兵大金川征伐莎羅奔。莎羅奔率眾奮力反抗,清軍屢失利。十三年四月,乾隆帝又命訥親督師前往增援。莎羅奔構築碉卡,嚴密為備。張廣泗與訥親互不協力,莎羅奔乃大破清軍。同年十二月﹐乾隆帝以貽誤軍機罪斬張廣泗,訥親亦賜死,改用傅恆為統帥。起用已廢黜還籍的名將岳鍾琪率軍自黨壩大破金川軍。因莎羅奔曾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從岳鍾琪用兵於川西北羊峒(今南坪)藏族地區,雍正元年(1723年),岳鍾琪又奏請授予莎羅奔「金川安撫司」印信,所以莎羅奔聞岳鍾琪軍攻入,遂在乾隆十四年正月降。乾隆帝為籠絡人心,詔赦莎羅奔,事遂平。
1、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平大小金川;
乾隆14年(公元1749年) 平大小金川
兩次平定大小金川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十大武功之一。與乾隆其他九大武功相比,偏居川西一隅、僅有彈丸之地、數萬人口的大小金川,卻致清王朝先後共投入了近60萬人力、7000萬帑幣,其代價遠遠超過乾隆的其他任何一次武功。
乾隆初,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奪取小金川澤旺印信,「意欲併吞諸蕃」,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1747年,清軍3萬人分兩路進討,久而無功,川陝總督張廣泗被清廷處死,改派岳鍾琪為總兵,刻期進討。1749年,莎羅奔請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息。
乾隆十一年(1746 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劫奪小金川土司澤旺﹐經清朝干預後釋還。次年,莎羅奔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等地,清朝派兵前往「彈壓」﹐遭到莎羅奔的抵制。
乾隆帝調張廣泗任川陝總督,自小金川進兵大金川征伐莎羅奔。莎羅奔率眾奮力反抗,清軍屢失利。十三年四月,乾隆帝又命訥親督師前往增援。莎羅奔構築碉卡,嚴密為備。張廣泗與訥親互不協力,莎羅奔乃大破清軍。同年十二月﹐乾隆帝以貽誤軍機罪斬張廣泗,訥親亦賜死,改用傅恆為統帥。起用已廢黜還籍的名將岳鍾琪率軍自黨壩大破金川軍。因莎羅奔曾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從岳鍾琪用兵於川西北羊峒(今南坪)藏族地區,雍正元年(1723年),岳鍾琪又奏請授予莎羅奔「金川安撫司」印信,所以莎羅奔聞岳鍾琪軍攻入,遂在乾隆十四年正月降。乾隆帝為籠絡人心,詔赦莎羅奔,事遂平。
2、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平準噶爾;
清代新疆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莫過於乾隆帝先後平定天山以北準噶爾部達瓦齊割據政權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平定天山以南布拉尼敦與霍集占(史稱大小和卓)的叛亂,完成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和重大現實意義的統一新疆的大業,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達到了幾千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輝煌。
準噶爾是我國西北厄魯特蒙古的成員。明末清初,厄魯特蒙古分為和碩特、準噶爾、都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分別活動於烏魯木齊河谷、伊犁河谷、額爾齊斯河兩岸和塔爾巴哈台(今塔城)一帶。後準噶爾部崛起,成為四部之首。土爾扈特部西遷伏爾加河下遊後,都爾伯特部分出輝特部,仍為四部,但和碩特部又大都遷往青海。準噶爾部不僅統轄四部,還控制了天山以南,威脅青海、西藏和東部蒙古,成為雄踞西北的割據政權,故清代往往將厄魯特諸部統稱為準噶爾。康熙、雍正兩朝與準噶爾都有過激烈的戰爭,互有勝負。長期對峙,勢均力敵。
從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起,準噶爾部貴族之間為爭奪汗位進行了將近十年的爭奪殘殺,最後是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在輝特部貴族阿睦爾撒納的支持下奪得汗位。內訌使經濟凋敝,人心離散。繼準噶爾部宰桑薩拉爾、都爾伯特部台吉車凌、車凌烏巴什、車凌孟克(史稱三車凌)率部投奔烏里雅蘇臺(今蒙古國扎布哈朗特)清軍北路大營之後,與達瓦齊反目成仇的阿睦爾撒納兵敗失利,率部歸順清朝。準噶爾部驍將瑪木特見大勢所趨,也毅然投清。
