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歷史上去西天取經比「唐僧」還早的大師 | 陽光歷史

 

A-A+

揭秘:歷史上去西天取經比「唐僧」還早的大師

2016年01月18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98 次

  法顯:一部《西遊記》,使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家喻戶曉。於是,人們便認為「唐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其實,早在「唐僧」之前的公元228年,就已經有人去西天取經了,他便是東晉高僧法顯大師。

  法顯俗姓龔,東晉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人,兄弟四人,三個哥哥幼年夭折,父母為保住這個兒子,便把3歲的法顯送到寺中做小沙彌。法顯20歲時受大戒後,勤學不止,成為當時有名的高僧。法顯在鑽研佛經過程中發現,傳入中國的佛學經典有很多或殘缺不全,或是釋義不清,於是便萌生了遠赴天竺求取經書、「令戒律流通漢地」的念頭。

  東晉隆安三年(399年),法顯不顧65歲高齡,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人從長安(今西安)出發,經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達鄯善(今新疆鄯善)、烏夷(今新疆焉耆),向西南穿過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抵于闐(今新疆和田)。

  接著,南越蔥嶺,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經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內,再返巴基斯坦境內,後東入恆河流域,到達天竺境內,又橫穿尼泊爾南部,到達東天竺。法顯等人在摩揭陀國首都巴達弗邑(今印度巴特那)停留3年,學梵語,抄經律。後來,法顯又獨自遊歷南天竺,在恆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國(今印度泰姆魯克)寫經畫像兩年。之後,搭船縱渡孟加拉灣,抵達獅子國(今斯里蘭卡)。

  東晉義熙八年(412年)農曆八月,法顯搭乘商船,從海路歸國。一路上,艱險瀕瀕,九死一生,於翌年五月回到青州廣郡牢山(今山東青島嶗山)。歷時15年,遊歷30餘國,帶回大量梵本佛經。歸國後,法顯不顧年事已高和旅途勞頓,著手翻譯佛經。七年間,他共譯出佛學經典6部63卷,其中《摩訶僧袛律》成為五大佛家戒律之一,對後世的中國佛教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法顯還將自己西行取經的見聞寫成《佛國記》。該書不僅是一部傳記文學的傑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歷史文獻,是研究當時西域和印度歷史、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史料,在中國和南亞地理學史和航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法顯取經、譯經之功不僅得到佛教界的敬重,也贏得了中外學者的高度評價。近代學者梁啟超說:「法顯橫雪山而入天竺,繼佛典多種以歸,著《佛國記》,我國人之至印度者,此為第一。」斯里蘭卡史學家尼古拉斯·沙勒說:「人們知道訪問過印度尼西亞的第一個中國人的名字是法顯。」印度學者恩·克·辛哈等人也讚揚說:「中國的旅行家法顯,給我們留下有關印度的寶貴記載。」

  公元422年,法顯大師圓寂於荊州辛寺,「春秋八十有六,眾鹹慟惜」。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