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亂 | 陽光歷史

 



唐代名將薛仁貴的後人為何反唐參與了安史之亂?

 唐代名將薛仁貴的後人為何反唐參與了安史之亂?
在有關薛仁貴一族的民間文學中,除了《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外,還有一部膾炙人口的小說《薛剛反唐》。小說講述的是薛仁貴的孫子薛剛因滿門遇害,遂起兵反唐,輔佐廬陵王李顯,討伐武則天的故事。這雖然是小說之言,但在真實的歷史中,薛仁貴的孫子確實曾叛亂,反抗李唐王朝,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參與叛亂的薛氏後人又有著怎麼樣的人生結局呢? 在真實的歷史中,薛仁貴這位造反的孫子名叫薛嵩,他的...



唐朝的安史之亂有何歷史背景?安史之亂簡介

 唐朝的安史之亂有何歷史背景?安史之亂簡介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經濟矛盾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從開元末年,唐玄宗...



明朝滅亡的誘因奢安之亂:源自朱元璋的政策失當

 明朝滅亡的誘因奢安之亂:源自朱元璋的政策失當
  對於大明帝國的滅亡的原因,眾說紛紜,後世的史學家在提到其直接原因時,都會提及明末農民起義與北方後金(滿清)崛起,而發生在西南川黔地區的那場土司暴動(史稱「奢安之亂」,後世彝家則稱為「阿哲起兵」)則極少被史學家們重視和提及。但真正翻開這頁歷史,就會發現,這場歷時十四年(從天啟元年到崇禎七年)波及川黔兩省的少數民族地方勢力兵變,不折不扣的是大明帝國最後一塊落井石。   奢安之亂是...



永嘉之亂後建立東晉:第一次全面開發長江以南

 永嘉之亂後建立東晉:第一次全面開發長江以南
牛繼馬後 永嘉之亂後,晉愍帝被圍在鄴城,在晉愍帝決定出降的前一天,曾頒下一道詔書,讓琅琊王司馬睿繼位。317年春,司馬睿得使者宣詔,當時正在滁州,立刻渡江回到建鄴(今江蘇南京),先稱晉王,改元建武。公元318年,愍帝被害後,司馬睿才在北方士族的擁戴下,正式登基稱帝,為避愍帝司馬鄴之諱,遂改建鄴為建康,司馬睿就是晉元帝,東晉由此開始。 司馬睿(276~322),字景文,司馬懿曾孫,司馬覲...



共叔段之亂:鄭莊公導演了歷史上第一起釣魚執法

 共叔段之亂:鄭莊公導演了歷史上第一起釣魚執法
  鄭莊公 姬姓,名寤生 (前757年 — 前701年),為中國春秋時代鄭國君主,他代表不僅僅是春秋戰國期間的一個諸侯,也代表了春秋戰國諸侯行為模式的一個典範,此人雄才大略富有野心,然而此篇是要介紹關於他的一場戰爭『共叔段之亂』   背景:   鄭武公十年(前761年),申侯之女被迎娶成為武公夫人,因申國為姜姓諸侯國,所以武公夫人被稱為武姜。武姜成為夫人後,先後為武公誕下兩子,長子寤生(即鄭莊...



七國之亂:漢朝史上首次由同姓王聯合的大叛亂

 七國之亂:漢朝史上首次由同姓王聯合的大叛亂
  「七國之亂」是以劉邦之侄吳王劉濞為首發動的一次同姓王聯合大叛亂,劉濞蓄謀叛亂,為時已久。導火線是當時景帝和晁錯認為吳王劉濞有罪,欲削他的會稽和豫章兩郡。劉濞就乘機串通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六國的諸侯王,發動了聯合叛亂。劉濞發兵二十萬,號稱五十萬,為主力。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用「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西向。叛軍順利地打到河南東部。景帝因很惶...



安祿山為何要起兵唐朝?安祿山與安史之亂何關

 安祿山為何要起兵唐朝?安祿山與安史之亂何關
  安祿山(703~757)唐安史之亂的禍首。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雜胡。本名軋(一作阿)犖山,據說姓康。母突厥人。祿山少孤,因母改嫁安延偃,遂冒姓安氏,改名祿山(安、康可能出自中亞昭武九姓胡)。安祿山通曉邊境若干少數族語言,初為互市牙郎。幽州節度使張守□以其驍勇多機智,令為捉生將,並收為養子。   開元二十八年(740)祿山為平盧兵馬使,以賄賂交結唐廷派往河北的使臣,博得唐玄宗李隆基的稱許。二十...



揭秘:唐玄宗對於安史之亂是怎樣進行反擊的

 揭秘:唐玄宗對於安史之亂是怎樣進行反擊的
  唐玄宗於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祿山反叛的消息,相當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洛陽,接著任命他的第六子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   唐玄宗於十一月十五日派使畢思琛往東都洛陽募兵防守。安祿山的大軍雖然遇上阻礙,但由於楊國忠的無能,使安祿山於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陽。東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盧奕不肯投降,被俘後為安祿山所...



七國之亂是哪七國?七國之亂發生在哪個朝代

 七國之亂是哪七國?七國之亂發生在哪個朝代
  七國之亂是哪七國?七國之亂發生在哪個朝代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參與叛亂的是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故又稱七王之亂。  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錯上疏《削藩策》,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建議,於次年冬天下詔削奪吳、楚等諸侯王的封地。以吳...



揭秘:安史之亂後為何沒有導致大唐王朝的滅亡?

 揭秘:安史之亂後為何沒有導致大唐王朝的滅亡?
  唐朝因藩鎮割據而分裂,但又因藩鎮的並峙均衡而維繫中央政權,延續了比唐前期的完全統一時期更長的時間,這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獨特的現象。安史之亂作為這段歷史的轉折點,其重要性被一再強調,但對事件本身的過程仍缺少充分研究。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博士李碧妍的新著《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即圍繞安史之亂及其衍生的地方政治問題,討論唐朝後期的中央政府如何應對這一危機,重新樹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