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莊親自接見他們,熱情款待,重賞封爵並安撫部眾,在各部紛紛請求出兵討伐的情況下,決定不失時機地平定準噶爾。但雍正年間的和通泊之敗,使滿朝大臣餘悸尚存,只有大學士傅恆一人讚成出師伊犁。乾隆帝為了完成先輩兩朝未竟之志,為了歸順部眾的長遠安置,力排眾議,親自謀劃。但在擇帥命將上深感困惑,因承平日久,缺少嫻於軍事的將帥。最終確定北路統帥班第為定北將軍,阿睦爾撒納為定邊左副將軍,親王額駙色布騰巴爾珠爾、喀爾喀郡王青滾雜卜、瑪木特等為參贊大臣;西路統帥永常為定西將軍,薩拉爾為定邊右副將軍,喀爾喀親王額琳沁多爾濟、原兩廣總督鄂容安、三車凌等為參贊大臣。還有糧草供應也是異議極多,按當時的情況,如果按照「兵行糧隨」 的原則就無法出兵,然而機不可失,乾隆帝決定拋棄常規,一兵只令裹帶兩個月口糧,食用不敷,則就地以茶葉銀兩兌換,這是不得已的權宜之計。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二月,清軍兩路出師,北路三萬兵出烏里雅蘇臺,西路二萬兵出巴裡坤,共馬匹七萬。兩副將軍各領兵三千為前鋒先行。清軍所到之處,準噶爾人紛紛聞風歸附,師行三月,跋涉千里,兵不血刃地長驅直入。自康熙年間就歸順清朝的哈密、吐魯番的維吾爾人也隨軍效力。兩路大軍四月底會師於博爾塔拉,五月二日抵達伊犁。準噶爾人夾道歡迎,被拘禁的大小和卓也獲得解救,率當地維吾爾人歸順清朝。乾隆帝有詩《西師底定伊犁捷音至,詩以述事》云:「乘時命將定條支,天祐人歸捷報馳。無戰有征安絕域,壺漿簞食迎王師。」詩中自註:「大兵至伊犁,部眾持羊酒迎犒者絡繹載道,婦孺歡呼,如出水火,自出師以來,無血刃遺鏃之勞,敉邊掃穴,實古所未有。」
達瓦齊率萬人退守伊犁西南的格登山。清軍爭渡伊犁河,追至山下。五月十四日(公歷6月23日)夜,清軍前鋒將領派出翼長阿玉錫等三名巴圖魯率二十二騎前往山頭偵察,他們在夜色的掩護下,直搗達瓦齊大營。拍馬橫矛,搴旗大呼,槍矢並發,聲震山谷。達瓦齊所部頓時兵敗如山倒,阿玉錫等擒獲大小首領二十餘人,降者六千五百人,達瓦齊落荒而逃,從天山托木爾峰下的木扎特達阪向南逃竄,與隨行的七十餘人被烏什維吾爾伯克霍集斯遵行清軍檄文擒獲,縛獻清軍大營。第一次平准之役勝利結束。
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莊親自接見他們,熱情款待,重賞封爵並安撫部眾,在各部紛紛請求出兵討伐的情況下,決定不失時機地平定準噶爾。但雍正年間的和通泊之敗,使滿朝大臣餘悸尚存,只有大學士傅恆一人讚成出師伊犁。乾隆帝為了完成先輩兩朝未竟之志,為了歸順部眾的長遠安置,力排眾議,親自謀劃。但在擇帥命將上深感困惑,因承平日久,缺少嫻於軍事的將帥。最終確定北路統帥班第為定北將軍,阿睦爾撒納為定邊左副將軍,親王額駙色布騰巴爾珠爾、喀爾喀郡王青滾雜卜、瑪木特等為參贊大臣;西路統帥永常為定西將軍,薩拉爾為定邊右副將軍,喀爾喀親王額琳沁多爾濟、原兩廣總督鄂容安、三車凌等為參贊大臣。還有糧草供應也是異議極多,按當時的情況,如果按照「兵行糧隨」 的原則就無法出兵,然而機不可失,乾隆帝決定拋棄常規,一兵只令裹帶兩個月口糧,食用不敷,則就地以茶葉銀兩兌換,這是不得已的權宜之計。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二月,清軍兩路出師,北路三萬兵出烏里雅蘇臺,西路二萬兵出巴裡坤,共馬匹七萬。兩副將軍各領兵三千為前鋒先行。清軍所到之處,準噶爾人紛紛聞風歸附,師行三月,跋涉千里,兵不血刃地長驅直入。自康熙年間就歸順清朝的哈密、吐魯番的維吾爾人也隨軍效力。兩路大軍四月底會師於博爾塔拉,五月二日抵達伊犁。準噶爾人夾道歡迎,被拘禁的大小和卓也獲得解救,率當地維吾爾人歸順清朝。乾隆帝有詩《西師底定伊犁捷音至,詩以述事》云:「乘時命將定條支,天祐人歸捷報馳。無戰有征安絕域,壺漿簞食迎王師。」詩中自註:「大兵至伊犁,部眾持羊酒迎犒者絡繹載道,婦孺歡呼,如出水火,自出師以來,無血刃遺鏃之勞,敉邊掃穴,實古所未有。」
達瓦齊率萬人退守伊犁西南的格登山。清軍爭渡伊犁河,追至山下。五月十四日(公歷6月23日)夜,清軍前鋒將領派出翼長阿玉錫等三名巴圖魯率二十二騎前往山頭偵察,他們在夜色的掩護下,直搗達瓦齊大營。拍馬橫矛,搴旗大呼,槍矢並發,聲震山谷。達瓦齊所部頓時兵敗如山倒,阿玉錫等擒獲大小首領二十餘人,降者六千五百人,達瓦齊落荒而逃,從天山托木爾峰下的木扎特達阪向南逃竄,與隨行的七十餘人被烏什維吾爾伯克霍集斯遵行清軍檄文擒獲,縛獻清軍大營。第一次平准之役勝利結束。
3、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再平準噶爾;
乾隆帝寬大為懷,將押解入京的達瓦齊赦免,封為親王,配以宗室之女,留居京城。並決定在格登山立碑,親撰碑文,追溯「漢置都護,唐拜將軍」的歷史,肯定了平定準噶爾的意義,不僅是漢唐統一與治理新疆的繼續,還是清朝開始統轄天山南北的標誌。
