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大臣張綱:善於處理群眾矛盾忠義堪比張良
說起輔佐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漢代名臣張良,人皆知曉。卻不知數百年後,沒落的張氏家族中出現了一位傑出人物張綱,與張良祖比,也至少算得上承繼祖先遺風,頗有膽識的忠義之臣。
張良身處亂世之間,系開國之臣,足智多謀,擅長的是軍事謀略。而東漢順帝時代,國家一統,不是亂世之時,但朝政已大不如前,官僚腐敗,整個大漢王朝已是江河日下,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全國各地到處都是土匪和起義的農民,國家四處告急。
因此,張綱在這個朝代擔當的責任和張良自是不同,他要做的是糾正朝政的腐敗,與奸臣作鬥爭,化解官民之間的矛盾,處理百姓的需求,維護國家的安定,是治世守天下,而不是打天下。
這與打天下相比更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因為朝庭面對的不是軍閥割據勢力,而是國家受到傷害的子民,類似於我們現在一些正當的要求得不到滿足的上訪人民群眾。稍有不慎,就會使民眾情緒更加激化,從而影響國家的政治穩定團結,更有甚者,會給當地施政官員帶來滅頂之災。
而張綱卻在化解群體事件中顯示出不凡的膽識與容人的雅量,管理做事很到位,實為當今執政者處理群體事件,公關干群矛盾的楷模。
張綱承蔭先祖榮光,即便在數百年後,皇帝依然記得張良的功績,因此出身為其從政帶來一定便利。加上自身也是頗有才華,年紀輕輕的就被朝庭征為御史。但他不是那種整日花天酒地的公子哥,典型的一個懂事的文明公子,這種品質殊為難得。《後漢書》中稱「張綱少明經學,雖為公子,而厲布衣之節。」評價甚為得當。
當時長江流域一帶的廣陵郡,就是揚州和徐州一帶因為官府治理不到位,腐敗無能。百姓生活艱難,很多人都活不下去了,不得已而成群結隊地反之,只為活命。政府總是進行鎮壓,但效果不好,越壓越亂,終致失控。一些盜賊隊伍竟然達到了數萬人,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太守刺史都讓殺了,搞得朝庭很是頭疼。
此時張綱受皇命前往處理廣陵事端,而此前的幾任,為了安全都是帶了不少兵馬。他去上任竟然只帶了很少的一些隨從,讓人著實擠了把汗。
張綱素知廣陵一帶民風淳樸,若反往往是官逼民反,不承認這一點,一味指責備百姓的不是,是很難解決問題的。
廣陵一帶反民幫派極多,擒賊當先擒王,他認為只要解決最大的一股,就會有敲山震虎之效。
當時以張嬰為首的反叛勢力為最大,有數萬人之眾。
張綱決定對其先下手。他只帶隨行十餘人非常大膽前往張嬰的駐地。
張嬰聽了之後不敢相信,他殺了這麼多朝庭官員,政府每次都是調動大軍前來討伐,恨不得將他千刀萬剮。這次為何如此,莫非有詐。
張綱自報家門,表明誠意。張嬰見其一股正氣凜然之態,頗有清吏之風,不似先前所見的一些不學無術陰險狡詐的朝庭命官。於是有了幾分相信,遂真誠與之相談。
張綱開門見山不是問罪,而是詢問他們生活的如何,問寒問暖,真心真性情著實讓這些無人相問的皇帝子民如沐春風,迎來了一次久違的感動。
接下來,張綱告訴大家受苦了,朝庭對不住大家,是政府的不對,是當地官員對百姓太過分了,一些官員貪污腐敗,對大家漠不關心,大家造反是在情理之中。
張嬰等人聽到這話,眼淚都流出來,終於等來一個明白事理的命官了。其實他們何嘗想反,只是為了吃飯而已。
張綱此時又分析到,雖然國家無禮在前,但謀反畢竟是大逆不道之罪,你等現在雖數萬人馬,但與朝庭相比仍是弱勢,若大軍一到,最終還是死路一條的。
張嬰與一干手下聽到此言,都知張綱所說非虛,如此抗下去,結果還是不妙的,遂有降心。
但是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張嬰之輩都是戴罪之身,畢竟他們殺了諸多重要的朝庭命官,這完全是可以抄家滅門的罪行,朝庭能真正放過他們嗎?
可以說張綱的大膽和智慧在這裡完全體現出來了,他向大家承諾,如果願意歸順,以前的罪行盡皆免除,可以分給田地可以分配工作,原意來聽差的他可以擇優錄用。
此言一出,張嬰等人的心思一下子全動了。
第二天張嬰等首腦人物將自己捆綁著到張綱辦公之處請罪,以示歸降。這給當地其他造反的民眾以極大的震動。
張綱與此同時上折子,告訴順帝自己的想法和相關的安撫政策,尤其是這些反民殺官的罪行的赦免問題,張綱對其意義作了反覆說明。雖然朝中很多官員強烈反對,認為此風不可開,等於是放縱亂民。而順帝雖然無能,但對張綱之忠心還是信任的,竟然批准了。
張綱遂無後顧之憂,廣陵事件得到了圓滿解決。
後來應當地民眾的強烈要求,皇帝依然任命張綱為當地太守。只是不幸的是,一年之後,即公元143年他就去世了。
而張嬰等五百人背負黃土,一步一淚,堆成張綱之墳。且痛哭高呼:千秋萬世,何日再能復見張大人呀!
張綱處理民變之術著實讓人敬佩,而事實上官員有無正氣和能力高低往往關係著一個地方的治安好壞。張綱的心裡存有萬千百姓,且有一顆憂國憂民的濟世之心,為人幹練,是廉吏又是能臣,實為古今官員之楷模。
總結張綱治理群體事件的步驟,主要就是四點:
一是不擅動防暴力量,親臨第一線,和民眾面對面,坦誠相待,取得民眾的初步信任。
二是勇於承認政府的不是之處,這一點是相當關鍵的,因為民變的責任方朝庭往往不敢面對自身的過錯。同時也要指出民眾的誤錯之處並同情他們的處境。
三是在瞭解問題的根源之後,根據問題的輕重相機而行,在現場做出一定的承諾,緩解憤怒民眾的情緒。
四是動用可以動用的政治經濟資源全面兌現承諾,拿出真正的誠意解決問題,於是遂無後顧之憂。
這些經驗即使在當代社會亦是執政者要注意和考量的。
只是張綱逝世之後,由於東漢朝政的混亂,接任官員均不是以正常渠道選拔而出,喜歡撈錢且昏庸,於是又一次將百姓放在了對立面上。不到一年,廣陵又成造反之鄉,即使張嬰這樣願意為國效力之人為了自身安危不得已復反。可見續任之人是多麼的不堪大用了,這或許是張綱所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