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操在官渡兵不滿萬的來歷 《三國誌武帝紀》裡面非常明確地記載說:八月,紹連營稍前,依沙堆為屯,東西數十里。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紹復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 而做為這一記載旁證的是《三國誌荀彧傳》:太祖保官渡,紹圍之。太祖軍糧方盡,書與彧,議欲還許以引紹。彧曰:「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
官渡之戰:袁紹的英雄氣概「都跑到哪兒去了」
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名聲顯赫。到了袁紹,同樣位居三公之上。借祖上陰德,袁紹從來不失名聲地位。只不過,漢室衰微,政治腐敗,袁紹還是位列大將軍何進之後。儘管如此,在那個十分看重門第的時代,袁紹仍是一呼百應,具有很強的號召力。袁紹的失敗很令人惋惜,也讓人有些不可思議。因為早年的袁紹還是很有些英雄氣概的,並非如大家想像的那般優柔寡斷,剛愎自用。想當年,大將軍何進一再受十常侍陷害...
三國戰史:官渡之戰中曹操殺了袁紹多少人?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古代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交戰雙方是曹操和袁紹,戰爭結果眾所周知,曹操大獲全勝,袁紹帶著幾百人潰散而去,之後不久鬱鬱而終。那官渡之戰中曹操殺了袁紹多少人?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雙方開站,戰爭起初對曹操極為不利,袁紹參加此場戰役的兵力達10多萬之眾,其中光騎兵就有1萬多,而曹操二萬人左右,騎兵只有一千,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卻以曹操的大...
官渡之戰戰役分析:曹操因何能大獲全勝的秘密
曹操的官渡之戰:官渡之戰是曹操一生中輝煌而經典的一次戰役,在分析這次戰役前,我先說說另外兩次戰役,一個是西漢的七王之亂,一個是李世民洛虎之戰.可以說兩個戰役是屬於兩個相反的攻擊形式,對勝利方來說,一個是攻擊,一個是防守.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磨",消磨對方的銳氣,一戰而定乾坤.為什麼我要提這兩個戰役呢?就是因為官渡之站其實與這兩個戰役有這同樣的一個特點"磨"。 在<三國演義>...
三國差距最懸殊一役:官渡之戰曹操逆轉袁紹
三國時期的著名戰役不少,有三場戰役被後人稱之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這其中之一便是著名的「官渡之戰」,同樣也是非常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官渡之戰」參戰雙方是曹操和袁紹,最終曹操勝利,雙方的參戰兵力懸殊非常之大,曹操2萬兵馬,袁紹大約11萬兵馬。 建安三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縣,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
在袁曹官渡之戰中曹操為何想著要退兵?
當曹操在戰場上和袁紹進行對峙的時候,說實在話,曹操心裡沒有底。尤其是糧食問題,更是讓曹操很受傷。建安五年十月,黃河沿岸北風凜冽,北風過後就是雪花,枯草和沙礫在雪花的舞動下瑟縮著。曹營的將士一邊呵著氣,一邊忍受著飢餓的煎熬。不久,任駿來了,他是曹操的押運糧草的官員,又和曹操是姻親,此刻奔波在黃河古道口,他手下有兩千軍士,剛剛與袁紹的部隊發生了激戰。袁紹押運糧草的有八千人,...
官渡之戰頭號功臣荀攸:在官渡建立哪四大奇功?
荀攸在官渡之戰中的第一件大功:從救劉延於白馬,畫策而斬顏良。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二月。袁紹派郭圖,淳於瓊,顏良攻打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四月,曹操親自往白馬救劉延。荀攸以軍師身份相從。
這時,荀攸分析道:「今我軍兵少,難以與敵軍相敵。必須分敵軍之勢乃可。主公應到延津,佯作出將兵馬渡河向敵軍西側的樣子,袁紹必定分軍而西應之。然後我軍以...
官渡之戰疑云:袁紹大將淳於瓊因毀容而被殺?
古代男子也重容貌好打扮,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鄒忌,《戰國策》記載說他出門都要梳洗打扮一番。後世有一個潘安,因為長得美,女人見了就向他車上扔果子,於是就有了「擲果盈車」一詞,此後人們形容一個男人長得好,就說是「貌比潘安」。像《三國誌》這種正史典籍,也是多有介紹一個人相貌長得好的事例。從這個原因出發,古代就有人說,孫策不是被箭直接射死的,而是覺得毀了容,再沒有臉面見人,因而更不可...
官渡之戰遺址今何在:揭秘官渡之戰古戰場的現狀
官渡之戰古戰場:官渡之戰發生在東漢建安五年(200),當時袁紹率兵20萬南下,曹操率兵4萬在官渡相拒。當年春,曹操乘袁紹傲慢輕敵,內部失和之際,兩次偷襲袁紹後方,焚其糧食輜重,斷其糧道,致使袁紹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曹則全線出擊,殲滅袁軍主力,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這是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那次打仗的戰場也成為了著名的官渡古戰場。 官渡古戰場位於鄭州中牟縣...
官渡之戰歷史背景 官渡之戰是哪一年發生的?
官渡之戰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佔據地盤,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併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