阿玉錫凱旋之後,受到乾隆帝的接見,封為散秩大臣,列入紫光閣五十功臣,並為畫像御筆讚辭。命令供奉清廷的義大利傳教士、著名畫家郎世寧為其作全景畫《格登鄂拉斫營圖》(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親筆題寫長詩《阿玉錫歌》,結句為「神勇有如阿玉錫,知方亦復如報恩。今我作歌壯生色,千秋以後斯人聞。」郎世寧還作《阿玉錫持矛蕩寇圖》(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描繪堅毅勇敢的阿玉錫全身戎裝,持矛躍馬向前衝殺,如入無人之境。
清軍初定伊犁後,因該地無糧,大兵不能久留,乾隆帝旋命撤離,留班第、鄂容安、薩拉爾率五百士兵駐守伊犁。力量單薄,孤懸邊塞,造成了阿睦爾撒納發動叛亂的機會。
阿睦爾撒納的降清並非出於真誠,他是想利用清軍擊敗達瓦齊後,自立為汗。清朝大臣中有人對其持懷疑態度,提出防範意見,卻受到乾隆帝的嚴厲斥責。出師前,投清的原準噶爾部驍將瑪木特曾向乾隆帝勸諫說:「阿睦爾撒納豺狼也,雖降不可往,往必為殃。」但乾隆帝不以為然,反而聽信阿睦爾撒納之言,對瑪木特採取不信任的態度。當時準噶爾土崩瓦解已是大勢所趨,平准並非缺了阿睦爾撒納就不行。正是由於乾隆帝過分自信,聽不得大臣們的意見,將阿睦爾撒納放虎歸山,最終釀成大亂。
清軍抵達伊犁後,仍將厄魯特分封為四部,台吉車凌封為都爾伯特部汗,始終忠謹。阿睦爾撒納封為輝特汗,論功行賞時封為雙親王,食雙俸。但阿睦爾撒納慾壑難填,圖謀割據,獻媚於隨軍的乾隆帝長婿色布騰巴爾珠爾,挑撥他與班第的關係。又在色布騰巴爾珠爾返京時,托其探聽皇帝對阿睦爾撒納總統四部的意向。乾隆帝對此當然不能容忍,密令班第相機行事,即於軍中正法,勿貽後患。但班第因身邊兵少,不敢貿然下手,就催促阿睦爾撒納與各部首領同行去熱河避暑山莊朝覲,命喀爾喀親王額琳沁多爾濟同行監視。殊不知乾隆帝與班第的密信內容,已由喀爾喀郡王青滾雜卜洩露給阿睦爾撒納,他行至烏倫古河叛逃而去。其同夥隨即響應,搶劫台站,切斷軍報文書,在伊犁煽動大規模叛亂。班第等率五百士兵邊戰邊退,陷於重圍,與鄂容安戰敗自殺。乾隆帝有《雙烈詩》述其事,歎息「初若聽我言,寧有今日不」。何嘗不是對二臣沒有遵旨行事的薄譴。乾隆帝沒有想到的是,他十分倚重的阿睦爾撒納成了叛首,而他曾懷疑的瑪木特倒成了反對叛亂的不屈烈士。瑪木特在論功行賞時僅封為三等公,此時仍奮勇突圍,殺敵三人,終因久病未癒,不幸被捕。阿睦爾撒納假意撫慰,勸誘瑪木特參加叛亂,被他大義凜然地唾罵。阿睦爾撒納惱羞成怒,下令將他活活勒死。乾隆帝深為震動,寫下《瑪木特詩》述其事,稱讚「烈士何處無,未可分域鄉。錄實隱括詞,千載流聲芳」。而薩拉爾被俘歸降,被押解至京。乾隆帝念其最先歸順,未可責之大節,寬大處理,復授為內大臣。班第、鄂容安、薩拉爾三人都被列入紫光閣五十功臣。
叛亂之初,響應者尚不多。定西將軍永常擁兵六千駐烏魯木齊,乾隆帝命令他西進救援班第,他托詞兵少糧缺,反而撤退至巴裡坤。乾隆帝下令將永常革職,拿解來京,途中永常發病死於陝西臨潼。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初,清軍再次兩路出擊,三月收復伊犁。追剿中,參贊大臣玉保聽說阿睦爾撒納已被擒獲,派人報告,定西將軍策楞未辨真偽,立即紅旗報捷。乾隆帝非常高興,宣示軍務告竣並封賞諸將,各省督撫亦紛紛奏折祝賀。不料這是假消息,使乾隆帝空歡喜一場,下令將策楞、玉保革職,拿解來京,兩人在途中被叛軍殺害。阿睦爾撒納逃入哈薩克,清軍偵知僅在二三里外,爭欲進擊。阿睦爾撒納又派人哄騙,說哈薩克首領阿布賚趕到後就擒獻阿睦爾撒納。定西將軍達爾黨阿信以為真,怕與哈薩克失和,制止士兵前進,使阿睦爾撒納再次逃脫。達爾黨阿亦被革職解京。
乾隆帝因先前阿睦爾撒納叛逃,遷怒於同行的喀爾喀親王額琳沁多爾濟,毫不留情地賜令自盡。他是大活佛哲布尊丹巴和土謝圖汗的弟弟,是極有影響的喀爾喀上層人物。喀爾喀郡王青滾雜卜利用不滿情緒,舉起反清的叛旗,助長了伊犁叛軍的氣勢,使定邊右副將軍兆惠所部二千餘人撤退中幾度陷於重圍,在增援下才得以解圍,返回巴裡坤休整。乾隆帝及時安撫喀爾喀上層人物,迅速平定青滾雜卜的叛亂。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三月,清軍第三次兩路出兵平叛,進展順利。五月底,清軍窮追阿睦爾撒納進入哈薩克境內。大軍壓境,阿布賚表示歸順,並願意合作擒拿阿睦爾撒納。阿睦爾撒納於七月逃往俄國。乾隆帝命理藩院再三照會,援引條約,要求引渡。阿睦爾撒納於八月間病死,是年35歲。俄國見其人已死,遂將其屍體運至中俄邊界恰克圖,交清朝官員驗視。
阿睦爾撒納的敗死標誌著平定準噶爾的勝利結束。清朝經過康雍乾三朝的努力,終於完成統一新疆的大業。儘管是一波三折,付出沉重的代價,但其積極和進步意義還是應當給予充分肯定的。
