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往事:瑞典曾有人反對頒獎給外國人
導讀:諾貝爾在遺囑中明確說要將獎金頒給那些對人類貢獻最大的人,無論他來自哪個國家。當時有許多瑞典人都表示反對,理由是,把這麼多錢獎給外國人是「不愛國」。在那時,他們還無法預見獎項將給這個國家帶來怎樣的聲譽和益處。
斯德哥爾摩之秋,已有冬天的味道,但從波羅的海吹來的風,還是執意地將秋意留住,讓這個美麗的城市頗為溫柔。
這裡是瑞典的首都,也是諾貝爾的故鄉。10月底的一個下午,我走進位於斯德哥爾摩市西北方的一片普通墓地,來到了諾貝爾的墓碑前。他的墓地沒有浮華雕飾,也沒有記錄其輝煌成就的碑文。但長眠於此的諾貝爾泉下有知,也應該感到欣慰——就像諾貝爾博物館首席館長Olov Amelin在接受我採訪時說的那樣:100多年來,因他而立的諾貝爾獎,已成為全球最為矚目的科學盛事,也讓世界記住了瑞典這個位於北歐的僅有900多萬人口的國家,更是因為他和以他命名的諾獎,影響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讓瑞典成就創新之國。
曾有人反對頒獎給外國人
梅拉倫湖畔,斯德哥爾摩市政廳如航行中的大船,巍然矗立。步入這座歐洲古典建築,我發現來自不同國家、各種膚色的人們,都會用不同的語言說到一個發音相近的詞:Nobel(諾貝爾)。因為每年的12月10日,瑞典國王和王后會在這裡,為諾貝爾獎獲得者舉行隆重盛大的宴會。「莫斯科、倫敦或是巴黎,有比這更輝煌壯麗的建築。但市政廳之所以不凡,是因為諾貝爾獎。」瑞典朋友Kevin Hellsten滿臉自豪地跟我介紹。
如今瑞典人對於諾貝爾獎的狂熱,讓諾貝爾博物館Olof Somell博士不禁想起了100多年前的尷尬。他告訴我,諾貝爾在遺囑中明確說要將獎金頒給那些對人類貢獻最大的人,無論他來自哪個國家。當時有許多瑞典人都表示反對,理由是,把這麼多錢獎給外國人是「不愛國」。在那時,他們還無法預見獎項將給這個國家帶來怎樣的聲譽和益處。
諾貝爾
幸好,爭議很快畫上了句號。諾貝爾家族堅守的全世界的諾貝爾獎保留了下來。現在,瑞典的評委們也時常會被人批評獎項有遺漏的苦惱,但共識堅定不移。Olof Somell博士引用瑞典一位著名大學教授的話說,「只要瑞典皇家科學院不再參與諾貝爾獎,它就可以擺脫所有的批評。可如果是這樣,偏居北歐角落的瑞典,將會失去與世界科學事務所保持的獨特接觸。」
瑞典科學家們的共識,很快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Olov Amelin館長介紹,諾貝爾基金會每隔一些年頭就會宣佈獎金上漲。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為紀念諾貝爾而新增、並注入獎金的經濟學獎,充分說明了瑞典對諾獎的認可,「諾貝爾的遺產獎金用完了,由瑞典中央銀行來提供。」
諾獎激發青少年探索精神
坐落於斯德哥爾摩老城的諾貝爾博物館,是每年諾貝爾獎獲獎者到瑞典後觀摩瞻仰的第一站。我去採訪的當天,看到室內擠滿了孩子們。原來,10月底正值他們放秋假。Olof Somell博士說,瑞典家長最喜歡帶孩子看各種博物館、科學館。
除了常規的800多位諾獎得主的肖像、頒獎詞、成果展示外,諾貝爾博物館裡還有許多可看的內容。這裡會特別為孩子們準備各種各樣的科學展覽,每隔幾個月就會換主題。比如當月的主題是展示牛仔褲、硬碟、化肥等一些跟日常生活相關的發明,及對生活帶來的影響。
大廳一側的觀影室裡,正在放映的是諾獎得主、克隆技術先驅約翰·格登的學習經歷。在他上學期間,幾乎所有課程都墊底,還被老師斷言絕不可能成為科學家。「這些影片大部分講述的是諾獎得主曾經失敗過的『糗事』。」Olof Somell博士笑著說,「我們要告訴大家,失敗、沮喪、退縮、堅持,似乎是諾獎得主共有相似的經歷。」
在介紹愛因斯坦的櫥窗裡,放了一份他手寫的家書真跡,講述的是他的財產分割方案,他將諾獎的獎金分給了前妻和孩子。「再偉大的科學家,也和你我一樣普通,也有家長裡短、喜怒哀愁。」Olof Somell博士認為,這樣的展示更有趣,能夠吸引參觀者的目光,激發他們思考。
博物館的餐廳裡,還有號稱世界上最貴的椅子,因為在每把椅子底部,都有一位諾獎得主的簽名。Olof Somell博士隨手拿起一把椅子給我看,「歐巴馬簽過名,還有中國作家莫言。可惜它們淹沒於一群椅子之中,難得找啊。」他的言外之意是,諾獎得主都是平等的,大國總統或是一介平民,在這裡都不會被刻意區分。
Olov Amelin館長透露說,諾貝爾基金會將與斯德哥爾摩市政府合作建立一個永久性的諾貝爾獎中心,以宣傳諾貝爾獎在推動科學、人文等領域進步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激發青少年求知慾和探索精神。這項工程預計明年開工,2018年竣工。
創新實力全球領先
在斯德哥爾摩大學,中國留學生胡一帆帶我來到一棟並不太起眼的小樓。「這是大學的報告廳。幾乎所有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會被邀請到這裡做報告。」「你都不能想像,每年諾貝爾獎得主在此作報告時,那人潮洶湧的場景,堪比中國的春運呢。」
聰明的瑞典人!瑞典給予諾獎得主以莫大的榮譽,那些獲獎或被提名的科學家們,則將最寶貴的科學精神和科研資源留在了瑞典,並激勵和影響著一代代年輕的瑞典人。就連諾貝爾故居也成了一個世界級的學術活動中心,每年都有來自各國的科學家聚集於此,共同探討科學領域的新課題、新思想。
2001年,瑞典政府專門成立了創新局,為國內企業研發創新提供助力。2004年出台了新的國家戰略——「創新瑞典」。在瑞典國內,設有各種針對不同年齡、旨在鼓勵創新的活動和組織。比如,針對兒童的「天才之光(Snilleblixtarna)」活動;針對小學生的「小小企業家」活動;針對初中生的Finn upp發明競賽;針對高中生的「年輕企業家」活動;面向大學生的「溫室」活動(Drivhuset);以及面向工程師等專業人士的「瑞典發明家協會(SUF)」。
如今,瑞典的人均發表科技論文數、人均擁有跨國公司數和人均發明專利數在全球都是名列前茅,成為全球最具創新力的國家之一。冰箱、活動扳手、兒童安全座椅、心臟起搏器、藍牙無線通信技術等等,這些高技術而又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發明,都是瑞典人的創新傑作。
離開斯德哥爾摩時,還不到下午5點,這座小城已華燈初上。清冷的海風,裹挾著遊輪的汽笛,宣告夜晚即將來臨。漫漫長夜裡,瑞典人閱讀著、思考著、嘗試著,他們不急不躁,將心中的念想記錄在紙上,刻印在腦中,等待白天來臨時,將創新的種子播撒出去。