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與20世紀中國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對蔣介石的研究,是學術界長期的課題之一,普通讀者對蔣氏的歷史亦興趣不減,坊間充斥著有關蔣的言行事跡的出版物,嚴謹的學術著作與戲說性質的野史裨聞混雜。近年來,充滿神秘色彩的「蔣介石檔案」(大溪檔案)與《蔣介石日記》相繼由台北「國史館」與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對公眾開放,中外學者們...
揭秘:二戰勝利之後美軍為何不將靖國神社燒燬?
二戰勝利之後美軍為何不將靖國神社燒燬?幾十年後,一份盟總的解密文件揭開了謎底。文件指出了沒有廢止靖國神社的理由——美國人擔心這不利於美國對日本的佔領。 部分美軍將領主張燒燬靖國神社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悍然挑起了太平洋戰爭。在一次次戰鬥中,美國人親自「領略」了日軍拚死頑抗的「戰鬥精神」,他們不太明白日軍為何在戰場上不懼死亡?於是,美國開始研究日本軍國...
官渡之戰簡介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
簡述官渡之戰,官渡之戰簡介: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官渡,位於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黃河之南,離許昌...
彭德懷的紅三軍團是怎樣消失的?
創立於1930年6月的紅3軍團,在井岡山鬥爭時期和長征途中立下了卓越功勳,然而,這支雄師勁旅卻在長征後期神奇地消失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同期甚至比它成立更晚、功勳沒有它突出的那些軍團卻一直存在到抗戰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之前。彭德懷的紅3軍團哪裡去了?它為什麼會消失呢?紅3軍團的將士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情感歷程呢……
長征後期,彭德懷把自己創建的紅3軍團讓給了林彪
根據1930年5月中旬和下旬中共中央先...
法國空軍在蘇聯「痛扁」納粹德軍 擊落273架飛機
據俄羅斯《航空航天雜誌》報道,在今年的馬裡內戰中,有一支非常特別的戰鬥機部隊——法國「諾曼底-涅曼」中隊,該部隊是為紀念法俄兩國在二戰中締結的戰鬥友誼而成立。原來,二戰中曾有一支法國志願航空隊來到蘇聯,他們曾為保衛蘇聯浴血奮戰,擊落過273架德軍戰機。遺憾的是,後因冷戰的緣故,他們被刻意淡忘了。 英國人害怕他們嘩變 1940年6月,法國維希政府與德國簽訂停戰協定,曾在抗德戰爭中...
[圖文]七七事變次日的中國各方勢力的反應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失蹤,發動了它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七七」翌日,即7月8日的凌晨,中國軍隊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盧溝橋事變的消息也於此日傳遍全中國。這一天前方二十九軍將士英勇作戰,國共兩黨同聲禦侮,全國士農工商群情激憤,表現了團結愛國的偉大民族精神,預示著最終的勝利是我們的。這段同仇敵愾的歷...
南京大屠殺調查報告:日軍罪行達29萬多種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時,伍長德是南京城的一名警察,37歲,江蘇邳縣人。15日,他躲在了司法院的難民收容所,心神不定,希望能躲過此劫,但最終他沒逃過厄運。 揚子晚報記者在南京市檔案館看見了一份「敵人罪行調查表」,該表的「被害人」一欄便寫著「伍長德等二千餘人」。檔案顯示,罪行人是1937年12月13日初即進入南京的日軍中島部隊,具體的「罪行人」是這支部隊的「官兵三十餘」。 檔案記述了日軍屠...
白馬義從是什麼? 東漢將領公孫瓚麾下部隊介紹
白馬義從:白馬義從原指跟隨公孫瓚的那些善射之士,後公孫瓚在與胡人的對戰中,深深的感覺一隊精銳騎兵的重要性。因此,以那些善射之士為原形,組建了一支輕騎部隊。由於公孫瓚酷愛白馬,因而部隊清一色全是白色的戰馬,而部隊為表達忠心,均高喊:「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鑒,白馬為證!」因而得名——白馬義從。 三國時期,沮授為監軍,白紹:「瓚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為『白馬將軍』。故...
[多圖]德國達豪集中營:充滿血腥回憶的人間地獄
圖1:恐怖之旅地圖:鑒證德國最黑暗歷史的10個場所
啤酒、香腸和皮褲是德國文化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這個國家20世紀殘暴黑暗歷史更是德國文化不可磨滅的烙印。10個堪稱德國最黑暗的場所,見證了這一段歷史,其中包括:納粹精英訓練學校、希姆萊邪教總部、達豪集中營、柏林牆的檔案中心、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等,可謂名副其實的「恐怖之旅」。
1.鳥歌堡:納粹精英訓練學校、納粹思想體系的象...
澳高官稱: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能制得了中國!
澳洲前總理陸克文在研討會上說,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的作為使鄰國不安。 據BBC中文網4日報道,在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4日舉辦的首屆關於全球化與國際秩序的「倫敦會議」上,西方學者不斷抨擊中俄「改變現狀」、「威脅地區安全」,與會的中國學者則發出了不同的聲音。 澳洲前總理、現任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高級研究員的陸克文(Kevin Rudd)引用哈佛著名學者約瑟夫·奈的話說:「如果世界上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