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中袁紹麾下不可忽視的兩大謀士大揭秘
官渡之戰袁紹麾下謀士:田豐、沮授是袁紹手下兩名優秀的謀士,對於這兩個人,識人用人皆勝袁紹的曹操有過這樣的話:對沮授「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對田豐「向使紹用田別駕計,尚未可知也」。
對於袁曹兩軍,沮授認為「北兵數眾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而田豐也認為「善用兵,變化無方,觿雖少,未可輕也」。從《武帝紀》記載曹操與袁紹「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然眾少糧盡,士卒疲乏」來看,田豐、沮授絕非憑空猜測,而是有做過情報工作的。
因此,袁紹決意出兵攻打曹操時,田豐、沮授曾經向袁紹進諫,便獻策,其文如下:師出歷年,百姓疲弊,倉庾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分遣精騎,鈔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許多人都認為田豐、沮授的戰略是打持久戰,其實田豐與沮授的真正戰略意圖是:以軍事為輔打經濟戰。田豐對袁紹說: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其重點有兩個:一是內修農戰;二是派精騎擾敵。以此達到「彼不得安,我取其逸」的效果,而不是簡單的持久戰就可以概括的。
觀袁紹從決定出兵到真正出兵一共拖了將近八個月,時間不可謂不長,而結果是讓曹操利用這段事件進行了戰略部署,並解決突然在徐州叛變的劉備,袁紹是即沒有按他既定之策馬上出兵,也沒有採取田豐、沮授之策內修農戰,外疲曹軍,反而什麼事也不幹,白白浪費了時間。假如袁紹肯按他既定之策馬上出兵的話,勝算也是很大的,因為當時曹操內有憂患,董承、劉備的野心家在內蠢蠢欲動,連年征戰,士兵、百姓皆疲乏,「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不然則按田豐、沮授之策。那麼田豐、沮授之策是不是良策呢?首先看看內修農戰,所謂「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漢末動亂,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三國誌·武帝紀》注引《魏書》說:「自遭荒亂,率乏糧谷。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饑則寇略,飽則棄余,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曹操在建安元年已經開始實行屯田制,進行農戰的戰略了。而袁紹卻沒有制定過明確的土地政策,儘管擁有四州之地,但土地兼併嚴重,農業未有發展,這對於袁紹事業的長遠發展是很不利的,因此田豐提出內修農戰的計畫於袁紹現今或以後都有利。但是袁紹不聽。
再看精騎擾敵之計,袁紹的河北軍隊兵種上的優勢是騎兵多,騎兵速度快,可以迅速進兵,也可以快速退兵,用於襲擾是有很大優勢的,曹操兵少,不可能處處防備,正合《孫子兵法》所說「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的情況。這條計謀同時也是一條很毒辣的計謀,輔之田豐內修農戰的策略看,派出精騎的目的就是為了騷擾曹操農業發展,因此派出的騎兵必定是以掠奪農民,破壞農業生產為主,而並非去找曹操的某些據點打,這樣一來曹操是不得不派兵救援,不然長久以往,他領地內的農業生產必將崩潰,長期被掠奪的農民或反或寇。這條計謀,對於袁紹來說卻也並非就是十全十美的計謀,原因是袁紹治軍很差,假如袁紹派出的精騎掠奪時興起,貪財物,不按時撤退,很容易就被曹操來了一個殲滅戰,文丑就是因為所領騎兵只顧鈔略輜重,結果被曹操趁機殲滅的。然而許多事情我們都只能夠做到盡善盡美,而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因此這條計謀雖然有風險,但對袁紹來說也不失為一條好計。但是袁紹不聽。袁紹就這樣白白浪費了近八個月的時間,也不知道在幹什麼。
建安五年正月,曹操親征劉備,田豐勸說袁紹「襲太祖後」,袁紹以孩子生病,無心遠征為理由,拒絕了田豐的建議。許多人認為「襲太祖後」就是偷襲許昌,這樣理解也是可以的,但「襲太祖後」還可以有另外兩種理解,一是趁曹操不在官渡時進攻官渡;一是從後襲擊征討劉備的曹操軍隊,與劉備形成夾擊之勢。要實施以上三種策略都必須先攻下延津,以延津為據點。據《於禁傳》記載,袁紹是有派人進攻過延津的,當時於禁僅以兩千兵士把守延津,假如袁紹按他部署準備出動的兵力「精卒十萬」,全力攻打而連二千人守備的延津都打不下,那官渡之戰還用再打嗎?難不成是《孫子兵法》沒有教過兵力五十倍於敵的打法,結果他們就都不知道該怎麼打了?曹操平定劉備叛亂的速度非常快,僅離開官渡一個月內就返回,假設在曹操平定劉備叛亂之前袁紹打下了延津,以延津為據點,最可能實施哪一種戰略呢,即田豐「襲太祖後」是哪一種意思呢?筆者認為攻打官渡的可能性最大。官渡,是許昌的咽喉,曹操欲棄官渡退保許都時,荀彧言「扼其喉而不得進」,可見官渡之戰的重要性,只要能攻下官渡,則許都也將很難守住,那時「情見勢竭,必將有變」的便是曹操內部了。
另外一位謀士沮授,在曹操棄延津退守官渡時勸袁紹不要輕進,利用己方財力雄厚打持久戰,這一策略也是有道理的。《孫子》云「兵非貴益多也」,袁紹進兵白馬、延津連遭三敗,折損大將顏良、文丑,還被曹操俘虜了歷史上沒有記載姓名的大將,軍隊的士氣自然低下,戰鬥力遠遠不如曹操的軍隊,這是其一;曹操缺乏錢糧,速戰速決對他有利,而袁紹錢糧多,支持得起持久戰,以己之長攻彼之短,符合兵法「因敵制勝」的原理,這是其二。
綜上觀之,田豐、沮授的確是一流的謀士,曹操對田豐、沮授二人的評價也是很恰當的,是袁紹沒有識人之明,這也是袁紹不如曹操之處。
連篇累贅這麼多,包括許多的推測、假設,其主旨是為了證明:戰爭中難以預料的事情是很多的,戰事的變化也是每分每秒的可能出現的。曹操能夠以弱勝強,其根本的決定因素還是曹操的軍事指揮、決斷能力,而並非單憑運氣,單靠僥倖就能夠取得勝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