清軍抵達伊犁後,仍將厄魯特分封為四部,台吉車凌封為都爾伯特部汗,始終忠謹。阿睦爾撒納封為輝特汗,論功行賞時封為雙親王,食雙俸。但阿睦爾撒納慾壑難填,圖謀割據,獻媚於隨軍的乾隆帝長婿色布騰巴爾珠爾,挑撥他與班第的關係。又在色布騰巴爾珠爾返京時,托其探聽皇帝對阿睦爾撒納總統四部的意向。乾隆帝對此當然不能容忍,密令班第相機行事,即於軍中正法,勿貽後患。但班第因身邊兵少,不敢貿然下手,就催促阿睦爾撒納與各部首領同行去熱河避暑山莊朝覲,命喀爾喀親王額琳沁多爾濟同行監視。殊不知乾隆帝與班第的密信內容,已由喀爾喀郡王青滾雜卜洩露給阿睦爾撒納,他行至烏倫古河叛逃而去。其同夥隨即響應,搶劫台站,切斷軍報文書,在伊犁煽動大規模叛亂。班第等率五百士兵邊戰邊退,陷於重圍,與鄂容安戰敗自殺。乾隆帝有《雙烈詩》述其事,歎息「初若聽我言,寧有今日不」。何嘗不是對二臣沒有遵旨行事的薄譴。乾隆帝沒有想到的是,他十分倚重的阿睦爾撒納成了叛首,而他曾懷疑的瑪木特倒成了反對叛亂的不屈烈士。瑪木特在論功行賞時僅封為三等公,此時仍奮勇突圍,殺敵三人,終因久病未癒,不幸被捕。阿睦爾撒納假意撫慰,勸誘瑪木特參加叛亂,被他大義凜然地唾罵。阿睦爾撒納惱羞成怒,下令將他活活勒死。乾隆帝深為震動,寫下《瑪木特詩》述其事,稱讚「烈士何處無,未可分域鄉。錄實隱括詞,千載流聲芳」。而薩拉爾被俘歸降,被押解至京。乾隆帝念其最先歸順,未可責之大節,寬大處理,復授為內大臣。班第、鄂容安、薩拉爾三人都被列入紫光閣五十功臣。
叛亂之初,響應者尚不多。定西將軍永常擁兵六千駐烏魯木齊,乾隆帝命令他西進救援班第,他托詞兵少糧缺,反而撤退至巴裡坤。乾隆帝下令將永常革職,拿解來京,途中永常發病死於陝西臨潼。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初,清軍再次兩路出擊,三月收復伊犁。追剿中,參贊大臣玉保聽說阿睦爾撒納已被擒獲,派人報告,定西將軍策楞未辨真偽,立即紅旗報捷。乾隆帝非常高興,宣示軍務告竣並封賞諸將,各省督撫亦紛紛奏折祝賀。不料這是假消息,使乾隆帝空歡喜一場,下令將策楞、玉保革職,拿解來京,兩人在途中被叛軍殺害。阿睦爾撒納逃入哈薩克,清軍偵知僅在二三里外,爭欲進擊。阿睦爾撒納又派人哄騙,說哈薩克首領阿布賚趕到後就擒獻阿睦爾撒納。定西將軍達爾黨阿信以為真,怕與哈薩克失和,制止士兵前進,使阿睦爾撒納再次逃脫。達爾黨阿亦被革職解京。
乾隆帝因先前阿睦爾撒納叛逃,遷怒於同行的喀爾喀親王額琳沁多爾濟,毫不留情地賜令自盡。他是大活佛哲布尊丹巴和土謝圖汗的弟弟,是極有影響的喀爾喀上層人物。喀爾喀郡王青滾雜卜利用不滿情緒,舉起反清的叛旗,助長了伊犁叛軍的氣勢,使定邊右副將軍兆惠所部二千餘人撤退中幾度陷於重圍,在增援下才得以解圍,返回巴裡坤休整。乾隆帝及時安撫喀爾喀上層人物,迅速平定青滾雜卜的叛亂。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三月,清軍第三次兩路出兵平叛,進展順利。五月底,清軍窮追阿睦爾撒納進入哈薩克境內。大軍壓境,阿布賚表示歸順,並願意合作擒拿阿睦爾撒納。阿睦爾撒納於七月逃往俄國。乾隆帝命理藩院再三照會,援引條約,要求引渡。阿睦爾撒納於八月間病死,是年35歲。俄國見其人已死,遂將其屍體運至中俄邊界恰克圖,交清朝官員驗視。
阿睦爾撒納的敗死標誌著平定準噶爾的勝利結束。清朝經過康雍乾三朝的努力,終於完成統一新疆的大業。儘管是一波三折,付出沉重的代價,但其積極和進步意義還是應當給予充分肯定的。
4、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平回部;
清代的「回部」系指今日居住在天山南部的維吾爾族。天山南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周圍分佈著片片綠洲,當地居民引高山雪水灌溉。早在漢武帝反擊匈奴時,曾派張騫出使西域,清代所稱的回部,即漢代的西域地區。清初「元太祖十九世孫阿布都拉依因為葉爾羌汗,以其弟分長吐魯番、阿克蘇、庫車、和闐、喀喇沙爾、烏什、喀什八城。惟是時元裔勢衰,回教勢力日益強大,由和卓掌握政柄。噶爾丹興起後,兼併回部,將其酋長阿布都實特囚禁伊犁。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軍打敗噶爾丹後,阿布都實特從伊犁投奔清朝,受到康熙帝的優遇,派軍護送經哈密返回葉爾羌故地。至其子瑪罕木特,因不服從準噶爾部,又被噶爾丹策零將瑪罕木特及其二子布拉尼敦(博拉尼都)和霍集占拘禁伊犁,使所率部眾數千人種地交賦。清軍首入伊犁時,瑪罕木特已死,布拉尼敦和霍集占被放出。因二人系回部首領,令其仍回天山南麓統率當地回民。
阿睦爾撒納發動叛亂時,布拉尼敦和霍集占乘機率領在伊犁種地的回民數千人逃回葉爾羌和喀什噶爾。清政府認為他們此舉是為逃避戰亂,因此積極進行招撫。乾隆二十一年,定邊右副將軍兆惠已聽到消息,知布拉尼敦和霍集佔有叛亂跡象,並派副都統阿敏道率索倫兵一百、厄魯特兵三千前去招撫。布拉尼敦本欲集合所部歸附清朝,霍集占則因曾幫助阿睦爾撒納叛亂,並以為清軍初定準噶爾,無力南討,不於此時獨立,將永久受制於人。當時布拉尼敦對霍集占說:「我家三世為準夷所拘,蒙天朝釋歸,得統所部,此恩何可忘也?」霍集占反對說:「我方久困於准夷,今屬中國,則又為人奴,不如自長一方。」霍集占還反過來煽動布拉尼敦說:「若聽大皇帝諭旨,你我二人中必有一人喚至北京以為質,當與禁錮何異?莫若與中國抗拒,地方險遠,內地兵不能即來,來亦率皆疲憊,糧運難繼,料無奈我何。且準噶爾已滅,近地並無強鄰,收羅各城,可以自立。」布拉尼敦受了霍集占的蠱惑。當阿敏道率索倫和厄魯特兵行至庫車時,霍集占關閉城門,並欺騙阿敏道說:我們關閉城門,是怕你帶來的厄魯特士兵騷擾,若將厄魯特兵撤回,就開門投降。阿敏道輕信了這種謊言,命隨行的三千厄魯特兵撤退,僅帶百名索倫兵入城,霍集占乘機將阿敏道及其所帶士兵逮捕,不久又殺害了阿敏道,公開舉起叛清的旗幟。
