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是中國革命歷史畫卷中壯麗的一頁。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有部分紅軍將士在戰鬥的空隙堅持寫日記,真實地記錄了長征途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戰役、行軍路線、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以及紅軍將士緊張艱苦的戰鬥生活,成為偉大長征精神的歷史見證。這些日記也是研究長征的重要歷史文獻。近讀時任紅五軍團第十三師師長陳伯鈞和時為紅一軍團第三師第一團總支書記肖鋒的日記,有兩個問題感受頗深。
減員...
敢於下令槍斃何應欽侄子的國軍抗日名將:張發奎
國民黨軍陸軍二級上將張發奎曾下令槍斃了何應欽侄子,因何應欽當時是僅次於蔣介石的國民黨第二號軍事人物,所以此舉在當時影響甚大。
張發奎生於1896年,廣東始興人,1912年考入廣東陸軍小學,參加了同盟會,後又進入武昌陸軍第二軍官預備學校深造,畢業後參加粵軍,由排長逐級升至旅長,曾一度為孫中山隨身侍衛。1925年冬,張發奎升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12師師長,次年參加北伐戰爭,在攻佔汀泗橋、武昌...
甲午海戰「超勇」遺骸被發現:未來將予以打撈
遼寧丹東大鹿島晴朗無雲,月亮灣沙灘遊客密集,前方的黃海大東溝海域,碧波一望無盡,海鷗靜靜飛翔。遊客們或許不會想到,120年前,正是在眼前的這片海域,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展開了一場關乎兩國國運的大決戰。
5個小時的黃海大海戰,北洋水師「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四艦沉沒,700多名官兵血染黃海,其中,愛國將領鄧世昌的事跡廣為人知。現在,鄧世昌雕像、「鄧世昌墓」和...
西北軍和桂軍:中國戰場上日軍最怕的兩支部隊
抗日戰爭中,湧現出了無數英雄,真實反映了當時空前的愛國熱情和保家衛國的決心,其中,立下不可磨滅戰功的當然還是川軍,前仆後繼傷亡兵力已是全國之最,在抗戰勝利以後的大概清點兵源時候竟然傷亡超過了30萬,所以川軍對抗戰的貢獻是無可比擬的;而十九路軍等等其他的軍隊的輝煌戰役和保衛國家的誓死決心也讓人無不景仰.但是,在抗戰中,最讓日本人害怕膽寒的卻非川軍和正規軍,而是武器極差關鍵時候用冷兵器上...
你所不知道的歷史:北洋艦隊官兵素質不遜於日方
北洋艦隊官兵素質不遜於日方對於北洋艦隊在甲午海戰中戰敗,120年來國內的許多"說史者"將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為北洋艦隊官兵紀律渙散、貪污腐敗、戰技不佳,但實際情況又是怎麼回事呢?先從流傳頗廣的"主炮晾衣"謠言說起。 有關"主炮晾衣"指控最嚴厲是唐德剛先生在其《晚清七十年》的描述:1891年北洋艦隊主力訪日,日本海軍將領東鄉平八郎應約上中國旗艦"定遠"號上參觀時,他便覺得中國艦隊軍容雖盛,...
解放軍紅藍兩方各50架戰機展開空中大戰
導讀:據央視報道,廣州軍區空軍日前組織多型戰機,開展了一場綜合攻防演練。紅藍雙方的預警機、殲擊機、轟炸機等多種機型從多個機場陸續升空。紅方突擊編隊在數架殲擊機的掩護下奔向數百公里外的藍方陣地。 紅方編隊剛抵達目標空域,就收到預警機的敵情通報:「發現敵機兩批6架,西南方向進入」。紅方戰機編隊迅速調整編組,兵分兩路,一路實施區域掩護,一路迅速前出,搶佔有利位置。 藍方戰機...
新桂系崛起:民國李宗仁白崇禧竟靠鴉片統一廣西
導讀:在民國政治史上赫赫有名的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三人組成的新桂系。不管有多少人正面描寫新桂系三巨頭如何勵精圖治,如何建設廣西的;但是有一個事實很少有學者在媒體上提到:新桂系的資金,超過六成來自雲南鴉片從廣西販運到廣東的運輸費、雲南鴉片在廣西本地產生的消費稅。簡單說吧,沒有雲南鴉片,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在廣西啥也幹不成。 在民國,雲南、貴州是鴉片在南方主要的產地。「...
皇太極政治成功的保障:漢化四方針奠定統治基礎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在八大貝勒中排名第四,又被稱為四貝勒。皇太極12歲喪母,20歲帶兵打仗,35歲登極,在位17年,52歲去世,是清朝繼努爾哈赤之後又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皇太極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當時,中國上空有四顆耀眼的明星:一顆是清太宗皇太極(1592~1643年),一顆是明崇禎帝朱由檢(1611~1644年),一顆是農民軍領袖李自成(1606~1645年),再一顆是蒙古察哈爾部...
德媒稱核爆幾乎對二戰無影響:蘇軍促成投降
參考消息網8月5日報道 德新社8月3日發表題為《美國專家說,促使日本投降的是蘇聯參戰而非原子彈》的報道稱,美國對日本城市最嚴重的轟炸始於1945年春天,以3月9日至10日對東京的轟炸為標誌,據估計這次轟炸造成12萬日本人喪生。
原子彈終戰論至今仍有人信
到8月,共計有60餘個大城市遭毀滅,日本領導人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大量城市人口的死亡是這個國家愛國主義的一部分。
據「反思核武器...
揭秘:喜峰口一戰成名的29軍七七事變以後的命運
導讀:七七事變之後,29軍撤退到了湖北荊門,被改編為33集團軍,王壽延被分配到集團軍下面的77軍軍部軍醫處工作,先後擔任了軍醫處的中校主任兼野戰醫院院長。此後77軍經歷了改編、起義,王壽延老人則幾經輾轉,以普通百姓的身份於1948年8月來南京定居,現已在南京生活了66年。 7月7日,是凝聚著一組特殊數字的日子。為了紀念這段難忘的歷史,南京1213志願者同盟、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聯合各界愛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