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太陽將在76億年後吞噬整個地球,世界末日將會出現的消息重新吸引了公眾對太陽的關注,特別是來自英國蘇塞克斯大學(Sussex)和墨西哥瓜納華托大學(Guanajuato)的天文學家撰寫的論文詳細地論述了有關太陽毀滅地球的觀點。
來自俄羅斯國立莫斯科大學的天文學家針對這一引起熱烈討論的話題,向社會公佈了一組最新的太陽照片,希望這種熱烈討論可以持續下去,激發全世界天文愛好者對太陽的研究熱情,有利於發現太陽的秘密,揭開生命的起源,同時也可以促進人類更加有限的利用太陽能。
圖一
太陽是銀河系的一顆普通恆星,距離地球14960萬千米,直徑139萬千米。太陽的平均密度1.409克/立方厘米,表面溫度5770℃,中心溫度1500萬℃。
據科學家介紹,太陽是銀河系的一顆普通恆星,距離地球14960萬千米,直徑139.2萬km(約為地球直徑的109倍)。其平均密度為1.409克/立方厘米,表面溫度5770℃,中心溫度1500萬℃。據科學家計算,太陽還是太陽系中最大的星球,它擁有全部太陽系質量的99.8% (木星具有剩餘的大部分質量)(註:原文如此),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33萬倍,1.989×10^30千克。
太陽的結構由裡向外分別為核反應區、對流層、大氣層。其中核心區不停地進行熱核反應,所產生的能量以輻射方式向宇宙空間發射,成為地球上光和熱的主要來源。 而太陽的質量由75%氫和25%氦組成(原子數量的92.1%為氫,7.8%為氦),同時太陽外層有不同的自轉週期:赤道面25.4天自轉一周;兩極地區則達到36天。這個奇特現象的產生是由於太陽並不像地球一樣是一個固態球體,類似的情況在氣態行星上也可看到。
太陽在許多神話中被人格化,古希臘人稱它為 Helios,而古羅馬人稱它為 Sol。科學家希望此次最新的太陽照片可以促進公眾對於太陽的瞭解和認識,進一步加強人類利用太陽能的腳步。
圖二
太陽由裡向外分別為核反應區、對流層、大氣層。其中核心區不停地進行熱核反應,所產生的能量以輻射方式向宇宙空間發射。其中二十二億分之一的能量輻射到地球,成為地球上光和熱的主要來源。
圖三
目前,科學家還無法準確的推算出太陽毀滅的準確時間——「X日」
圖四
其平均密度為1.409克/立方厘米,表面溫度5770℃,中心溫度1500萬℃。
圖五
太陽的質量由75%氫和25%氦組成(原子數量的92.1%為氫,7.8%為氦),同時太陽外層有不同的自轉週期:赤道面25.4天自轉一周;兩極地區則達到36天。
圖六
科學家希望這種熱烈討論可以持續下去,激發全世界天文愛好者對太陽的研究熱情,有利於發現太陽的秘密,揭開生命的起源,同時也可以促進人類更加有效的利用太陽能。
圖七
來自英國蘇塞克斯大學(Sussex)和墨西哥瓜納華托大學(Guanajuato)的天文學家撰寫的論文詳細地論述了有關太陽毀滅地球的觀點:陽將在76億年後吞噬並氣化整個地球,屆時可怕的世界末日將會出現。
圖八
科學家希望此次最新的太陽照片可以促進公眾對於太陽的瞭解和認識,進一步加強人類利用太陽能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