二十二年(1757年)年底,乾隆命兆惠為定邊將軍,車布登扎布為副將軍,負責平定南疆叛亂。兆惠當時因沙喇伯特地方還有相當數量的阿睦爾撒納叛軍沒有消滅,請求乾隆允許他和副將軍車布登札布徹底解決北路厄魯特叛亂各部,待騰出手來後再進軍天山南路,解決霍集占兄弟。乾隆遂改派兵部尚書雅爾哈善為靖逆將軍,率上萬清軍先向天山南路進軍。其戡亂過程並非易事。
庫車戰役。二十三年五月,雅爾哈善所率清軍前進至庫車時,遇到叛軍的頑強抵抗。庫車叛軍頭目阿卜都克勒木是霍集占的心腹,率一千騎兵加上城內回眾,依仗該城倚山而築、地形險要,城牆又用沙土堅實密築,清軍大炮轟擊不倒,因此抗拒不降。雅爾哈善命部下招降無效後,即命清軍將庫車城四面包圍,隨後發起攻擊。霍集佔得知庫車被圍後,率八千人馬越阿克蘇戈壁來援,清軍在城南截擊叛軍,殺死援軍上千人,霍集占也被打傷後逃進庫車城。提督馬得勝用挖地道炸城的辦法,從城北一里處開始掘入,快接近城牆時,因雅爾哈善急於成功,竟下令士兵連夜點燈挖掘,被城中叛軍發現,用水灌入地道,擔任挖掘地道的士兵全部犧牲。雅爾哈善無計可出,只好採取長期圍困的辦法,每日唯知飲酒,寄希望將守敵困死城中。新降清的維吾爾人鄂對提醒雅爾哈善防敵突圍,主張在城西鄂根河和北山通戈壁處設伏兵擒敵,可惜未被採納。數日後,霍集占果然乘夜黑從城西涉鄂根河逃走,喪失了活捉霍集占的大好機會。幾天之後,叛軍頭目阿卜都克勒木也乘夜逃走,僅剩老弱婦稚出城投降。乾隆得知庫車之役的結果,大發雷霆,將縱敵逃跑負主要責任的雅爾哈善、哈寧阿、馬德勝和順德訥四人處死,由定邊將軍兆惠全權指揮平叛。
葉爾羌之圍。兆惠接到乾隆的命令後,率所部清軍急速奔赴庫車時,霍集占已退守葉爾羌。兆惠因此一路順利,經阿克蘇,該城首領頗拉特降;至和闐,其城主霍集斯以前曾擒獲達瓦齊獻給清軍,當兆惠領兵到來,霍集斯立刻開城迎降,並招降了烏什城。乾隆聞訊,立刻宣佈封霍集斯公爵,賞戴雙眼孔雀翎。霍集斯之降,使乾隆陷入對平叛前景盲目樂觀的歧途中,以為擒獲霍集占指日可待。他甚至命令定邊右副將軍車布登扎布回遊牧地休息,不必參加平叛。特別是乾隆得知霍集占率兵撤退時,隨行人馬僅有三千左右,叛軍士氣低落,沿途毀棄軍器,宰殺馬駝,怨聲載道等情形後,更認為「賊黨俱已離心,大功自可立奏」。他竟不顧天氣嚴寒、清兵連續作戰等不利因素,諭兆惠「橋樑雖毀,我兵或浮渡或拴筏無不可者。兆惠宜努力前行,乘回眾離心,兆惠所率雖有上萬清軍,由於庫車、和闐、阿克蘇、烏什等城需分兵守衛,兵力已減去大半。乾隆卻鼓勵兆惠驅兵急進,甚至幻想會出現維吾爾人擒霍集占來獻的奇跡。在這種急於求勝的思想指導之下,兆惠率四千清軍行至葉爾羌時,終於陷入叛軍重圍之中。
十月初三日,兆惠率清軍至葉爾羌城外。為對抗清軍,叛軍方面由霍集占守葉爾羌,布拉尼敦守喀什噶爾,以互相支援。霍集占將葉爾羌附近村莊人眾糧草全部移進城中,還欺騙城中維吾爾人說,清軍見人就殺,散佈「伯克霍集斯已被殺」等謊言,以煽動叛軍拚死抵抗。據兆惠估計,「城內厄魯特、布嚕特、伊犁回人有馬者五千餘名,步行人甚多」。叛軍在人數上大大超過清軍。葉爾羌城比庫車城大幾倍,四面有十二個城門,兆惠所帶清軍僅能圍城一面。清軍從烏什長途行軍一千五百里來到葉爾羌,已人困馬乏。至此,兆惠通過俘虜口中得知霍集占牧群盡在南山,因此派清軍先奪取牧群。清軍渡喀喇烏蘇(譯名黑水)河,僅過約四百人時,忽然橋斷,大批叛軍向清軍進攻,過河的清軍皆拚死戰鬥,並泅水退回。將領高天喜、鄂實、三格、特通額戰死,兆惠所騎戰馬兩次中槍死,本人臉部及頸脛負傷,被迫收軍退回營地。霍集占率馬步騎萬餘人把清軍團團圍住,清軍紮營在黑水河邊,因此是役又稱黑水營之圍。清軍雖被圍困,幸所攜軍糧可供兩個月,兆惠因此掘濠結寨,固守待援。霍集占圍住清軍,布拉尼敦也從喀什噶爾率軍趕來,企圖一舉殲滅清軍。叛軍首先決河水灌清軍營地,兆惠則派兵挖渠,將水引入下流,並因此得以解決飲水問題,後又掘地得泉水。叛軍一計未成,又生一計,在清軍四面樹起高台四座,向清軍營地施放巴喇特鳥槍。清軍安營林中,也搭起高台與之對射。叛軍所射槍彈多擊中樹木,清軍伐木做飯,彈藥反而不缺。清軍又在營地中挖出維吾爾人埋藏糧食二十餘處,每處有米數石。軍心較為穩定。霍集占率叛軍久攻不下,雙方相持達三個月之久。
乾隆從駐守阿克蘇的辦事大臣舒赫德處得知兆惠被圍的消息,立即命令富德為定邊右副將軍,阿里袞、愛隆阿、福祿、舒赫德俱授為參贊大臣,「無論何隊兵丁,惟擇馬力有餘者作速前往,以盡快解兆惠之圍。他把兆惠輕敵深入的失誤算在自己身上,說「向來輕視逆回,乃朕之誤」,「此蓋數年以來,平準噶爾,降左右哈薩克、東西布魯特,實為極盛之會,而默默中有此佳兵之警」,實事求是地作了自我批評。並封兆惠武毅謀勇一等公,賜紅寶石帽頂、四團龍補服,以鼓舞士氣。
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初六,富德率兵至呼爾,遇到霍集占和布拉尼敦率五千騎兵截擊。清軍為解圍而來,勇氣倍增,無不以一當十,布拉尼敦被清軍打傷,抬回喀什噶爾。但清軍遠道奔襲,馬匹乏力,戰鬥到初九漸不能追擊,恰巧在這天夜裡參贊大臣阿里袞送馬趕到,合軍抵葉爾羌河岸。兆惠於圍中聽到數十里外槍炮大作,知援軍趕到,趁夜選精兵千名,造雲梯衝出營壘,殺死叛軍上千人,與富德合軍後,率餘部還阿克蘇休整。
