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延陵古鎮反掃蕩:新四軍伏擊日寇殲滅百餘人
茅山抗日根據地建立之後,日軍在根據地周圍增設據點,對新四軍遊擊隊的行動,實行分割、封鎖,進行大規模的「掃蕩」。延陵大捷,又稱賀甲戰鬥,是新四軍鞏固根據地,開展反「掃蕩」鬥爭的一次重要勝利。這場戰鬥殲滅日本精銳15師團池田聯隊所屬官兵168人,俘3人,被延安總部通電表揚——譽為「延陵大捷」。
茅山抗日根據地建立之後,日軍在根據地周圍增設據點,對新四軍遊擊隊的行動,實行分割、封鎖,進行大規模的「掃蕩」。延陵大捷,又稱賀甲戰鬥,是新四軍鞏固根據地,開展反「掃蕩」鬥爭的一次重要勝利。這場戰鬥殲滅日本精銳15師團池田聯隊所屬官兵168人,俘3人,被延安總部通電表揚——譽為「延陵大捷」。
新四軍巧妙部署,形成合圍之勢
延陵古鎮是茅山抗日根據地活動中心,也是新四軍「東進」、「北上」重要通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1939年11月上旬,丹陽、珥陵、金壇、寶堰據點日軍集中兵力,多次前往延陵地區掃蕩。新四軍二團一部、新六團和丹陽獨立支隊等地方武裝,隱蔽遊動,待機殲敵。
賀甲位於丹陽西南,距延陵5公里,是一個60餘戶的小村莊,這裡溝塘密佈,地形複雜,有利於部隊隱蔽伏擊,丹陽獨立支隊就駐在附近。1939年11月8日凌晨,支隊副隊長林勝國得到偵察員報告,寶堰據點三四十名日軍夜襲延陵後,正準備沿原路返回九里敵巢。林勝國決定利用有利時機,設下埋伏,痛擊這股日軍:一大隊主力擺在塔路頭村正前方,正面伏擊日軍;二大隊在村西側隱蔽,火力支援;組織一個加強班,輕裝過河,攔阻敵人退路,並警戒寶堰可能增援的日軍。同時,將敵情和部署向新四軍新六團及時通報,請求支援,合圍日軍。
扔出「土煙霧彈」,突破日軍防線
上午8時左右,日軍毫無知覺地從延陵方向過來,進入伏擊圈。一大隊猛烈開火,當即殺傷10餘人。日軍隨即後撤組織還擊,搶佔了賀甲村東側一個制高點——城河山,負隅頑抗。村西側的二大隊也打響戰鬥,日軍以機槍、擲彈筒等火力武器瘋狂射擊,戰鬥形成僵持狀態。正在這時,新六團「從天而降」,突然出現在日軍背後猛烈攻擊。日軍遭到合圍後,丟棄城河山向西突圍,潰逃到賀甲村,企圖憑借房屋建築物和有利地形頑抗待援。
中午12時左右,賀甲村西槍聲大作,原來寶堰增援日軍來了。日軍整合後,妄圖利用優勢兵力組織反撲,重占城河山。但令日軍想不到的是,「老虎團」二團在團長王必成的率領下也加入了這場戰鬥。王必成人稱王老虎,是新四軍的一員虎將,他帶領二團打新豐、攻句容、襲東灣,連戰連捷,令敵偽聞風喪膽。二團和新六團的戰士們始終壓制敵人的反撲,日軍反撲三次,均未得逞。無奈之下,日軍重新退回賀甲村,將機槍沿村環形配置,全力構築散兵坑,並在賀甲村東南角之祠堂,開鑿槍眼,以便一旦村陷就退踞祠堂,固守待援。
在日軍火力下,新四軍一時無法突破賀甲防線,戰鬥進入膠著狀態。傍晚,就在新四軍戰士加強晚間值備、準備明天再戰時,突降大雨,並伴隨大風。王必成團長意識到這是避開日軍火力,突入賀甲陣地的天賜良機。他命令一營點燃濕稻草七堆,以濃煙為掩護,突進賀甲村,隨後三營和新六團相繼突入。日軍火力的優勢無法施展,只能依靠民房建築頑抗,新四軍戰士逐屋爭奪,將日軍陣地一直壓縮到東南角祠堂內。
戰果:這一仗創下
新四軍殲敵人數新紀錄
9日凌晨4時,總攻開始了。二團二營先以一個排兵力摸索前進。接近祠堂時,不料被預伏在草堆中的狡猾日軍突然襲擊,雙方展開殊死搏鬥。戰鬥打到上午9時,日軍死傷大半,繼續龜縮在祠堂內,以堅固的高牆做掩護,作垂死掙扎,但已是甕中之鱉。隨後,二營的戰士們用集束手榴彈把祠堂南側圍牆炸坍,殘餘日軍慌忙向北門逃竄,被二團、新六團戰士們團團圍住。經過一場短兵相接的生死格鬥,日軍全部倒斃。
延陵大捷,殲滅日軍168人,俘3人,開創蘇南抗日敵後戰場殲敵新紀錄,打出了新四軍的威風和人民的鬥志,受到延安總部和新四軍軍部的通電表揚。上海進步報紙以「偉大勝利在江南」為標題加以報道。今天,圍殲日軍的祠堂已改建為賀甲戰鬥紀念館,牆壁上當年激戰時留下的數十個彈孔依然清晰可見,彷彿在向人們敘述著那段烽火硝煙的戰鬥歲月。
「延陵大捷」:
抗戰進入轉折時期的重大勝利
今天所說的「延陵大捷」,發生在1939年11月8日,而就在這個時期,中國自1937年淞滬抗戰開始的全國性的抗日戰爭,隨著國際和國內形勢的發展,中國的抗戰局面,正進入了一個最艱苦、迷茫、轉折、甚至是一個扭曲的年代。
敵我相持,國內卻悲觀情緒蔓延
