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康熙皇帝親自舉薦的一位清官:天下清官第一
美國演藝界巨星施瓦辛格在競選加州州長時,有句競選口號很是得人心,「我的錢花不完。你們選我當州長,我不會貪污你們的錢。」這句話體現一種做人的真誠,一直很是欣賞。讀《清史稿·張伯行傳》看到了先人早在兩百多年前就說過這樣話,張伯行說:「我為官,誓不敢取民一錢。」
這位張伯行生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河南儀封人(現蘭考縣),字孝先,號恕齋,晚年又改號敬庵。康熙二十四年進士,累官至禮部尚書。當官二十餘年,以清廉剛直著稱,是清朝康熙年間一位名聞朝野的清官。他卒於雍正三年(1725年),年七十五歲,贈太子太保,謚清恪。康熙稱他為「天下清官第一」。光緒初年,准祭於孔子廟。
張伯行屬大器晚成型,但他在任官期間始終忠於職守,克勤克儉,因而聲名聞於天下,不但康熙皇帝對他多次表彰、擢升,百姓也稱讚他是「天下第一清官」。
康熙四十二年,張伯行授任山東濟寧道,赴任時正值災荒,他讓人從老家運來糧食救濟災民,縫製棉衣,用來解救百姓饑寒,又捐出幾船錢帛分發給百姓。到任後立即拿出倉谷二萬二千六百石賑濟漢上、陽谷兩縣。
康熙四十五年,張伯行升任江蘇按察使,新任官員給巡撫、總督等上司送禮以示請求關照,這是一種「潛規則」。張伯行秉性耿直,藐視這個舊俗。他說:「我為官,誓不取民一錢,安能辦此。」康熙南巡到江蘇時諭令巡撫和總督舉薦賢能官員,張伯行當時任江蘇按察使,因廉政得罪人過多,因而沒有官員舉薦他。
康熙在舉薦的名單中沒有看到張伯行,十分氣憤:「朕聽說張伯行居官清廉,是個難得的棟樑之才,你們卻不舉薦。」他轉向張伯行:「朕很瞭解你,他們不舉薦你,朕舉薦你。將來你要居官而善,做出些政績來,天下人就會知道朕是明君,善識英才;如果貪贓枉法,天下人便會笑朕不識善惡。」康熙當場破格升張伯行為福建巡撫,賜予張伯行「布澤安流」匾額。
做官為民是張伯行始終堅持的原則,張伯行在福建巡撫任上為民做了很多好事。最主要的就是買糧撫民。福建地方人多地少,每年的糧食要從他省購買,奸商乘機囤積居奇,賤買貴賣,牟取暴利,百姓則叫苦不迭深受其害。張伯行經過調查,當即決定由政府從江西等地買來糧食,再平價賣給百姓。這一方面使百姓免受奸商盤剝,另一方面也可以賺些錢用在下一年買糧濟民上。
為此,他被指控擅動倉谷,應革職問罪。張伯行認為「倉谷為輕,民命為重」,據理力爭,最終免遭處分。在他任職期間,百姓沒有因災荒和飢餓而背井離鄉。福建百姓祭祀瘟神,張伯行命令毀掉這些瘟神的塑像,改祠堂為義學,祭祀朱熹。民間多尼姑,有人賣貧苦人家的女子,以致削髮為尼者成百上千,張伯行命令這些人家贖回自己的女子,為她們選擇配偶。有家境貧窮無法贖回的,由官府出錢贖出。
康熙四十八年,張伯行從福建調任江蘇巡撫時,整個路費僅花一兩銀子。他臨走時福建的百姓痛哭相送,如喪考妣。張伯行赴任後,即發佈檄文《禁止饋送檄》,嚴禁下屬饋送錢物,整頓當時日益盛行的貪腐之風。檄文中寫道:「一黍一銖,盡民脂膏。寬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賜;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雖曰交際之常,於禮不廢。試思儀文之具,此物何來?本都院既冰櫱盟心,各司道亦激揚同志,務期苞苴永杜,庶幾風化日隆。」這篇檄文在《郎潛紀聞》、《清稗類鈔》和《清朝野史大觀》中均可見到。從中可以看到一位關心百姓疾苦的清官,躍然於紙上。
