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戰爭過程 序幕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前期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都,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對袁紹的瞭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為爭取戰略上的主動,他作出如下部...
官渡之戰簡介及人物介紹 官渡之戰勝利者是誰?
簡述官渡之戰,官渡之戰簡介,官渡之戰誰贏了,官渡之戰曹操打敗了誰?官渡之戰的勝利者是誰?官渡之戰的時間及影響是?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
官渡之戰雙方兵力對比 官渡之戰參戰人物介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 戰役地點 官渡,位於許都(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黃河之南,離許昌有200里之遠,是從河北進軍河南地界的軍事要衝之地,因為發生了震驚天下的官渡大戰而聞名。現位於河南鄭州市中牟縣城東北2.5公里官渡橋村一帶。 官渡戰役雙方實際參戰兵力對比 官渡戰役是名副其實的以少勝多...
官渡之戰戰爭結果:官渡之戰勝利者是誰?
戰爭結果:官渡之戰勝利者是誰?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
官渡之戰的疑問:官渡之戰站前曹操和袁紹的兵力
官渡之戰疑問:三國時期的官渡戰役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也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此戰一舉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交戰的雙方分別是當時佔據北方四州的袁紹和佔據中原兩州、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那麼,在此次戰役中雙方投入的兵力到底是多少,在歷史上有不少的爭論,本文根據史料的記載和一些細緻的分析,對此問題進行討論。 一. 戰前雙方態勢 曹操方面:曹軍在...
官渡之戰中袁紹麾下不可忽視的兩大謀士大揭秘
官渡之戰袁紹麾下謀士:田豐、沮授是袁紹手下兩名優秀的謀士,對於這兩個人,識人用人皆勝袁紹的曹操有過這樣的話:對沮授「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對田豐「向使紹用田別駕計,尚未可知也」。 對於袁曹兩軍,沮授認為「北兵數眾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而田豐也認為「善用兵,變化無方,觿雖少,未可輕也」。從《武帝紀》記載曹操與袁紹「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然眾少糧盡,士卒疲...
揭秘:三國「官渡之戰」袁紹到底輸在哪兒?
官渡之戰袁紹之敗: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各有各的歷史價值:官渡之戰成就了曹操,使其有了一統河山的可能;赤壁之戰則徹底碾碎了這種可能,初步架構了三國鼎立之格局;隨著夷陵之戰(或叫猇亭之戰)劉備的慘敗,三方均元氣大傷,誰也奈何不了誰,三國博弈的歷史才真正開始。 正史上,官渡之戰爆發於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在這之前的199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威勢大增;袁紹兼併公孫瓚,得了幽、冀、青...
官渡之戰簡介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
簡述官渡之戰,官渡之戰簡介: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官渡,位於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黃河之南,離許昌...
官渡之戰的意義 官渡之戰袁紹敗給曹操的原因
官渡之戰的意義 公元200年,實力強大的袁紹帶十萬精兵進攻曹操,曹操迎戰,在官渡展開決鬥。一開始戰局對曹操不利,但由於袁紹驕傲自大聽不進意見,而曹操重用人才,善於聽取意見,主動偷襲燒燬了袁紹的糧草,袁紹大驚,倉皇后撤。這時候曹操乘勢進攻,以少勝多,打敗袁紹。袁紹退回北方一蹶不振。不久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 官渡之戰增強了曹操的實力,為曹操擊潰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國官渡之戰的歷史評價:後發制人的經典戰役
官渡之戰歷史評價:官渡之戰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中國歷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條件,但首當其衝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實力明顯不如人力物力上都佔有絕對優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並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後人很好地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