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國軍給日軍以重創,使得侵華日軍的所謂的「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被粉碎,日軍在中國的戰線拉得過長、展開過多,由於兵力不足,使其首尾難顧,已無力再發動大兵團的軍事行動,正面戰場開始呈現出了敵我相持的情況。日本侵略軍在堅持滅亡中國的總方針下調整了侵華策略,逐漸將其主要兵力用於打擊在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而對國民黨政府則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在佔領區加緊扶植傀儡政權,建立和發展漢奸組織。這對中國的抗戰局勢產生了影響,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1938年12月汪精衛潛逃越南,發表臭名昭著的「艷電」,提出與日本「恢復和平」。作為當時國民黨的第二號人物,汪精衛在抗日戰爭最為危急之時的這番言論,被視作公開的叛國投降。
1939年5月,汪精衛等一行赴日,與日本當權者直接進行了賣國交易。回國後,於同年8月在上海秘密召開「國民黨第六次代表大會」,宣佈「反共睦鄰」的基本政策。一時間,抗戰的悲觀情緒在中國蔓延開來,中國抗戰的士氣,也因此受到巨大打擊。中國開始出現投降賣國的漢奸偽軍,並在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在日本的保護下來到南京,以所謂「還都」的名義成立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後的兩年間,中國的「漢奸現象」達到了高峰。
在國際上,德國於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二戰正式爆發,9月28日波蘭淪陷。法國、英國被迫向德國宣戰,整個歐洲隨之都處於極度的恐慌之中,歐洲的綏靖主義思潮正在受到現實的強烈衝擊,歐洲各國都在擔心下一個被德軍入侵的目標就是自己。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軍事力量的迅猛攻勢,也影響到中國出現了廣泛的悲觀主義傾向。
1939年,國內的政治形勢也發生了逆轉。1月,國民黨召開五屆五中全會,把國民黨政策重點從對外逐漸轉向對內,開始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方針。
中共肩負起抗日的歷史責任
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交織,使中國的政局空前的複雜。中國共產黨從抗戰的全局出發,明確指出:整個抗戰時期,民族矛盾始終是第一位的,各階級的利益必須服從全民族的利益。針對國內時局的逆轉趨勢,中國共產黨鮮明地提出「堅持抗戰到底反對中途妥協、鞏固國內團結反對內部分裂、力求全國進步反對向後倒退」三大口號,堅決揭露打擊賣國漢奸汪精衛,繼續爭取同蔣介石集團合作,鞏固並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駕馭了整個局勢的發展。
在日軍將敵後抗日根據地作為軍事進攻主要對象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抗日力量肩負起抗擊日軍的歷史責任。根據黨中央的戰略決策,八路軍於1938年冬開始由山區向平原地區挺進,放手發動群眾,廣泛深入地發展群眾性遊擊戰爭,不斷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鞏固和擴大了晉察冀、晉冀豫、冀魯豫、晉西北、山東等抗日根據地。由陳毅、粟裕等領導的新四軍,則在江蘇及周邊的根據地,不斷發動對日軍的打擊、襲擾,消滅了日軍的有生力量,讓日軍疲於奔命、不得安寧。「延陵大捷」,就是新四軍為貫徹黨中央的戰略決策,鞏固敵後根據地,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開展反「掃蕩」鬥爭的一次威震江南的著名戰鬥。若把這場戰鬥所取得的勝利,置於1939年間中國所處的國際和國內的大背景之下來看,這個勝利,就更顯得尤為難得與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