清軍抵巴達克山,霍集占授首。兆惠率軍退回阿克蘇,經過休整和補充軍需,乾隆於二十四年(1759年)六月命令兆惠和富德兩路並進,兆惠領兵由烏什取喀什噶爾,富德由和闐取葉爾羌。兩路清軍合計有兩萬人,在數量上佔優勢。霍集占兄弟經過葉爾羌之戰,對清軍的戰鬥力存有畏懼之心,聽說大隊清軍前來,慌忙把葉爾羌和喀什噶爾兩城燒燬,脅迫大批人眾逃往巴達克山。乾隆得知霍集占兄弟逃跑的消息,傳諭兆惠令清軍急速追襲,「以我馬力有餘,而逆賊等所攜萬眾,雜以婦女童稚,行走即不能便利,多人亦易發生變化。我兵當恩威並用,或招撫,或離間,中途必自潰散」。以後的戰事證明乾隆的判斷和決策是非常英明的,此時的叛軍已呈土崩瓦解之勢。八月,明瑞率九百清軍在霍斯庫克嶺與叛軍六千相遇,清軍奮勇鏖戰,直前衝擊,叛軍人無鬥志,紛紛越嶺逃竄,富德等率清軍一直追擊到巴達克山部所屬的葉什勒庫勒諾爾山。清軍一面發起進攻,一面樹起招降大旗,廣大維吾爾人眾畢竟不甘心流落異國他鄉,因此紛紛下山投降。霍集占起初還在山頭攔阻,後來見大勢已去,只好與布拉尼敦攜餘黨幾百人逃至巴達克山。清軍「共計收穫賊眾一萬二千餘人,軍器二千餘件,駝騾牛羊萬餘」。
乾隆得知霍集占兄弟逃到巴達克山的消息,急命富德陳兵巴達克山邊界,以武力索取叛軍魁首。這時霍集占被殺,布拉尼敦被俘,但巴達克山人以「我回部經教,凡派罕帕爾子孫不得執送人為由」,抵制清軍。乾隆因而敕諭巴達克山汗素勒坦沙:「至我大國兵力,爾等當亦聞知,即平定準噶爾由於傳說,若收復葉爾羌、喀什噶爾,逆賊數萬眾,望風奔竄,乃爾等目睹者。爾素勒坦沙宜中有定見,勿惑人言,將霍集佔之屍與布拉尼敦送至軍前,朕必厚加恩賞。」素勒坦沙汗面對清政府的外交和軍事壓力,於十月份交出霍集占首級,並說布拉尼敦屍首被人竊走了。至此,清軍平定回部叛亂宣告取得徹底勝利。
5、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平緬甸;
清初,中國和緬甸之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建立起正式的官方聯繫,但兩國地域毗鄰,民間來往很是頻繁。乾隆十八年,通過與緬甸關係較密切的雲南茂隆廠主吳尚賢的介紹,兩國開始有了交往,清政府允許緬甸使節來華,這是兩國之間正式接觸的開始。但這良好的開端卻由於不久發生的緬甸內亂而中止。從乾隆二十年起,緬甸軍隊不斷侵擾清朝耿馬、孟連等土司。。
乾隆三十年(1765),緬甸軍隊開始不斷侵入中國雲南普洱地區進行騷擾,雲貴總督劉藻兵敗卻謊報大捷,後自殺。新任雲貴總督楊應琚收復了邊境失地後貪功冒進遭到挫敗,卻謊報大捷,乾隆調查後令楊應琚自盡。乾隆三十二年,明瑞接替雲貴總督,兼兵部尚書,經略軍務。他率清軍分兩路出境攻緬。清軍糧食不足。緬軍先主動後撤,在清軍糧盡時大舉反攻。次年二月初,明瑞在後撤途中,被數萬緬軍包圍,除少數清軍突出重圍,明瑞與諸將士大部犧牲。乾隆三十三年二月,乾隆帝任命傅恆為經略,再次大舉征緬,沿途未遇緬軍主力,深入近2千餘里。以後,緬軍首先提出議和,此時傅恆率出關的3萬多清軍因中瘴氣僅剩1萬3千人,故未等議和開議,清軍即班師回國。
乾隆80大壽時,緬甸國王因懼怕清朝與暹羅夾擊,主動派使者祝壽進貢,要求恢復通商和冊封,乾隆即冊封其為緬甸國王,恢復正常貿易。中緬糾紛遂以緬甸納貢投誠,正式成為清朝屬國而完結,但此時距清緬戰爭結束已整整20年了。
6、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
乾隆41年(公元1776年) 再平大小金川
到18世紀60年代,金川局勢再度緊張,又一次引起清王朝的關注。1766年,清廷派四川總督阿爾泰聯合9家土司會攻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澤旺子)卻與大金川土司索諾木(莎羅奔侄孫)聯合反清。1771年清軍敗績,清廷又將阿爾泰革職,派溫福入川督師,向金川進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開始。1773年,溫福戰死,清廷又派阿桂為將軍,增兵金川。經多次血戰,清軍死傷眾多,終於於1776年初取勝。歷時五年、死傷逾萬人、耗銀7000萬兩的第二次金川之役至此結束。
乾隆三十六年,大金川土司索諾木(莎羅奔侄孫)與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澤旺子)再次發動反清鬥爭﹐乾隆帝命溫福﹑桂林分別自汶川及打箭爐(今四川康定)攻小金川。索諾木派兵助僧格桑抗擊清軍。三 十七年五月,桂林兵敗被黜,乾隆帝以阿桂代桂林。十二月,清軍攻佔小金川美諾官寨,僧格桑奔大金川。次年六月,小金川藏族人民反攻清軍,收復美諾,清軍死三千人,主帥溫福戰死。時乾隆帝在熱河,聞報後,決定以阿桂為定西將軍,加派健銳營﹑火器營兵兩千﹑黑龍江及吉林兵兩千入川增援。十月,復攻佔美諾。清軍第二次征伐金川以來,受到當地藏族人民的堅決反抗,深陷重圍,屢遭失敗。乾隆帝惱羞成怒,命令阿桂等人在討平小金川後,立即以全力征伐大金川。
為抵抗清軍的進犯,大金川增壘設險,嚴陣以待,其防守遠較小金川為嚴密,堅持鬥爭長達兩年,終以眾寡不敵而失敗。四十年七月,索諾木鴆殺僧格桑,獻屍請降,不准。八月,清軍攻破大金川勒烏圍官寨。次年正月,復攻破索諾木最後據守的堡寨噶爾崖,索諾木出降。清軍第二次出兵大﹑小金川,歷時五年,耗費白銀七千萬兩,官兵死傷數以萬計。事平後,清朝在大﹑小金川設立懋功﹑章谷﹑撫邊﹑綏靖﹑崇化等五屯,駐軍屯墾,以防再次發生反抗事件。
