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戰法最初設計者是誰?並非孫臏另有其人 | 陽光歷史

 

A-A+

圍魏救趙戰法最初設計者是誰?並非孫臏另有其人

2017年12月04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128 次

  圍魏救趙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著名戰例,被列為三十六計之一,為後世推崇和廣泛採用。作為一種戰法,後世的「圍點打援」就有從此戰例中演化出來的意味。說起此戰,人們都會說起孫臏,是他設計並導演了此次戰役。但是,作為這次戰役的最初設計者,卻另有其人。

  公元前353年,魏國魏惠王以龐涓為主將攻打趙國,包圍了趙都邯鄲。情況非常危急,趙國派使者到齊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商量說:「救趙好還是不救好?」鄒忌說,不如不救。段干朋說,不救就是不義,並且對我們不利。齊威王問,為什麼?段干朋回答說,魏國併吞邯鄲,這對齊國有什麼好處?如果救趙,軍隊住在趙國郊外,這就使趙國不被攻伐,而魏軍也會完好無損。所以,不如向南進攻魏國的襄陵使魏軍疲憊,邯鄲即使被攻下,我們也可以利用魏國的疲憊使他受挫。齊威王同意。這是記載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的一段話。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也有記載。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想拜孫臏為主將,孫臏辭謝說,我是一個受過酷刑的人,不能為主將。於是就任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坐在帶帳篷的車裡,暗中謀劃。田忌想要率領救兵直奔趙國,孫臏說,想解開亂絲的人,不能緊握拳頭生拉硬扯;解救鬥毆的人,不能自己捲進去胡亂搏擊。要扼住爭鬥者的要害,爭鬥者因形勢限制,就不得不自行解開。如今趙魏兩國互相攻打,魏國的精銳部隊必然在國外精疲力竭,老弱殘兵在國內疲憊不堪。您不如率領軍隊火速向大梁挺近,佔據它的交通要道,衝擊他正當空虛的地方,魏國肯定會放棄趙國而回兵自救。這樣,我們即解了邯鄲之圍,又可坐收魏國自行挫敗的效果。田忌聽從了孫臏的意見。魏國軍隊也果然離開了邯鄲回師。在回來的路上,已經疲憊不堪的魏國軍隊,在桂陵遇上了以逸待勞的齊軍,雙方交戰,魏軍被打得大敗,死傷兩萬多人。

  由此看來,圍魏救趙戰役最初的設計者應該是段干朋。那麼,說起圍魏救趙,人們為什麼從來沒有提起過段干朋這個人呢?《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還有一段記載。

  後來,鄒忌和田忌的關係不好,公孫閱對鄒忌說,您為什麼不考慮伐魏?那樣,田忌一定領兵。如果戰勝有功,那是你計謀正確;如果不能取勝,田忌不是向前死戰就是向後敗退,這樣一來,田忌的命就掌握在您的手裡了。於是鄒忌向威王建議,派田忌向南進攻襄陵。十月,趙國的邯鄲被魏國軍隊攻克,齊國趁機起兵進攻魏軍,在桂陵大敗魏軍。

  同時,《史記·魏世家》當中也有記載。魏惠王十七年,魏軍包圍趙國的邯鄲。十八年,魏軍攻下邯鄲。趙國向齊國請求救兵,齊國派田忌、孫臏救趙,在桂陵打敗魏軍。

  綜合上述兩條可以看出,邯鄲被圍,趙國向齊國求救是在公元前353年,齊國答應出兵,實際上並沒有出兵,這就是讓趙國堅定保衛邯鄲的同時達到疲憊魏軍的目的。而戰役實際發生在公元前352年,直到邯鄲即將被攻破,趙國將亡,趙國再次(或者多次)向齊國告急求救,齊國這才派出大軍救趙。作為一年前在朝廷提出一項建議,並沒有實際參加圍魏救趙之戰的人,段干朋作為一個在歷史上並沒有名氣的人,被人們忽略就不足為奇了。

  更為重要的是,田忌帶兵出擊,執行的是齊王救趙的命令,他的想法是直奔趙國,並沒有南下進攻襄陵。這種情況在古代有一個專門的說法,叫做「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說,只要不違反君主的總體戰略思想,主將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見行事,不必再等待君主的其他命令。這種情況在當時非常多見,像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就是如此。當時,秦國進攻趙國,魏王下令晉鄙出兵救趙,由於受到秦國的恐嚇,又命令他在魏、趙邊界的鄴城停下來觀望形勢。信陵君受到趙公子 平原君的責備,只好竊取兵符,殺了晉鄙,奪取兵權,帶領軍隊直指秦軍。這就說明,仗打還是不打由君主決定,如何打是主將的事情。田忌立功心切,又和鄒忌有矛盾,他沒有南攻襄陵而是想直撲邯鄲,也就不足為奇了。至於那個段干朋,因為鄒忌的建議也是南攻襄陵,他的地位肯定比鄒忌低微,人微言輕,不會再有人記住他提出過「疲憊魏國以救援趙國」的妙策。

  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三十六計還是一種戰法,它們能夠被人們認可甚至推崇是因為有戰爭實例作支撐,圍魏救趙的核心正在於這個實例——桂陵之戰。如果按照段干朋的設計進行,齊國軍隊南攻襄陵,不僅桂陵之戰不會發生,甚至齊、魏兩國都有可能不發生戰事。魏國的都城是大梁(現河南開封市),襄陵(現河南睢縣)位於大梁的東南方,邯鄲(現河北邯鄲市)位於大梁的北方,如果魏國感到事情危急,要把攻打趙國的軍隊撤回來,他們肯定要先回大梁。如果是這種情況,齊、魏兩國一般不會發生戰事,因為齊國的目的是救趙,不是伐魏。如果僅僅是攻襄陵而救趙,不會有大的戰事發生,沒有大的戰事發生,就不會有圍魏救趙這樣的戰法和計策被後世肯定和廣泛使用。圍魏救趙之戰的實例是齊軍直奔大梁,造成齊軍要攻打魏國都城的態勢,然後將軍隊停留在桂陵,等待著魏國軍隊的回歸。桂陵(今河南長垣縣)位於大梁的北部偏東,是進攻邯鄲魏國軍隊回國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說,桂陵之戰必然能夠發生。

  桂陵之戰的發生,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孫臏。齊威王的目的是救趙,段干朋的建議是南攻襄陵,鄒忌給齊威王的建議也是如此,田忌這個具體執行者的想法是北上邯鄲直接攻打魏軍。在這個時候,能夠說服田忌的唯有孫臏。而只有直攻大梁(圍魏),才能令龐涓感到事態嚴重而著急回師,從而達到救趙的目的。

  由此說來,桂陵之戰的整個發展過程是由孫臏導演完成的,所以說,圍魏救趙的「專利權」是屬於孫臏的。但是,孫臏在向田忌建議通過圍魏從而達到救趙時,有沒有受到段干朋攻魏救趙思路的啟發?司馬遷是一個嚴謹的史學家,《史記》更是惜字如金,段干朋這樣一個一點兒名氣沒有的人,為什麼會在這兒出現?這些我們現在是已經無法得知了。作為這一戰法的最初設計者,段干朋值得讓司馬遷在史記中記上一筆!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