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用他的一生詮釋著中華文化的內涵,正如張良廟的一副對聯所書:「富貴不淫,有儒者氣;淡泊明志,作平地神」。
張良,字子房,漢朝開國名臣,與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劉邦稱他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張良被後人冠為「謀聖」,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並列。他的足智多謀令人歎服,他的人生光彩熠熠。他是三傑中唯一善始善終的功臣,也是一位具有仙人氣質的...
張良的歷史懸疑:劉邦夫婦為何沒有下手殺張良?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登基以後,對手下的謀臣功臣們來了一次大清洗,包括韓信、彭越、英布等都被砍了頭,可是有一個人不一樣,他就是張良,這張良是一個大謀士,為劉邦立下蓋世奇功,此人神機妙算,謀略過人,被稱為西漢三傑之一。按理說功高震主,張良又不是劉邦的故人,為何劉邦對張良如此放心,不忍心下手呢?另外劉邦的老婆呂雉也很信任張良。那麼劉邦夫婦為何不殺張...
漢朝一代謀聖張良:從刺客到謀士最終看破紅塵
張良的少年和青年時期一直生活在復仇的陰影中,而他最終走向復仇的道路和荊軻有些相似!那就是刺殺秦始皇!也許這是最直截了當的方式吧!而上天也給了張良這樣一個機會,他和他僱傭的一個大力士在博浪沙狙殺秦始皇!可惜,事情未遂,秦始皇震怒,大索天下追拿刺客,於是張良隱姓埋名,藏在下邳!這個時候的張良,還遠遠不成熟,想著刺殺秦皇就能復仇,可是殺了一個秦皇,或許還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秦皇!因...
東漢大臣張綱:善於處理群眾矛盾忠義堪比張良
說起輔佐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漢代名臣張良,人皆知曉。卻不知數百年後,沒落的張氏家族中出現了一位傑出人物張綱,與張良祖比,也至少算得上承繼祖先遺風,頗有膽識的忠義之臣。
張良身處亂世之間,系開國之臣,足智多謀,擅長的是軍事謀略。而東漢順帝時代,國家一統,不是亂世之時,但朝政已大不如前,官僚腐敗,整個大漢王朝已是江河日下,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全國各地到處都是土匪和起義的農...
歷史上漢初三傑的歷史功績和命運歸宿——張良
導讀:秦末大亂,群雄並起,楚漢相爭,天下歸漢。漢高祖劉邦曾總結過自己能得天下的原因,劉邦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劉邦在此將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相提並論,稱譽為『人傑』,這...
項伯為何背叛項羽給張良報信 項伯是怎麼死的?
項伯是怎麼死的?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因為跟張良報信說項羽設置了鴻門宴,劉邦將要有去無回。因此,鴻門宴中,劉邦逃出去了,也間接的致使了項羽的滅亡。 項伯為何給張良通風報信? 項羽聽說劉邦欲守關自王關中,遂在鴻門發佈命令: 次日犒賞士卒,進攻劉邦。劉邦當時駐軍霸上,並不知情,在大戰即臨,霸上將玉石俱焚的時刻,項伯想到了跟隨劉邦的張良。張良曾有恩於他,兩人關係極好。項伯不願棄...
出身高貴是前提:揭秘劉邦與張良的君臣相處之道
導讀:我們都知道,在漢高祖劉邦的心目中,所謂的「興漢三傑」即張良、蕭何、韓信三人中,居功至偉的張良毫無疑問地應該位居首位。後來韓信被誅,蕭何坐牢,只有張良的結局是最好的。 此後,張良便日漸成為中國所有文人羨慕的第一偶像。這中間,最具有代表性的則是《三國演義》中的一段話:諸葛亮出場前,江湖流傳其自比管仲、樂毅,但水鏡先生向劉備舉薦諸葛亮時卻認為,諸葛亮的自比並不恰當。於...
皮影戲的起源:張良靠著皮影戲誘騙項羽突圍
優孟衣冠的啟發
優孟是春秋時楚國人,他口齒靈利,幽默風趣,楚莊王便把他留在宮中講故事、做滑稽表演,以取其樂,並戲稱他「俳優」。有一個大臣孫叔敖,對楚國的建立有很大的功勞。他有一個兒子,沒有安排做官。孫叔敖臨死前,很擔心兒子將來的生活,便把優孟叫到床前,囑咐了一番,然後對他的兒子說,我死後如果莊王不照顧你,生活上有了困難,你可去找優孟想辦法。
孫叔敖死後,楚莊王果...
為何有張良、陳平之謀略的謀士田豐一事無成?
田豐在漢末歷史中,在智謀型人物中,是排得上號的人,也是袁營中出類拔萃者,東晉史學家孫盛曾評論說,田豐有張良、陳平那樣的謀略,可見田豐的能力。《後漢書·卷七十四》記有,田豐是巨鹿人(今河北寧晉西南)原在冀州牧韓馥麾下,初平二年(191年)被袁紹委以別駕(州牧屬官),田豐博覽多識,對形勢變化,善於因勢利導,應對措施及時,切中要害,最突出之處,就是袁紹與曹操較量中,至少有三次關鍵時刻,...
中國第一謀聖張良:幾次奇謀成就了劉邦的一生!
秦末漢初的軍事謀略家張良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所謂「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指的就是張良。張良被譽為「謀聖」,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詞,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一起並列為中國古代的14位聖人。 有意思的是,歷史老人在張良身上塗抹了太多的神秘色彩,張良 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個謎團:張良的籍貫眾說紛紜;張良「拾履得書」的故事流傳了千載,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