6、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
乾隆41年(公元1776年) 再平大小金川
到18世紀60年代,金川局勢再度緊張,又一次引起清王朝的關注。1766年,清廷派四川總督阿爾泰聯合9家土司會攻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澤旺子)卻與大金川土司索諾木(莎羅奔侄孫)聯合反清。1771年清軍敗績,清廷又將阿爾泰革職,派溫福入川督師,向金川進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開始。1773年,溫福戰死,清廷又派阿桂為將軍,增兵金川。經多次血戰,清軍死傷眾多,終於於1776年初取勝。歷時五年、死傷逾萬人、耗銀7000萬兩的第二次金川之役至此結束。
乾隆三十六年,大金川土司索諾木(莎羅奔侄孫)與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澤旺子)再次發動反清鬥爭﹐乾隆帝命溫福﹑桂林分別自汶川及打箭爐(今四川康定)攻小金川。索諾木派兵助僧格桑抗擊清軍。三 十七年五月,桂林兵敗被黜,乾隆帝以阿桂代桂林。十二月,清軍攻佔小金川美諾官寨,僧格桑奔大金川。次年六月,小金川藏族人民反攻清軍,收復美諾,清軍死三千人,主帥溫福戰死。時乾隆帝在熱河,聞報後,決定以阿桂為定西將軍,加派健銳營﹑火器營兵兩千﹑黑龍江及吉林兵兩千入川增援。十月,復攻佔美諾。清軍第二次征伐金川以來,受到當地藏族人民的堅決反抗,深陷重圍,屢遭失敗。乾隆帝惱羞成怒,命令阿桂等人在討平小金川後,立即以全力征伐大金川。
為抵抗清軍的進犯,大金川增壘設險,嚴陣以待,其防守遠較小金川為嚴密,堅持鬥爭長達兩年,終以眾寡不敵而失敗。四十年七月,索諾木鴆殺僧格桑,獻屍請降,不准。八月,清軍攻破大金川勒烏圍官寨。次年正月,復攻破索諾木最後據守的堡寨噶爾崖,索諾木出降。清軍第二次出兵大﹑小金川,歷時五年,耗費白銀七千萬兩,官兵死傷數以萬計。事平後,清朝在大﹑小金川設立懋功﹑章谷﹑撫邊﹑綏靖﹑崇化等五屯,駐軍屯墾,以防再次發生反抗事件。
7、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平台灣;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因當時的台灣府知府孫景燧取締天地會,天地會領袖林爽文率軍反抗,林爽文率領千餘人,在距彰化縣20餘里的大裡杙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3000人,攻破台灣北部眾多城池,林爽文佈告安民,並申明軍紀,群眾紛紛加入,聲勢很大。這時莊大田在南路響應林爽文起義,起義軍攻下彰化後,推林爽文為大盟主。起義軍彼此平等相待,兄弟相稱。對貪官污吏堅決鎮壓,沒收一些地主的土地給起義群眾耕種。於是台灣爆發了當地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這場起義的響應人群號稱有一百五十萬之眾,波及範圍幾乎遍佈全台,一時間震驚了朝野。
清廷先後派提督黃仕簡、任承恩,閩浙總督常青,陝甘總督福康安帶領官軍渡台鎮壓。開始時軍事上毫無起色。
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二年,乾隆派一等嘉勇公福康安與大將海蘭察出兵平亂。福康安於當年十二月由鹿港登陸,與起義軍決戰於八卦山。結果清軍大勝,福康安先後收復彰化、嘉義,並於次年二月生擒林爽文。至此,持續一年零四個月的農民起義被徹底平息。
這件平定台灣叛亂的事後來被乾隆收入他的「十全武功」,成為他炫耀自己武功功績的一個案例。
8、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平安南;
清乾隆五十二年,廣南王國(今越南南部)親王阮文惠攻打安南王國(今越南北部),直搗其首都東京(今河內)。安南國王黎維祁逃到廣西,請求清政府干涉。乾隆帝認為,百餘年來,黎氏王朝朝貢不絕,清朝有「興滅繼絕」的義務。遂派兩廣總督孫士毅率兵一萬二千人。雲南提督烏大經率兵八千人,並集結黎氏王朝殘餘勢力,於1788年反攻。
起初戰事比較順利,取得一些勝利;後來孫士毅輕敵冒進,在次年遭到慘敗,狼狽逃回國。阮文惠並不願與清朝為敵,因而派侄阮光顯「繼表入貢」。阮文惠改名阮光平,於乾隆五十五年(1792年)親自到北京祝賀乾隆帝的八十壽辰,乾隆帝封他為安南國王。這次戰爭,清軍無疑是失敗了,但由於阮文惠最終主動停戰請和,乾隆帝仍把它記入「十全武功」。
8、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平安南;
清乾隆五十二年,廣南王國(今越南南部)親王阮文惠攻打安南王國(今越南北部),直搗其首都東京(今河內)。安南國王黎維祁逃到廣西,請求清政府干涉。乾隆帝認為,百餘年來,黎氏王朝朝貢不絕,清朝有「興滅繼絕」的義務。遂派兩廣總督孫士毅率兵一萬二千人。雲南提督烏大經率兵八千人,並集結黎氏王朝殘餘勢力,於1788年反攻。