江南一帶官場上行賄受賄、貪污腐敗的現象非常嚴重,浮華奢靡之風盛行,所謂「各行省積弊最深者莫如江南。」張伯行走馬上任後不負聖望,他見巡撫衙門連帷幕也是富麗堂皇陳設豪華,讓人把這些東西全部撤掉,換成布做的。《禁止饋送檄》,就是他這時擬就的。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當地風氣為之一變。
江蘇六合縣縣令將一幅山水畫送到張伯行府上,請他指教。張伯行回家後見到畫幅,拿起竟從畫軸裡抖出一根金條來。他找來這位王知縣,說:「你的畫不錯,我收下了。禮尚往來,我也送你一幅字。」王縣令很高興,驚喜地接過字幅回去了。回到家後,從裡面倒出根金條,物歸原主。再看張伯行寫的字「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張伯行「一字詩」自此不脛而走。
歷代清官總是受貪官打壓誣陷,清廉的張張伯行也沒能逃脫這個魔咒。
康熙五十年,江南鄉試的副考官趙晉接受賄賂交接考生,公然買賣舉人名額。發榜後,諸多考生齊聚闖入學宮抗議官員營私舞弊。張伯行上疏奏明這件事。康熙命尚書張鵬翮、侍郎赫壽查處,張伯行與噶禮會審。後得到舉人吳泌、程光奎暗中賄賂的情況,供詞中牽連噶禮,張伯行請求解除噶禮的職務。噶禮反而捏造張伯行「七條罪狀」上奏。康熙將二人都進行解職。張鵬翮等不久奏報:趙晉與吳泌、程光奎行賄受賄事均屬實,應按刑律治罪;噶禮暗中受賄事屬誣告,張伯行應撤職。
康熙責備張鵬翮等為噶禮掩飾,又命尚書穆和倫、張廷樞重新審查,結果仍舊與前次張鵬翮等人的結論如出一轍。康熙說:「伯行任官清正,這是天下所瞭解的。噶禮才幹雖有餘,但喜好無事生非,並沒有清正的名聲,這個意見是非顛倒。」於是,命九卿、詹事、科道官再議。康熙說:「伯行居官清正廉潔,噶禮的操行我不能相信。
如果沒有張伯行,那麼江南必然受到他的盤剝,大概要達到一半地區。這次二人互相參奏的案子,起初派官去審理,被噶禮阻撓,以致不能得到其中的真實情況;再派官去審理,與前面的意見沒有區別。你們應能體會我保全清官的心意,要使正直的人沒有什麼疑慮和恐懼,那麼天下將會出現安定的局面。」終將貪官噶禮革職問罪,張伯行官復復職。為此,當地百姓「焚香結采,拜龍亭呼萬歲者,至數十萬人」。康熙乘興親書「天下清官第一」六字予以褒獎。
張伯行在二十多年宦海生涯中,始終以居官清正聞名朝野。「止飲江南一杯水」是貫徹他一生的不二準繩。張伯行最初任官時曾說:「聖人們的學問,概括為一個『敬』字,所以學習沒有比掌握敬更重要的。」因此他自號為「敬庵」。張伯行生長在富裕地主家庭,在他當官期間,糧食、衣物等一切花銷都是由老家提供的。家境富有本身還不構成張伯行成為清官的絕對條件,成為一代清官與他崇信理學、潔己自律分不開。他曾說「若受人一錢,不惟不忠,且不孝」,這才是張伯行的人生信條。
張伯行蘇州石刻像
康熙六十一年,張伯行奉旨赴千叟宴,康熙皇帝稱讚他是「真能以百姓為心者。」
雍正皇帝即位後,對張伯行也很敬重。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升張伯行為禮部尚書,兩年後,一代清官張伯行病逝,享年七十五歲。皇帝賜謚號「清恪」,意為官清廉,恪勤職守,精確地概括了張伯行的一生。
張伯行一生勤政、清廉,受到當時朝廷的最高嘉獎,准其從祀文廟。據史料記載,清代以名臣從祀文廟的,僅張伯行、湯斌、陸隴其三人。一位封建官吏能有此高德懿行,實在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