起初戰事比較順利,取得一些勝利;後來孫士毅輕敵冒進,在次年遭到慘敗,狼狽逃回國。阮文惠並不願與清朝為敵,因而派侄阮光顯「繼表入貢」。阮文惠改名阮光平,於乾隆五十五年(1792年)親自到北京祝賀乾隆帝的八十壽辰,乾隆帝封他為安南國王。這次戰爭,清軍無疑是失敗了,但由於阮文惠最終主動停戰請和,乾隆帝仍把它記入「十全武功」。
9、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平尼泊爾;
尼泊爾自1482年以後,巴德岡王國、帕坦王國和加德滿都王國並立。1731年分別向清朝貢獻金葉表文。1768年廓爾喀族沙阿家族的普裡維·納拉揚攻佔加德滿都,登上尼泊爾王位,並統一了全國。因此,清朝稱尼泊爾為廓爾喀。
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班禪額爾德尼在北京病死,其兄仲巴胡圖克圖獨佔他的大量財物,弟捨瑪爾巴憤恨不平,逃往尼泊爾,挑撥廓爾喀與西藏的關係,陰謀奪取仲巴財產。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三月,廓爾喀王朝借口西藏商稅增額、食鹽糅土,由巴哈杜爾·沙阿派達莫達爾潘德率領尼泊爾軍隊,從聶拉木侵入西藏,並圍攻堅守協噶爾宗的西藏軍隊。清廷命四川總督鄂輝、成都將軍成德增援,但他們都按兵不戰。清駐藏查辦官員、侍衛巴忠密令西藏堪布私自與廓爾喀議和,答應歲幣銀五萬兩。達賴喇嘛反對,巴忠不理,遂與廓爾喀私訂和約。廓爾喀退兵,巴忠向清朝謊報得勝,又勸說廓爾喀遣使朝貢,受封為國王。
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廓爾喀因西藏沒有繳納歲幣,派步兵數千人,從聶拉木大舉進攻西藏地方。駐藏大臣保泰張慌失措,趕快把班禪轉移到前藏,並奏請遷移達賴到西寧,班禪到泰寧暫住。仲巴早已聞風攜帶資財先逃,喇嘛濟仲扎蒼乘機造謠說,占卜不宜作戰,動搖人心,藏軍潰敗。廓爾喀兵大掠扎什倫布寺,震動了西藏地方,達賴和班禪急速向清朝報告戰爭形勢,請求增援。
這時,在熱河扈駕的侍衛巴忠聽到消息,畏罪自殺;駐藏大臣保泰被定罪,枷於軍前。乾隆帝任命福康安為將軍,海蘭察為參贊,調索倫兵二千人、金川土屯兵五千人,進軍西藏,反擊廓爾喀侵略軍。
10、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再平尼泊爾。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二月,福康安等從青海草地進後藏,閏四月會合西藏官兵三千人進軍,五月侵入西藏境內的廓爾喀兵敗走,六月清軍向廓爾喀境內進軍。領隊大臣成德、岱森保為左路,總兵諸神保為右路,中路為主力部隊。海蘭察率領三隊前進,福康安帶領二隊跟進。海蘭察在鐵索橋(距濟隴八十里)上遊,結筏搶渡;福康安在鐵索橋處造橋奪卡,合攻廓爾喀兵,追擊一百六十里至協布魯,又前進一百數十里至東覺嶺,兩崖壁立,中隔橫河,水深流急,清軍分兵在上下遊搶渡,才通過這一險要地方。
六月初九日至雍雅山,廓爾喀王朝感到驚慌,遣使到清軍營議和。福康安置之不理,繼續進攻,六戰六捷,侵入廓爾喀國境七百里,到達納瓦科特,距國都陽布(加德滿都)僅一日路程。廓爾喀派兵十營,固守山嶺,堅決抵抗。八月初,清軍冒雨上山二十里,在陡險地方,遭到廓爾喀軍滾木雷石的衝擊。廓爾喀兵乘勢三路反擊,清軍且戰且退,損失很大。海蘭察、額勒登保等督師力戰,才穩住陣腳。
廓爾喀雖擋住清軍的進攻,但大軍壓境,國都仍處於危險地位,因此再次遣使與清軍議和。清軍遭到挫敗後,感到進軍國都非常艱難,並且到八月底大雪封山,全軍則處於危險境地,便與廓爾喀議定和約:宣佈巴忠私訂的協議書作廢;廓爾喀歸還在西藏掠奪的財寶,包括金塔頂、金冊印等,以及俘擄的人丁;並交出沙瑪爾巴的屍體;還規定尼泊爾每五年向清朝朝貢一次。清軍退出廓爾喀領土,戰爭結束。
中尼戰爭中,英屬印度總督康沃利斯勳爵曾派遣柯克帕特裡克使團趕到加德滿都,名為援助,實際是要乘機控制尼泊爾,進而侵略西藏地方。中尼迅速達成和議,英國殖民者這個陰謀才未能實現。
從上面的履歷可以看出乾隆的一生幾乎是「生命不息、戰鬥不止」。不僅如此,他還花了大量的時間遊山玩水,寫詩題字。至今,在中國的許多旅遊景點中,都能看到乾隆皇帝御筆親題的內容。
乾隆的高壽創了歷代帝王的紀錄。中國歷史上,壽至八十歲以上的皇帝只有四人:南朝梁武帝蕭衍、南宋高宗趙構、元世祖忽必烈以及乾隆。乾隆壽命高達八十九歲,實際在位時間最長,在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乾隆的「十全武功」,情況不同,性質各異:有鎮壓民變,有平息叛亂,有揚兵耀武,有小題大做,有得不償失,有多管閒事,有維護正義,有反擊侵略。如新疆用兵三次,廓爾喀用《平定台灣戰圖冊》乾隆《平定金川戰圖冊·收復小金川》兵兩次,這五次用兵對新疆、西藏的鞏固統一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是,也有的用兵是小題大做,窮兵黷武。如大小金川之役就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